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8675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3/24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是有关马歇尔计划的两则漫画,图一为苏联漫画,漫画标题为美国最新战车(1947),图中文字是财政贷款。图二为英国漫画,漫画中一个英国妇女脚踩着两只高跷,高跷上分别写着“MARSHALL(马歇尔)”和“AID(援助)”,她前面的英文是“BETTERSTANDARDOFLIFE(更美好的生活)”。

比较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创作者设计意图的不同,并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评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的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其将“人籍”(注:人籍记载出生、成婚、死亡等有关人之身份的事项)与“户籍”(注:户籍记载入籍、除籍等户口变动的事项)分立。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
各类学堂
培养目标
初等小学堂
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
 
普通小学堂
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进取者升入各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柢为宗旨;以实业日多,国力增长,即不习专门者亦不至暗陋偏谬为成效。
高等学堂
大学堂以各项学术艺能之人才供任用为成效;通儒院以中国学术日有进步、能发明新理以著成书、能制造新器以利民用为成效。
实业学堂
以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其学专求实际,不尚空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04年清政府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清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曾纪泽(1839~1890年),曾国藩次子,曾担任清政府驻英、法、俄国大使。面对西方各国“越海道数万里以与中华上国相通,商舶循环于海上”的局面,他认为:“中国不能闭门而不纳,束手而不问”。在向西方寻求富强根源的过程中,他认为:“近今百年西人之富,不专在机器之创兴,而其要领专在保护商会……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因此,“至商贾管什之利权,子母盈馀以蓄妻子养身家,此又人情所同,中外一致,非可歧而视之。”“欲拒绝通商,摒斥洋货,言国修德力政,而远人自然宾服者,此迂远而阔于事情者也。”为改变中西通商中“吾华之金钱日流于外洋,有出而无入”的不利局面,他极力主张“博心一志,自讲商务,上下同心,与洋人争利,然后可免坐国困之弊。

——据唐月民《论曾纪泽的近代开放观》

(1)据材料,概括曾纪泽“开放观”的具体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曾纪泽的“开放观”。

2.单选题(共7题)

5.
“雅典实现了古希腊人轮番而治,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的思想”,雅典实现这一思想的主要途径是
A.人人都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
B.设民众法庭,保障公民的权利
C.设陶片放逐法,加强公民对执政者的监督
D.几乎一切公职对公民开放
6.
从日内瓦会议到万隆会议,新中国外交体现出的显著特点是
A.坚持独立自主,冲击两极格局B.支持民族独立,坚决反殖反霸
C.倡导睦邻友好,推进周边外交D.壮大社会主义,遏制资本主义
7.
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一现象的发生最有可能是由于
A.市民文化提高妇女识字比率B.商品经济颠覆男尊女卑观念
C.棉纺织业促使女性收入提高D.人口外迁导致性别比例失衡
8.
(题文)20世纪90年代初,江西新淦大洋洲商墓出土了480多件青铜工具,其中犁、铲、斧等11种青铜农具共有53件。材料说明商代
A.中原农业发展迅速B.青铜铸造业较为发达
C.农业发展自成体系D.青铜农具的广泛使用
9.
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员俸禄发放形式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时期
西周
春秋战国
东汉
唐中期至清末
形式
田邑
实物
实物与货币各半
货币
 
A. 由田邑到实物的转变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C. 俸禄制度的变革与赋税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
D. 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10.
1834年英国《济贫法》改革将“低于舒适原则”确立为公共捐助的基本原则。根据该原则:不论家庭大小和生活支出多少,金钱救济绝对不能超过社区独立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水平,否则,工人们就会寻求救济而非努力工作。对该原则影响最直接的是
A.自由主义的盛行B.重商主义的影响
C.议会改革的推动D.社会矛盾尖锐化
11.
“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阻碍。无论什么人,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这一主张最有可能出现于
A.文艺复兴时期
B.宗教改革时期
C.启蒙运动时期
D.法国革命时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