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1.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变革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并深刻影响着此后中国思想文化的百年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青年》创刊以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几乎所有的西学门类以及各种各样的主义、思潮、学说等,都先后传入中国。……可以说,《新青年》的创刊既是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然产物,又对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开放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青年》的创刊以及由此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历史进程。……《新青年》创刊对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另一大贡献,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颠覆了其延续两千余年的独尊地位与话语霸权,从而使人们从儒家思想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促进了多元思想格局的出现。
——郑大华、王余辉《循着中国近代文化走向回望〈新青年〉》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转型是与反省激活传统文化相联系的,并不是以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应当承认它对于儒学和传统文化的批判,开启了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传统文化研究……在新文化运动中,不只是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所接受、认同,而且已经萌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思想端倪。新文化运动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如何在中西文化结合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新文化。而创造新文化的最终目标指向,不只是文化上的,更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关,是推动中华民族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保守走向进步、从落后走向昌盛。
——陈卫平《走出新文化运动的认识误区》
材料三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批判与解构深入到核心层面,荡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从而为真正完成中国文化现代重建中“破”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可能性。……新文化运动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由“破”到“立”的历史分界线,此后中国文化发展演进的主旋律则是要寻求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
——李翔海《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青年》创刊前后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化转型的运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材料一《新青年》创刊以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几乎所有的西学门类以及各种各样的主义、思潮、学说等,都先后传入中国。……可以说,《新青年》的创刊既是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然产物,又对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开放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青年》的创刊以及由此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历史进程。……《新青年》创刊对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另一大贡献,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颠覆了其延续两千余年的独尊地位与话语霸权,从而使人们从儒家思想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促进了多元思想格局的出现。
——郑大华、王余辉《循着中国近代文化走向回望〈新青年〉》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转型是与反省激活传统文化相联系的,并不是以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应当承认它对于儒学和传统文化的批判,开启了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传统文化研究……在新文化运动中,不只是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所接受、认同,而且已经萌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思想端倪。新文化运动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如何在中西文化结合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新文化。而创造新文化的最终目标指向,不只是文化上的,更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关,是推动中华民族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保守走向进步、从落后走向昌盛。
——陈卫平《走出新文化运动的认识误区》
材料三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批判与解构深入到核心层面,荡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从而为真正完成中国文化现代重建中“破”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可能性。……新文化运动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由“破”到“立”的历史分界线,此后中国文化发展演进的主旋律则是要寻求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
——李翔海《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青年》创刊前后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化转型的运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战国时代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期。在国家体制转型过程中,制度的变迁与创新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同时也为体制转型设置了有利的制度环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当世之用事者,皆欲为上圣,举法之谓也。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舡、楫也。今夫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苟非明法以守之也,与危亡为邻。故明主察法,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游处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有以知其然也。
——《商君书•弱民》
材料二 商鞅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坚定不移地对现存制度进行变革与创新,从而促进了战国时代的历史进程,改变了国家制度,创新了新兴地主阶级国家体制中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反映了时代的潮流。……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进而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商鞅把“田里不鬻”的旧制改为“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新制,目的是为了打开地界,重新丈量土地,按亩征税,均平赋税负担,进而达到“赋税平”。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为制度创新设置了怎样的“制度环境”?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列出商鞅创新“国家体制中各项政治、经济制度”的表现及目的。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商鞅变法的影响,指出制度创新成功应注意的时代和社会因素。
材料一 今当世之用事者,皆欲为上圣,举法之谓也。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舡、楫也。今夫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苟非明法以守之也,与危亡为邻。故明主察法,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游处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有以知其然也。
——《商君书•弱民》
材料二 商鞅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坚定不移地对现存制度进行变革与创新,从而促进了战国时代的历史进程,改变了国家制度,创新了新兴地主阶级国家体制中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反映了时代的潮流。……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进而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商鞅把“田里不鬻”的旧制改为“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新制,目的是为了打开地界,重新丈量土地,按亩征税,均平赋税负担,进而达到“赋税平”。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为制度创新设置了怎样的“制度环境”?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列出商鞅创新“国家体制中各项政治、经济制度”的表现及目的。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商鞅变法的影响,指出制度创新成功应注意的时代和社会因素。
3.
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传统主义的代表,他理想中的社会是建立在印度文明中由手纺车、犁和印度哲学构成基础之上的真理和非暴力社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甘地的非暴力学说正是以印度教神学和伦理观为基础又结合现实需要的一种民族主义斗争学说;它的浓重的宗教色彩和“坚持真理”的斗争方法,对广大的印度民众有极强的号召力和吸引力,因此对发动民众投身民族斗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另外,再加上甘地本人高尚的价格、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处处深入群众、身先士卒的模范行为,就更使广大基层群众对他的学说和信仰深信不疑。……甘地把他的非暴力原则看作是神圣不可动摇的,因此他宁愿停止不合作运动,也不允许群众破坏他的“非暴力”原则。
材料二 甘地主义通过借助于绝对真理和不合作主义者最高的自我牺牲,调和了其政治意识形态中的乌托邦方面与实际方面之间的矛盾。它已经从一种对现存政治状况的激烈而有力的道德批评中获得了力量。最终,甘地主义通过避开政治,挽救了甘地主义的真理。……国大党政治家们公开宣布,甘地把非暴力当作信条和原则,国大党只把它看作策略。
——(印度)帕尔塔·查特吉《民族主义思想与殖民地世界种衍生的话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甘地“坚持真理”的斗争方法是什么?这种方法在发动民众的斗争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在实践中如何调和“其政治意识形态中的乌托邦方面与实际方面之间的矛盾”,这些实践体现了甘地怎样的斗争精神。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国大党在领导印度民族独立中对甘地主义进行了怎样的取舍?
材料一 甘地的非暴力学说正是以印度教神学和伦理观为基础又结合现实需要的一种民族主义斗争学说;它的浓重的宗教色彩和“坚持真理”的斗争方法,对广大的印度民众有极强的号召力和吸引力,因此对发动民众投身民族斗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另外,再加上甘地本人高尚的价格、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处处深入群众、身先士卒的模范行为,就更使广大基层群众对他的学说和信仰深信不疑。……甘地把他的非暴力原则看作是神圣不可动摇的,因此他宁愿停止不合作运动,也不允许群众破坏他的“非暴力”原则。
材料二 甘地主义通过借助于绝对真理和不合作主义者最高的自我牺牲,调和了其政治意识形态中的乌托邦方面与实际方面之间的矛盾。它已经从一种对现存政治状况的激烈而有力的道德批评中获得了力量。最终,甘地主义通过避开政治,挽救了甘地主义的真理。……国大党政治家们公开宣布,甘地把非暴力当作信条和原则,国大党只把它看作策略。
——(印度)帕尔塔·查特吉《民族主义思想与殖民地世界种衍生的话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甘地“坚持真理”的斗争方法是什么?这种方法在发动民众的斗争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在实践中如何调和“其政治意识形态中的乌托邦方面与实际方面之间的矛盾”,这些实践体现了甘地怎样的斗争精神。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国大党在领导印度民族独立中对甘地主义进行了怎样的取舍?
4.
(探索历史的奥秘)广受世人关注的玛雅文明,堪称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葩。它是美洲印第安玛雅人在与亚、非、欧古代文明隔绝的条件下,独立创造的伟大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建筑方面,古代玛雅人修建了不少金字塔。其中最高的可达70多米,其规模之巨大、施工难度之高,令人吃惊。古代玛雅的金字塔和古埃及的金字塔在建筑形式、用途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材料二 玛雅文明何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迅速衰败了呢?对其衰败原因众说纷纭,考古学界提出了以下假说:玛雅人居住在如此狭小的面积上,人口无节制的繁殖,兴盛时期达到数百万人口。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在当时那个年代是个重大的社会负担。……玛雅人当时选择的居住地区土地不肥沃,不适宜谷物、稻米,只能种植些红薯之类的副食品充饥,或者以木瓜、香蕉、柑桔之类的果品为食。而且所收获的数量肯定远远满足不了人口增加的需求,数以万计的人长期解决不了的饮食问题,必然对社会形成一种危机。……中美洲是强烈地震曾经发生的地方,也深受台风、飓风之苦。历史上玛雅人所居住的地区,也难免遭受地震之害和风灾之苦。……据调查,玛雅人十分仁慈,对于人间争斗是不赞成的,特别是认为人杀人更是不可理解的。就连宰杀动物都是不允许的,所以在与相邻的人类交往中,总是处在弱者的地位。倘有外界的入侵,玛雅人必然以失败告终。……据考证玛雅人昌盛时,居住地区是比较文明卫生的,而且医疗条件也好于在周围的人类。然而通过相邻的人类侵扰和交流,把当时存在于社会上的种种传染病,有意无意地传播到了玛雅人的居住区,从而导致传染病的流行。以上这些原因可能会导致大规模、闪电般的移民,繁荣昌盛的玛雅石造城市,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了孤城。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所说古代玛雅的金字塔和古埃及的金字塔在建筑形式、用途上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2)据材料二概括分析玛雅文明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衰败的几种原因假说。玛雅文明迅速衰败的原因怎样才能真正解开?
材料一 在建筑方面,古代玛雅人修建了不少金字塔。其中最高的可达70多米,其规模之巨大、施工难度之高,令人吃惊。古代玛雅的金字塔和古埃及的金字塔在建筑形式、用途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材料二 玛雅文明何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迅速衰败了呢?对其衰败原因众说纷纭,考古学界提出了以下假说:玛雅人居住在如此狭小的面积上,人口无节制的繁殖,兴盛时期达到数百万人口。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在当时那个年代是个重大的社会负担。……玛雅人当时选择的居住地区土地不肥沃,不适宜谷物、稻米,只能种植些红薯之类的副食品充饥,或者以木瓜、香蕉、柑桔之类的果品为食。而且所收获的数量肯定远远满足不了人口增加的需求,数以万计的人长期解决不了的饮食问题,必然对社会形成一种危机。……中美洲是强烈地震曾经发生的地方,也深受台风、飓风之苦。历史上玛雅人所居住的地区,也难免遭受地震之害和风灾之苦。……据调查,玛雅人十分仁慈,对于人间争斗是不赞成的,特别是认为人杀人更是不可理解的。就连宰杀动物都是不允许的,所以在与相邻的人类交往中,总是处在弱者的地位。倘有外界的入侵,玛雅人必然以失败告终。……据考证玛雅人昌盛时,居住地区是比较文明卫生的,而且医疗条件也好于在周围的人类。然而通过相邻的人类侵扰和交流,把当时存在于社会上的种种传染病,有意无意地传播到了玛雅人的居住区,从而导致传染病的流行。以上这些原因可能会导致大规模、闪电般的移民,繁荣昌盛的玛雅石造城市,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了孤城。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所说古代玛雅的金字塔和古埃及的金字塔在建筑形式、用途上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2)据材料二概括分析玛雅文明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衰败的几种原因假说。玛雅文明迅速衰败的原因怎样才能真正解开?
5.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研究历史纪念物的象征意义不仅在于发现文本中所呈现的记忆,更在于关注“遗产制造”的过程中所体现的意义。依据所学知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在德国还是以色列,大屠杀都没有引发足够的关注。即使“纽伦堡审判”的226页起诉书中,只有3页提到了纳粹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行径。从20世纪60年代起,大屠杀才重新引发关注和讨论,并通过电视片等多媒体的方式被人所认知。到20世纪90年代,大屠杀的记忆通过《辛德勒的名单》等电影传遍全球,成为了一种全球性记忆。
——《大屠杀在二战后的叙事演变》
材料二 1996年,广岛和平纪念公园(原子弹爆炸遗址)入选世界遗产,成为继奥斯维辛集中营后第二个入选的警世遗产。在官方价值论述中这样描述:“广岛和平纪念公园是1945年8月6日广岛原子弹爆炸区留下的唯一一处建筑……不仅是人类历史上创造的最具毁灭性力量的象征,而且体现了全世界人们追求和平,最终全面销毁核武器的愿望。”
——摘编自《警世遗产与“申遗”政治》
材料三 和纳粹屠杀不同的是,日本的暴行并未向世界其余部分遮掩。相反的,这是在西方观察家批判且高度清晰的眼光下进行,并由世界新闻界受尊重的成员广泛报导。但是经过60年后,对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念,从来没有超出过中国的区域范围,而且最终几乎没有超出过南京本身的范围。
材料四 对一项警世遗产而言,尽管其历史事件本身给受害者带去苦难的记忆,这种苦难记忆如何表达出“警世”的功能,取决于“承载群体”是否能够具有诠释和传递其历史价值的能力,这也决定着该遗产及其记录的历史事件能否获得其应有的历史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摘编自《关于文化创伤理论》
(1)世界遗产设计的初衷是保护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遗产,奥斯维辛集中营入遗符合哪条具体标准?所体现的“价值”何在?
(2)从材料二官方的价值论述看,广岛和平纪念公园入遗将带来怎样的危害?对比材料一、二,分析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对待战争遗址时存在的问题。
(3)结合四则材料的分析,联系中国正在进行的抗战遗址申遗工作,如何让战争遗址顺利入遗?并发挥其价值?
材料一 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在德国还是以色列,大屠杀都没有引发足够的关注。即使“纽伦堡审判”的226页起诉书中,只有3页提到了纳粹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行径。从20世纪60年代起,大屠杀才重新引发关注和讨论,并通过电视片等多媒体的方式被人所认知。到20世纪90年代,大屠杀的记忆通过《辛德勒的名单》等电影传遍全球,成为了一种全球性记忆。
——《大屠杀在二战后的叙事演变》
材料二 1996年,广岛和平纪念公园(原子弹爆炸遗址)入选世界遗产,成为继奥斯维辛集中营后第二个入选的警世遗产。在官方价值论述中这样描述:“广岛和平纪念公园是1945年8月6日广岛原子弹爆炸区留下的唯一一处建筑……不仅是人类历史上创造的最具毁灭性力量的象征,而且体现了全世界人们追求和平,最终全面销毁核武器的愿望。”
——摘编自《警世遗产与“申遗”政治》
材料三 和纳粹屠杀不同的是,日本的暴行并未向世界其余部分遮掩。相反的,这是在西方观察家批判且高度清晰的眼光下进行,并由世界新闻界受尊重的成员广泛报导。但是经过60年后,对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念,从来没有超出过中国的区域范围,而且最终几乎没有超出过南京本身的范围。
材料四 对一项警世遗产而言,尽管其历史事件本身给受害者带去苦难的记忆,这种苦难记忆如何表达出“警世”的功能,取决于“承载群体”是否能够具有诠释和传递其历史价值的能力,这也决定着该遗产及其记录的历史事件能否获得其应有的历史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摘编自《关于文化创伤理论》
(1)世界遗产设计的初衷是保护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遗产,奥斯维辛集中营入遗符合哪条具体标准?所体现的“价值”何在?
(2)从材料二官方的价值论述看,广岛和平纪念公园入遗将带来怎样的危害?对比材料一、二,分析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对待战争遗址时存在的问题。
(3)结合四则材料的分析,联系中国正在进行的抗战遗址申遗工作,如何让战争遗址顺利入遗?并发挥其价值?
2.单选题- (共12题)
6.
有人认为: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经商的本事不如迦太基人,却能一一打败这些部族,而且在战后还能与这些部族有秩序地和睦共处。为什么?你会发现,罗马帝国的强大,归根结底是因为它的宽容开放,它的兼收并蓄。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罗马( )
A. 万民法广泛的适用性与实用性 B. 较为发达的工商业经济
C. 帝国凭借军事实力不断进行扩张 D. 《十二铜表法》成文法
A. 万民法广泛的适用性与实用性 B. 较为发达的工商业经济
C. 帝国凭借军事实力不断进行扩张 D. 《十二铜表法》成文法
7.
1840年英国诞生世界上最早的“黑便士”邮票,以维多利亚女王登基时的侧面肖像为画面。1878年(光绪四年)中国首枚邮票大清“龙票”诞生。观察这两幅邮票的画面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英国政体对晚清产生重要影响 | B.中国的专制制度已经开始衰落 |
C.两国都存在着王权思想的影响 | D.两国的政治民主化水平相近 |
8.
1807年《普鲁士王国所有城市规程》规定:国家只保留对各城市的最高监督权和司法权,其余权力归城市所有。但因反对势力强大,规定成一纸空文。在法国“二月革命”影响下,德国爆发革命并通过1849年宪法,内容涉及联邦制.议会制等。但普鲁士国王不合作,宪法流产。1871年德国宪法通过,实行君主立宪制,但保留专制色彩。德国60余年的探索充分体现
A.法德两国合作源远流长 |
B.工业革命保障政治发展 |
C.启蒙运动促进政治变革 |
D.政治民主化具有艰难性 |
9.
中国近代的两首竹枝词写道:“都城一洗帝王尊,出入居然任脚跟。为问大家前二载,几人走过正阳门”。“政局纷纷类弈棋,本来约法尚临时。四番总理曾更替,内阁从新组短期。”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现象是
A.八国联军侵华与政局动荡 |
B.帝制倾覆与人民当家作主 |
C.帝制复辟与政府更替频繁 |
D.帝制倾覆与共和政体飘摇 |
10.
“可以划出一个有明确地域界线的区域,实行类似特区的政策……引进先进技术和科技项目,开发新产品,兴办新企业。同时,促进老企业的技术改造,优化经济结构,带动各自腹地经济的发展……”。材料中的“区域”是
A.特别行政区 | B.民族自治区 |
C.沿海经济开放区 | D.浦东新区 |
11.
下表是1955~1960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统计表,对表格反映的史实解读完全正确的是一组是
①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成果 ②新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
③中国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④不结盟运动推动亚非国家新联合
时间 | 国家 | 时间 | 国家 |
1955年 | 阿富汗、尼泊尔 | 1958年 | 柬埔寨、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 |
1956年 | 埃及、叙利亚、也门 | 1959年 | 苏丹、几内亚 |
1957年 | 斯里兰卡 | 1960年 | 加纳、古巴、马里、索马里 |
①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成果 ②新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
③中国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④不结盟运动推动亚非国家新联合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12.
汉代京师长安的商业区有九市,“九市开场,货别隧分”。洛阳的商业市场有三市,“金市在大城西,羊市在大城南,马市在大城东”。在当代不仅京师,一些名都和郡县也都设有市。下列关于汉代商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
②城市商业活动比较繁荣
③政府开始鼓励商业发展
④商品分区排列和出售
①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
②城市商业活动比较繁荣
③政府开始鼓励商业发展
④商品分区排列和出售
A.②④ |
B.①② |
C.③④ |
D.①③ |
1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763年以前)在西非,土著酋长们基本上把欧洲商人限制在沿海贸易站。在中东、印度和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心,各土著民族如人们可能预料的那样,对欧洲入侵者的文化根本没有印象。穆斯林土耳其人虽与基督教欧洲人关系最密切,但极其看不起他们。”由此可以看出
A.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没有影响 |
B.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影响较小 |
C.18世纪以前世界其他地区无视欧洲文化存在 |
D.18世纪以前欧洲文化已经融入亚非各国文化 |
14.
下面是两幅新中国宣传农村的海报,从中可以看出


A.都基于土地所有制形式上的根本变革 |
B.农民生活水平都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
C.都是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有益探索 |
D.都对未来农村建设规划了美好蓝图 |
15.
近年,艺术品拍卖价格屡创新高,备受瞩目的凡高油画《雏菊与罂粟花》以5500万美元落槌,被誉为近年拍场上屈指可数的凡高佳作,这幅画堪称其短暂绚丽的艺术生活中巅峰之作。对这幅画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用热情奔放的笔调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 |
B.用未受污染的眼睛观察世界并忠实地描述它们 |
C.用强烈的色彩和火一样热情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
D.利用下意识和几何形体的排列表达猛烈的情绪 |
16.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公众意识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不但面临着行政管理崩溃的现实,而且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这说明维新思想
A.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否定 |
B.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
C.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 |
D.导致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