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向上海的总领事馆发出具体的指示,告诫美国侨民团体,既不要鼓动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没有人会不同意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他们是在为民族的自由和新生而战。”
——芮恩斯(1913—1919年在中国的美国外交官)
材料二:今本危急存亡之秋,又有“五四”运动及各省响应。……平民之思潮,乃吾人所立国。……今日群众,本渐有平民思想之觉悟,正可因势利导。
——《恽代英日记》(1919年7月5日)
材料三:我们是一个很大的国家,我们的战争是进步的战争,我们又有国际的援助。在这里,亡国论者与悲观主义者喃喃发出其“抗战必亡”“再战必亡”的胡说。我们相反,我们要根据十五个月经验中已经证明了的东西,向全党全国明确地指出我们国家与我们战争的长处与短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克服自己的短处与不利条件,为争取最后胜利而斗争。
——***《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1938年10月)
(1)材料一中“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是什么?(2分)
(2)材料二表明,五四运动从学生运动向平民运动转化是历史发展的方向。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平民思想产生的背景。(4分)
(3)材料三中“十五个月经验”中最主要的经验是指什么?***所讲的“最后胜利”会对中国产生哪些影响?(6分)
(4)以上三则材料揭示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政治的主题是什么?(2分)
材料一:“我向上海的总领事馆发出具体的指示,告诫美国侨民团体,既不要鼓动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没有人会不同意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他们是在为民族的自由和新生而战。”
——芮恩斯(1913—1919年在中国的美国外交官)
材料二:今本危急存亡之秋,又有“五四”运动及各省响应。……平民之思潮,乃吾人所立国。……今日群众,本渐有平民思想之觉悟,正可因势利导。
——《恽代英日记》(1919年7月5日)
材料三:我们是一个很大的国家,我们的战争是进步的战争,我们又有国际的援助。在这里,亡国论者与悲观主义者喃喃发出其“抗战必亡”“再战必亡”的胡说。我们相反,我们要根据十五个月经验中已经证明了的东西,向全党全国明确地指出我们国家与我们战争的长处与短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克服自己的短处与不利条件,为争取最后胜利而斗争。
——***《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1938年10月)
(1)材料一中“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是什么?(2分)
(2)材料二表明,五四运动从学生运动向平民运动转化是历史发展的方向。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平民思想产生的背景。(4分)
(3)材料三中“十五个月经验”中最主要的经验是指什么?***所讲的“最后胜利”会对中国产生哪些影响?(6分)
(4)以上三则材料揭示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政治的主题是什么?(2分)
2.单选题- (共16题)
2.
伯利克里在《论雅典之所以伟大》的演讲中说:“这是雅典人与众不同的优点,行动时我们勇气百倍,行动前却要就各项措施的利弊展开辩论。”材料中的“雅典人”指的是
A.除第四等级外的所有雅典公民 |
B.除外邦人以外的全体雅典人 |
C.可参加公民大会的所有雅典人 |
D.除贵族外的所有雅典公民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来解释文明的起源。他把自然界对人类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
——汤因比《历史研究》
材料二: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基本上是一部中国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历史。古代中国相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此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大的文明——西方文明,西方的冲出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注入了引起现代化并导致永久性变化的力量;面对这一冲击,中国作出的回应是逐渐引进“永久性的变化”的要素的同时背弃传统的“周期性变化模式”,走上现代化道路。
——李帆《韦伯学说和美国的中国研究》
(1)阅读材料一,用“挑战——应战”模式说明罗马法的发展演变。
(2)阅读材料二,用史实说明,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和政治发生哪些变化?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呈现哪些趋势与特点?中国该如何应对?
材料一: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来解释文明的起源。他把自然界对人类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
——汤因比《历史研究》
材料二: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基本上是一部中国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历史。古代中国相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此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大的文明——西方文明,西方的冲出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注入了引起现代化并导致永久性变化的力量;面对这一冲击,中国作出的回应是逐渐引进“永久性的变化”的要素的同时背弃传统的“周期性变化模式”,走上现代化道路。
——李帆《韦伯学说和美国的中国研究》
(1)阅读材料一,用“挑战——应战”模式说明罗马法的发展演变。
(2)阅读材料二,用史实说明,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和政治发生哪些变化?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呈现哪些趋势与特点?中国该如何应对?
4.
查士丁尼《民法大权》中对婚姻的定义是“男女之间的结合,是终身的结合,是人法与神法的结合”,这就改变了罗马法中原有的“允许离婚,且不需要什么特别理由和手续”的现状。这一变化说明:
A.罗马法注重保护妇女权益 | B.婚姻制度逐渐走向世俗化 |
C.基督教丰富了罗马法的内容 | D.私有财产受到罗马法的保护 |
5.
近代法国先后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86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世界各国中实属罕见。这一现象反映了
A.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
B.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
C.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
D.外敌的入侵破坏了法国民主化进程 |
6.
1875年的法国宪法规定:“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议员用普选方式选出,总统掌握行政大权,经众议院同意,总统有权任命内阁”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当时的法国
A.内阁只对总统负责 |
B.实行民主共和制 |
C.奉行分权制衡原则 |
D.议会掌握立法权 |
7.
美国第七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在提到维护各州的权利和捍卫联盟的完整时说“这两个问题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其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联邦和各州都按照人民用符合宪法的方式所表达意志,在自己的适当范围内明智地行使各自的权力。”材料强调了:
①宪法至上的理念 ②各州的权力都由联邦政府赋予
③各州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使权力 ④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
①宪法至上的理念 ②各州的权力都由联邦政府赋予
③各州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使权力 ④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
A.①④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
8.
美国的宪法建立在七个基本原则之上:人民主权、共和制、联邦制、三权分立、制约与均衡、有限政府、个人权利。下列有关美国宪法的说法,符合“共和制”原则的是:
A.如果没有另一方的认可任何一个部门都不可以完全做主 |
B.联邦政府只享有宪法列举的权利,而未列举的归各州所有 |
C.美国公民不能为所欲为,但有权选择代表来制定法律 |
D.美国公民通过投票推选出政治代表来行使他们的权利 |
9.
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但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侵犯,甚至只要巴伐利亚、萨克森和符滕堡三个邦联合起来就可以否决对其不利的议案。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
A.分裂割据的局面未完全消除 |
B.由各邦分享军事、外交大权 |
C.组织形式呈现联邦主义性质 |
D.体现普鲁士的专制主义传统 |
10.
1925年《纽约时报》特派记者警告说:“激进党”(国民党)决心废除“所有外国特殊地位、特权和治外法权”。据此可知当时国民党的激进表现是:
A.推翻北洋政府统治 | B.彻底实现民生主义 |
C.极力破坏国共合作 | D.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
11.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的两种梦想推动的:一是爱国主义者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社会底层的农民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的是在:
A.土地革命时期 | B.国民革命时期 |
C.解放战争时期 | D.抗日战争时期 |
12.
“巴黎公社是由巴黎各区普选的城市代表组成的,这些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其中大多数都是工人,或者公认的工人阶级代表,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同时兼行政和立法工作机关。”由此可见巴黎公社政治体制的创新之处是:
A.实行直接民主 | B.实行议行合一 |
C.实行普选制 | D.实行议会制 |
13.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下表中体现的共同的政治理念是:
时间 | 政策 | 名称 |
1947年5月 | 设立民族自治区 | 内蒙古自治区 |
1980年3月 | 设立经济特区 | 深圳特区 |
1997年7月 | 设立特别行政区 | 香港特别行政区 |
A.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
B.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
C.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同繁荣 |
14.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教科书里的西方人,侵略者、压迫者的形象居多;八十年代,比较友善的形象明显增多。这一转变
A.折射出中国外交形势开始趋向缓和 |
B.表明中国对两方价值观念的完全认同 |
C.体现了中国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
D.标志中国经济与西方经济全面接轨 |
15.
哈佛大学教授弗格森将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的坍塌视为“世界经济的转折点”。其主要依据是
A.不诉诸武力的冷战方式保障了经济的安全 |
B.德国的再次统一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
C.冷战秩序的瓦解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
D.冷战秩序的瓦解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
16.
法国前总统吉斯尔·德斯坦宣称:“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一个在美国庇护下的欧洲是不能接受的。我希望一个站起来的欧洲。”其意图在于:
A.建立一个强大的单边主义欧洲 |
B.重新确立欧洲国际政治、经济中心地位 |
C.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 |
D.建立平等的欧美伙伴关系 |
17.
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主要针对旧贵族,认为楚国的弊端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必须清除。商鞅在秦国变法时,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这些改革措施从根本上是为了:
A.消灭旧贵族 | B.加强中央集权 |
C.实行以法治国 | D.废除分封制 |
3.选择题- (共5题)
18.2017年4月21日,根据各车次的客流量状况,我国对东南沿海高铁的部分车票价格进行了调整,执行票价呈现差异化,有涨有降。从调整后的票价来看,很多区段二等座票价仍明显低于公路。如厦门北至深圳北调整后的二等座执行票价最高为180元,公路为248元。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①材料中的票价执行的是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②材料中的票价执行的是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③公路票价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客流量大
④票价调整充分考虑了市场供求状况
19.微信是伴随新媒体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信息传播工具,现已由网民之间的信息交流传播工具发展到政府与网民之间沟通的桥梁。网民通过微信浏览政务信息和工作动态,并能对某一民生问题发表意见、对政府工作提出批评。这说明网民通过微信( )
①拓宽了社情民意表达的渠道
②增加了民众直接决策的途径
③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④丰富了监督政府工作的方式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