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制度是在社会内部自发产生的,因而能符合社会的需要,当然也就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和推动社会的进步。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能成为市场经济体制运作的楷模,之所以能在一个长期时期内保持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繁荣,渐进与连贯性的制度变迁方式在其中的作用与影响就不能忽视。后发国家由于本身条件的制约,其既无西方式的社会制度基拙,也无有效的制度变迁路径可供依赖,选择渐进与连续性的制度变迁模式应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鉴此,制度变迁过程中选取较激进的变迁方式便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
材料 制度是在社会内部自发产生的,因而能符合社会的需要,当然也就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和推动社会的进步。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能成为市场经济体制运作的楷模,之所以能在一个长期时期内保持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繁荣,渐进与连贯性的制度变迁方式在其中的作用与影响就不能忽视。后发国家由于本身条件的制约,其既无西方式的社会制度基拙,也无有效的制度变迁路径可供依赖,选择渐进与连续性的制度变迁模式应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鉴此,制度变迁过程中选取较激进的变迁方式便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
——摘编自蒋满元(不同国家制度变迁路径与方式的比较》
根据材料内容提炼出观点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逻辑清晰。)2.材料分析题- (共4题)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97年党的十五大之后,司法改革成为国家政治和法律生活中的重大议题。在认真领会中央精神反思检察工作及制度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检察机关提出要以改革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完善和发展。200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通过了《检察改革三年实施意见》,提出并推动进行了检察业务工作机制、组织体系、检察官办案机制等六个方面35项具体改革。经由这种系统内的自上而下的全面有计划地推动,检察改革在这一时期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改革成果,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能,如加强了检察权运行机制建设,促进了机构设置、内部制约机制等的发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检察制度改革的影响。
材料 1997年党的十五大之后,司法改革成为国家政治和法律生活中的重大议题。在认真领会中央精神反思检察工作及制度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检察机关提出要以改革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完善和发展。200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通过了《检察改革三年实施意见》,提出并推动进行了检察业务工作机制、组织体系、检察官办案机制等六个方面35项具体改革。经由这种系统内的自上而下的全面有计划地推动,检察改革在这一时期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改革成果,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能,如加强了检察权运行机制建设,促进了机构设置、内部制约机制等的发展。
——摘编自徐鹤喃《制度内生视角下的中国检察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检察制度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检察制度改革的影响。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73年6月,勃列日涅夫访问了美国,这是继赫鲁晓夫访美14年之后,苏联最高领导人访问美国。苏联企图希望借美苏关系改善的时机,争取与美国进行接触,达成与其几十年的经济合作协议以改善国内经济状况。另一方面,苏联意识到它经不起在两条战线上遭到攻击,极力谋求缓和西线美国带来的压力。除了会晤美国的政治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还会晤了大企业家和大银行家。美苏双方签署了一系列的文件,如《苏美联合公报》《苏美关于防止核战争协定》等。苏美两国的领导人对这次访问给予了高度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勃列日涅夫访问美国带来的积极影响。
材料 1973年6月,勃列日涅夫访问了美国,这是继赫鲁晓夫访美14年之后,苏联最高领导人访问美国。苏联企图希望借美苏关系改善的时机,争取与美国进行接触,达成与其几十年的经济合作协议以改善国内经济状况。另一方面,苏联意识到它经不起在两条战线上遭到攻击,极力谋求缓和西线美国带来的压力。除了会晤美国的政治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还会晤了大企业家和大银行家。美苏双方签署了一系列的文件,如《苏美联合公报》《苏美关于防止核战争协定》等。苏美两国的领导人对这次访问给予了高度评价。
——摘编自中国国际关系协会主编《国际关系史・第10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列日涅夫访问美国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勃列日涅夫访问美国带来的积极影响。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裴行俭(619﹣682年),唐高宗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677年,吐蕃入侵,西北边疆乃至唐都长安告急。装行俭被任命为安抚大使。他抵达西州后,充分施展个人谋略,以智取胜,取得了西征的大捷。取胜后,他委任部将主持西北政务,镇抚西北边疆。679年,东突厥部反叛,装行俭再次奉诏讨伐,他注重军事打击的同时辅以政治招抚的策略,使战争取得了成功。但朝廷内部有官员争功,并违背裴行俭不杀降将的承诺,将地方降将斩首,开唐朝处决降将之先例,为突厥叛乱埋下祸根。裴行俭极为愤怒,称疾不出。682年,西突厥反叛,裴行俭尚未出征就突然逝世,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旧唐书》对其评曰:“裴闻喜,文雅方略,无谢昔贤,治戎安边,绰有心术,儒将之雄者也。”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裴行俭的治边作为。
材料 裴行俭(619﹣682年),唐高宗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677年,吐蕃入侵,西北边疆乃至唐都长安告急。装行俭被任命为安抚大使。他抵达西州后,充分施展个人谋略,以智取胜,取得了西征的大捷。取胜后,他委任部将主持西北政务,镇抚西北边疆。679年,东突厥部反叛,装行俭再次奉诏讨伐,他注重军事打击的同时辅以政治招抚的策略,使战争取得了成功。但朝廷内部有官员争功,并违背裴行俭不杀降将的承诺,将地方降将斩首,开唐朝处决降将之先例,为突厥叛乱埋下祸根。裴行俭极为愤怒,称疾不出。682年,西突厥反叛,裴行俭尚未出征就突然逝世,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旧唐书》对其评曰:“裴闻喜,文雅方略,无谢昔贤,治戎安边,绰有心术,儒将之雄者也。”
——摘编自部丽(唐代名将裴行俭治边方略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裴行俭治边方略并指出其治边方略取得成就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裴行俭的治边作为。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世纪和12世纪初,由于政府官学势力的扩充,白鹿洞书院曾被长时间废弃。朱熹官南康太守后不久,就奏请朝廷,请求支持,准备在山上修复白鹿洞书院,作为讲习儒学之所。他还指出如果不在此重建儒家书院,庐山又将尽为佛庙或道观所占。之后,朱熹在白鹿洞书院修建房屋,征集图书,延聘名师,招收生徒,订立教规,设立课程,添置学田并自任洞主,亲自登台讲学,他还曾邀请他在鹅湖之会时的“论敌”哲学大师陆九渊来院讲授义利之辩,广开学术争鸣之风,至今白鹿洞书院仍保留着陆九渊当时讲义的碑刻。朱熹所制订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也叫《朱子教条》)后来成为封建社会教育的准则,影响极其深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白鹿洞书院和格致书院的差异并指出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 11世纪和12世纪初,由于政府官学势力的扩充,白鹿洞书院曾被长时间废弃。朱熹官南康太守后不久,就奏请朝廷,请求支持,准备在山上修复白鹿洞书院,作为讲习儒学之所。他还指出如果不在此重建儒家书院,庐山又将尽为佛庙或道观所占。之后,朱熹在白鹿洞书院修建房屋,征集图书,延聘名师,招收生徒,订立教规,设立课程,添置学田并自任洞主,亲自登台讲学,他还曾邀请他在鹅湖之会时的“论敌”哲学大师陆九渊来院讲授义利之辩,广开学术争鸣之风,至今白鹿洞书院仍保留着陆九渊当时讲义的碑刻。朱熹所制订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也叫《朱子教条》)后来成为封建社会教育的准则,影响极其深远。
——摘编自田浩《宋代的中国儒家书院》
材料二 上海格致书院是经外国人倡议,由中西各方人士共同创建的一个新型的教育机构,自其倡议筹建到停办,历时达四十年之久。其办学宗旨是为华人了解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其教学内容包括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时务、文化、教育等,其中科学技术是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其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以讲授为辅,以科学实验及演示为重要教学手段。在西学东渐过程中,上海格致书院发挥了重要作用。——摘编自都秉键《上海格致书院及其教育创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的背景及其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白鹿洞书院和格致书院的差异并指出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3.单选题- (共8题)
6.
《十二铜表法》确立了遗嘱自由原则,其核心是指定遗嘱继承人。如果遗嘱没有指定继承人,或者继承人的指定无效,遗嘱所载的其他内容,如委派监护人、解放奴隶、遗赠等都归于无效。这表明了《十二铜表法》
A.以成文法的形式确立了遗嘱自由 |
B.旨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
C.宣示了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 |
D.带有明显的形式主义色彩 |
7.
法国第三共和国建立后不久,就着力进行教育改革,规定每个省区设立两所初等师范学校,以培养共和国的小学教师。之后,法国的小学课堂中,过去神父们口中的圣徒历史被教师们所教的共和国的神圣历史所取代了。法国的教育改革旨在
A.提高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 |
B.加强国民对共和制度的认同 |
C.打破教会势力的教育影响 |
D.培养实用人才适应工业化需要 |
8.
1927年到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对五四的纪念其积极的态度和重视程度在国民党历史上是少见的,其纪念活动的参与者除了学生,还扩大到了社会各界,包括政府和各级党部以及工、商、兵等各界。这表明当时的国民政府
A.继承了五四运动的反帝精神 |
B.意图利用五四运动巩固其合法性 |
C.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 |
D.已经认识到学生运动的重要价值 |
9.
宋朝从海上常有庞大的船队与东亚、东南亚或更远的国家等进行贸易,但是目前除了能看到宋朝出使河西和西域的记载外,尚未发现宋朝有商队主动从陆路与西域进行贸易。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成功南移 |
B.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 |
C.积弱致陆路交通受阻 |
D.政府外贸政策的转向 |
10.
不论是英国的《乌托邦》(1516年),还是意大利的《太阳城》(1623年),都描绘了未来的美好生活,而这些美好的理想生活在地理上要么是一个完全想象的乌有之地,要么就是一个遥远的未知岛屿。这体现了
A.地理大发现拓展了人们的眼界 |
B.人文主义由意大利扩展到英国 |
C.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 |
D.天主教神权促使人们逃离当下 |
11.
张之洞任两广总督后,拟设织布局,知悉上海机器织布局已获10年专利,张之洞特向李鸿章询问10年专利是专制上海还是遍及中国,并指出在广东设立织布局是“粤供粤用”不会侵犯其利益。李鸿章认为“粤设官局距沪较远,似无妨”表示同意。张之洞遂在广东成功筹建织布官局。这反映了当时
A.洋务派内部存在严重分歧 |
B.李鸿章成为洋务运动核心 |
C.民用企业侧重于轻纺工业 |
D.官利制度不利于市场竞争 |
12.
《尚书・武成》记载武王伐纣的战斗非常惨烈;孟子认为武王伐纣是以至仁伐不仁,所到之处,深得殷人的欢迎,《尚书》所载是“文之过实”,故“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材料表明
A.《尚书》的年代久远不足为信 |
B.立场的对立影响对历史的解释 |
C.同一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记述 |
D.孟子对经典的态度蕴含着理性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