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关于废除奴隶制度的法令前,俄国有三个阶级分别提出解决农奴问题的方案。地主贵族的改革草案:主张只给农奴人身自由,不给他们土地所有权,并且提议减少农民的份地,坚决主张农民使用份地必须负担繁重的义务。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改革草案:主张解放农民并让农民得到他耕种的全部土地,但农民应付给地主赎金,否则就是破坏私有权,因而要求兼顾地主和农民的利益,实现两个阶级的妥协。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改革草案:主张彻底废除农奴制度,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共和国
——陶惠芬《俄国近代改革史》
(1)1861年改革体现了上述哪个草案的内容?并分析此次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另外两个草案未被采纳的主要原因。
材料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关于废除奴隶制度的法令前,俄国有三个阶级分别提出解决农奴问题的方案。地主贵族的改革草案:主张只给农奴人身自由,不给他们土地所有权,并且提议减少农民的份地,坚决主张农民使用份地必须负担繁重的义务。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改革草案:主张解放农民并让农民得到他耕种的全部土地,但农民应付给地主赎金,否则就是破坏私有权,因而要求兼顾地主和农民的利益,实现两个阶级的妥协。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改革草案:主张彻底废除农奴制度,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共和国
——陶惠芬《俄国近代改革史》
(1)1861年改革体现了上述哪个草案的内容?并分析此次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另外两个草案未被采纳的主要原因。
2.
(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西德的***)认为,“即使在处在民族国家的年代里,这个欧洲的政治和精神的生活基础也是共同一致的”。他还厌恶军国主义的“普鲁士精神”,反对极权,认为是极权把国家和人民引向灾难。……认为解决德法争端的途径是“在经济领域中建立起共同的利害关系”。
——《论二战后阿莹纳德法和解思想的产生及意义》
(1)依据材料一,概括德国和邻国最终实现全面和解的历史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提炼阿登纳关于德法和解的观点并分析其作用。(9分)
材料一西德的***)认为,“即使在处在民族国家的年代里,这个欧洲的政治和精神的生活基础也是共同一致的”。他还厌恶军国主义的“普鲁士精神”,反对极权,认为是极权把国家和人民引向灾难。……认为解决德法争端的途径是“在经济领域中建立起共同的利害关系”。
——《论二战后阿莹纳德法和解思想的产生及意义》
(1)依据材料一,概括德国和邻国最终实现全面和解的历史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提炼阿登纳关于德法和解的观点并分析其作用。(9分)
3.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在感情中皆以对方为主,伦理关系即情谊关系,亦即表示相互间的一种义务关系。伦理关系彼此互以对方为重;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乃仿佛为他人而存在着。这种社会,可称伦理本位的社会。
夫妇、父子共财,乃至祖孙兄弟等亦共财。若义庄、义田一切族产等亦为共财之一种。兄弟乃至宗族间有分财之义;亲戚、朋友间有通财之义。以伦理关系言之,自家人兄弟以迄亲戚、朋友,在经济上皆彼此顾恤,互相负责;有不然者,群指目以为不义。故在昔中国人生计问题上无形有许多保障。在西洋则父子、夫妇异财,其他无论。在西洋自为个人本位的经济;中国亦非社会本位的,乃伦理本位的经济也。
但有君臣间、官民间相互之伦理的义务,而不认识国家团体关系。又比国君为大宗子,称地方官为父母,举国家政治而亦家庭情谊化之,不但整个的政治组织放在一个伦理的关系中,抑且其政治目的亦全在维持大家伦理的相安,——如何让人人彼此伦理的关系各作到好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是其政治上的理想要求,更无其他。
——摘自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材料二:重视道德的规范作用,通过教育的途径实现对乡村民众的领导,是梁漱溟乡村建设的主要方式。所以,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梁漱溪并没有制定维系乡村组织、调整乡村社会成员关系的法律,只是制定了《村学乡学须知》。《须知》编写的主要目的,是要使乡村民众了解乡村建设的意义和方法,了解乡学村学。并在乡村社会形成一种新的礼俗,以维持乡村社会的秩序,从而在乡村形成一个“礼俗相交”的社会。
――-摘自鞠忠美《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的核心观点。(9分)
(2)根据材料一、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何不足?(6分)
材料一:在感情中皆以对方为主,伦理关系即情谊关系,亦即表示相互间的一种义务关系。伦理关系彼此互以对方为重;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乃仿佛为他人而存在着。这种社会,可称伦理本位的社会。
夫妇、父子共财,乃至祖孙兄弟等亦共财。若义庄、义田一切族产等亦为共财之一种。兄弟乃至宗族间有分财之义;亲戚、朋友间有通财之义。以伦理关系言之,自家人兄弟以迄亲戚、朋友,在经济上皆彼此顾恤,互相负责;有不然者,群指目以为不义。故在昔中国人生计问题上无形有许多保障。在西洋则父子、夫妇异财,其他无论。在西洋自为个人本位的经济;中国亦非社会本位的,乃伦理本位的经济也。
但有君臣间、官民间相互之伦理的义务,而不认识国家团体关系。又比国君为大宗子,称地方官为父母,举国家政治而亦家庭情谊化之,不但整个的政治组织放在一个伦理的关系中,抑且其政治目的亦全在维持大家伦理的相安,——如何让人人彼此伦理的关系各作到好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是其政治上的理想要求,更无其他。
——摘自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材料二:重视道德的规范作用,通过教育的途径实现对乡村民众的领导,是梁漱溟乡村建设的主要方式。所以,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梁漱溪并没有制定维系乡村组织、调整乡村社会成员关系的法律,只是制定了《村学乡学须知》。《须知》编写的主要目的,是要使乡村民众了解乡村建设的意义和方法,了解乡学村学。并在乡村社会形成一种新的礼俗,以维持乡村社会的秩序,从而在乡村形成一个“礼俗相交”的社会。
――-摘自鞠忠美《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的核心观点。(9分)
(2)根据材料一、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何不足?(6分)
2.单选题- (共7题)
4.
古罗马著名法学家西塞罗说:“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为了避免法令违背这个法则,宗教绝不能禁止或部分废止它,我们也无权通过元老院或人民使我们自己不受约束。”下列对材料中西塞罗观点的理解错误的是
A.认为法律是理性的表现 | B.以法律维护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
C.强调法律的广泛性和不可更改性 | D.尊崇法律至上的原则 |
5.
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出版于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作者的这一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
A.劳资矛盾的激化 | B.城乡差别的扩大 |
C.经济危机的发生 | D.垄断现象的出现 |
6.
1982年,里根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称,“我现在要叙述的长期计划和希望——自由和民主的前进,将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弃置在历史的灰烬之中,正如它曾将其他压抑人民自由、禁止人民表现自我的暴政弃置一样。”1984年尼克松说:“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的思想、人民、社会同我们接触。……如果我们不这样做,而是孤立东方,减少它同我们的联系,我们就丢掉了我们对付克里姆林宫领导人的一件最有效的武器。”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标志着美国“和平演变”战略的正式实施 |
B.实质与杜鲁门主义相同 |
C.表明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战略攻势 |
D.目的在于推行自由、民主价值观 |
7.
“面对与西方的冲突一败再败,当时的开明士大夫阶级发动了‘自强’运动,打算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工具来保护中国文明,即通过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保持中国儒家道德的至尊地位。”斯塔夫里阿诺斯随即指出:“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斯塔夫里阿诺斯之所以认为“荒谬”,主要是因为
A.工具方面的西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的西化 |
B.西方文明已使儒家道德的至尊地位严重动摇 |
C.西方文明与儒家文明两者根本对立无法兼容 |
D.不彻底否定封建制度就不能使中国真正强大 |
8.
1961年3月,中央正式向全国下发《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第40条规定:“要保障社员个人所有的一切生活资料,包括房屋、家具、衣被、自行车、缝纫机等,和在银行、信用社的存款,永远归社员所有,任何人不得侵犯。”此项规定( )。
A.有助于克服平均主义 | B.承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
C.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 | D.扭转了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
9.
以下是林纾等人对某事件的看法:“功利倡而廉耻丧,科学尊而礼义亡,以放荡为自由,以攘夺为责任……直与猩红热、梅毒等输入无异”,“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下列对此分析不准确的是
A.近代西方列强侵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
B.西方思想传播对中国传统观念的冲击 |
C.新思潮引起了旧势力的仇视与恐惧 |
D.反映了该事件存在对中国文化绝对否定的错误倾向 |
10.
“民生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资本主义是以赚钱为目的,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制度便可以打破。但是我们实行民生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对于资本制度只可以逐渐改良,不能够马上推翻。”该材料表明孙中山
A.提示了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 | B.主张用民生主义改造资本主义 |
C.放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信念 | D.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 |
3.选择题- (共7题)
15.某事物兴趣小组为了研究“微生物濨生的条件”
将三个相同的培养皿分别标以A,B,C,并进行了下表所示的实验:
培养皿 | A | B | C | |
实验步骤 | ① | 各滴加10毫升的蒸馏水 | ||
② | 取某品牌一小包装内的饼干,分别放入培养皿中 | 不放饼干 | ||
③ | 灭菌后,在同一环境的空气中暴露30分钟 | |||
④ | 置于室温中 | 放入冰箱中 | 置于室温中 | |
⑤ | 两星期后用放大镜观察 | |||
观察结果 | 有很多微生物 | 有少量微生物 | 观察不到微生物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7道)
选择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