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代刑罚制度的改革是汉文帝、汉景帝当政时期所进行的废除肉刑的活动,又称“文景废肉刑”。汉初统治者建立政权后,认为秦以“专任刑罚”、“重刑制民”的做法,使民生积怨,愤而反抗。因此,将“黄老之学”作为治国施政立法的基本指导思想,采取轻徭薄赋、约法省刑、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据《汉书·文帝记》记载,文帝二年和十三年两次实行收“今年田租之半”,有时甚至“除民田之租税”,以至于“天下殷富”,百姓安居乐业。西汉初年的《九章律》虽然废除了秦朝的一些严刑峻法,但继续对犯人使用鯨、劓、斩左右趾等肉刑。文景之治时期,进一步革除了以上肉刑,接着废除“连坐收孥法”,坚持只惩罚犯罪本人,不株连亲属。后又废除“诽谤妖言法”,使皇帝能听到各种不同意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刑罚制度改革的意义。
材料 汉代刑罚制度的改革是汉文帝、汉景帝当政时期所进行的废除肉刑的活动,又称“文景废肉刑”。汉初统治者建立政权后,认为秦以“专任刑罚”、“重刑制民”的做法,使民生积怨,愤而反抗。因此,将“黄老之学”作为治国施政立法的基本指导思想,采取轻徭薄赋、约法省刑、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据《汉书·文帝记》记载,文帝二年和十三年两次实行收“今年田租之半”,有时甚至“除民田之租税”,以至于“天下殷富”,百姓安居乐业。西汉初年的《九章律》虽然废除了秦朝的一些严刑峻法,但继续对犯人使用鯨、劓、斩左右趾等肉刑。文景之治时期,进一步革除了以上肉刑,接着废除“连坐收孥法”,坚持只惩罚犯罪本人,不株连亲属。后又废除“诽谤妖言法”,使皇帝能听到各种不同意见。
——摘编自孙光妍《论汉代刑罚制度改革的背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刑罚制度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刑罚制度改革的意义。
2.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于谦,明景帝统治时期的当权重臣。土木之变后,于谦坚决主战,加强防御,使明朝转危为安。1450年,大同参将许贵上疏主张与瓦刺讲和。于谦指出“和不足恃”,主张“选将练兵,养威蓄锐。贼若来侵,则相机而剿杀”。他告诫边将:“中国之驭夷狄,不论彼之强弱,顾我备之有无。”在防备瓦刺当中,于谦重点加强北京附近关隘的防守,放弃明初设置的东胜诸卫,使大同、宣府等关孤悬塞外。在严密防范的同时,于谦也主张对瓦刺采取适当的怀柔政策,“振之以兵威,抚之以恩信,所以折其强而结其心也。”恢复与瓦刺的通贡互市。1449年,贵州苗族起义。于谦派遣吏部尚书何文渊前往贵州宣布“朝廷恩威,赏劳土官土人。候西北胡寇宁息,另行计议”。1456年,湖广武冈州苗民起义,于谦即令右都御史王来等“调度官军,设法剿捕”,“不许顾望迁延,致贻害一方之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于谦的边防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谦的边防政策作简要评述。
材料:于谦,明景帝统治时期的当权重臣。土木之变后,于谦坚决主战,加强防御,使明朝转危为安。1450年,大同参将许贵上疏主张与瓦刺讲和。于谦指出“和不足恃”,主张“选将练兵,养威蓄锐。贼若来侵,则相机而剿杀”。他告诫边将:“中国之驭夷狄,不论彼之强弱,顾我备之有无。”在防备瓦刺当中,于谦重点加强北京附近关隘的防守,放弃明初设置的东胜诸卫,使大同、宣府等关孤悬塞外。在严密防范的同时,于谦也主张对瓦刺采取适当的怀柔政策,“振之以兵威,抚之以恩信,所以折其强而结其心也。”恢复与瓦刺的通贡互市。1449年,贵州苗族起义。于谦派遣吏部尚书何文渊前往贵州宣布“朝廷恩威,赏劳土官土人。候西北胡寇宁息,另行计议”。1456年,湖广武冈州苗民起义,于谦即令右都御史王来等“调度官军,设法剿捕”,“不许顾望迁延,致贻害一方之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于谦的边防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谦的边防政策作简要评述。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德川幕府为巩固统治,防止外部势力的侵入,从1633年起多次发布“锁国令”。1854年,美国强迫日本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后,西方列强接踵而至,日本国门洞开,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在推翻幕府统治后,明治天皇颁布一系列泽令,破除封建主义旧制度和旧文化,大力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和人才发展新经济,发展近代教育及自主科技等。19世纪末,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二战后,日本经济几近崩溃。日本政府在民主改革的基础上,利用有利的国际条件,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过“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科技立国”等口号。1955年,日本由经济复兴期进入持续高速成长期,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发展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据孙秀玲《一口气读完日本史》等
材料提供了日本近现代国家发展的简要过程,蕴含了国家兴衰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其它相关史实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材料 德川幕府为巩固统治,防止外部势力的侵入,从1633年起多次发布“锁国令”。1854年,美国强迫日本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后,西方列强接踵而至,日本国门洞开,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在推翻幕府统治后,明治天皇颁布一系列泽令,破除封建主义旧制度和旧文化,大力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和人才发展新经济,发展近代教育及自主科技等。19世纪末,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二战后,日本经济几近崩溃。日本政府在民主改革的基础上,利用有利的国际条件,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过“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科技立国”等口号。1955年,日本由经济复兴期进入持续高速成长期,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发展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据孙秀玲《一口气读完日本史》等
材料提供了日本近现代国家发展的简要过程,蕴含了国家兴衰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其它相关史实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单选题- (共6题)
4.
美国学者芬利指出,在雅典“国家的权力在理论上是不受限制的,没有任何行动或个人行动的范围是国家不能合理干涉的——只要公民大会认为这一干涉是正确的。自由意味着法律的统治和参与决策过程,而不是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这表明雅典
A.国家权力制约个人自由 |
B.主张法律至上 |
C.公民大会保护个人权利 |
D.强调主权在民 |
6.
关于百团大战,日军在记录中写道:共军“一齐向我交通线及生产地区进行奇袭,炸毁铁路、桥梁及通讯设施。此次袭击,完全出乎我军意料之外,损失甚大,需要长时期和巨款方能恢复”。这说明了百团大战
A.延缓了日军“南进”的速度 |
B.收复了华北广大的失地 |
C.增强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决心 |
D.迫使日本改变侵略策略 |
7.
唐代,大运河将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的漕渠、汴水和淮南的官河连接起来,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线。据此可知,唐代大运河
A.加强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
B.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
C.推动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 |
D.促进了全国政治的统一 |
8.
从1901年到1907年六年间,维新知识分子把政治小说作为详介域外文学文体的首选,其中有《未来战国志》(1902年)《游侠风云录》(1903年)《美国独立记演义》(1903年)《多少头颅》(1904年)和《苏格兰独立记》(1906年)等。据此推断,维新知识分子翻译政治小说的主要目的是
A.激发民族主义意识 |
B.为推翻清政府提供理论依据 |
C.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
D.从文学角度革除国民旧观念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