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
面要求纵观中国和西方近代史可见,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民主宪政的实践和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如果没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妥协与利益让渡,他们的历史发展就无法淌过深水区和激流区。
例如:美国的民主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学者们一般以“三大妥协”来概括费城制宪会议。这就是大州和小州就国会代表权达成的妥协、南部和北部就税收和代表权上如何计算奴隶人数达成的妥协;北部和南部就管理对外贸易和征税达成的妥协。其实,制宪会议上意义重大的妥协还有不少,至少应包括两院制和总统选举等问题上的妥协,然而,这仅仅只是美国民主实践过程中无数重大妥协行动的开始。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试以近代欧美国家或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实践为例,阐述以上观点。(要求:归纳主题,论证至少以两个国家为例,论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面要求纵观中国和西方近代史可见,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民主宪政的实践和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如果没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妥协与利益让渡,他们的历史发展就无法淌过深水区和激流区。
例如:美国的民主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学者们一般以“三大妥协”来概括费城制宪会议。这就是大州和小州就国会代表权达成的妥协、南部和北部就税收和代表权上如何计算奴隶人数达成的妥协;北部和南部就管理对外贸易和征税达成的妥协。其实,制宪会议上意义重大的妥协还有不少,至少应包括两院制和总统选举等问题上的妥协,然而,这仅仅只是美国民主实践过程中无数重大妥协行动的开始。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试以近代欧美国家或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实践为例,阐述以上观点。(要求:归纳主题,论证至少以两个国家为例,论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末的开明专制化过程,经历了个历史阶段:它们是洋务运动、戊成变法和清末新政。自变法以后,晚清政权实际上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从传统专制向开明专制政体转变的历史努力,由于晚清新政的失败与清王朝的崩溃,中国清期统治者最终并没有完成向开明专制政体的成功转变。
然而清末新政却是清朝最后十年社会全面危机时的适应时势之举,应势而变的目的是延续统治。人们常用其宗旨来证明其失败的必然性:“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然“琴瑟改弦”会改变基调,“假演”的同时也有“真做”的一面。综观中国近代史,不难发现如此全面深刻的改革是罕见的。从发展学角度来审视,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它以并非自感的自我毁灭为代价,较为全面地开启了现代化的闸门,为辛亥后走上正式起跑线奠定了基础。这样,现代化这个幽灵在中国大地上徘徊彷徨了40年,终于登上前台成为主角。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政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
材料 清末的开明专制化过程,经历了个历史阶段:它们是洋务运动、戊成变法和清末新政。自变法以后,晚清政权实际上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从传统专制向开明专制政体转变的历史努力,由于晚清新政的失败与清王朝的崩溃,中国清期统治者最终并没有完成向开明专制政体的成功转变。
然而清末新政却是清朝最后十年社会全面危机时的适应时势之举,应势而变的目的是延续统治。人们常用其宗旨来证明其失败的必然性:“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然“琴瑟改弦”会改变基调,“假演”的同时也有“真做”的一面。综观中国近代史,不难发现如此全面深刻的改革是罕见的。从发展学角度来审视,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它以并非自感的自我毁灭为代价,较为全面地开启了现代化的闸门,为辛亥后走上正式起跑线奠定了基础。这样,现代化这个幽灵在中国大地上徘徊彷徨了40年,终于登上前台成为主角。
——《清末新政的全方位“解毒”》
(1)结合材料分析作者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称之为开明专制化运动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政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宋朝重视法制建设,在继承唐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诸如《典卖指当论竞物业》、《商税》等新的法规,同时也承认客户(佃农)的租佃、置产及人身自由等权利。宋代对“盗贼”的刑罚有所加重,但贵族、官僚则享有法律上的特权。宋代,凡告周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虽得实,徒二年”。……凡上奏案件、宗室罪案等,皆由皇帝决断,已判决的罪犯,皇帝可以“赦宥”。宋代司法制度,在前朝的基础上不断有所改革和补充,使之日臻成熟,从而达到我国封建社会司法制度的顶峰。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司法制度建设取得的成就,并评价中国近代司法制度建设。
材料 一宋朝重视法制建设,在继承唐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诸如《典卖指当论竞物业》、《商税》等新的法规,同时也承认客户(佃农)的租佃、置产及人身自由等权利。宋代对“盗贼”的刑罚有所加重,但贵族、官僚则享有法律上的特权。宋代,凡告周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虽得实,徒二年”。……凡上奏案件、宗室罪案等,皆由皇帝决断,已判决的罪犯,皇帝可以“赦宥”。宋代司法制度,在前朝的基础上不断有所改革和补充,使之日臻成熟,从而达到我国封建社会司法制度的顶峰。
——摘编自王云海《宋代司法制度》
材料二 民国时期,近代司法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临时约法》明确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历届政府也再次重申这一原则。针对严刑逼供的司法恶习,政府明令“不准再用笞杖、枷号及他项不法刑具”。北洋政府曾先后公布相关法律章程,对律师资格、律师义务等皆做了较为完备的规定,律师队伍人数不断扩大。尽管近代司法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军事、政党干预司法,司法腐败等现象依然十分突出。——摘编自贾孔会《中国近代司法改革刍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法制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司法制度建设取得的成就,并评价中国近代司法制度建设。
2.单选题- (共13题)
4.
在古希腊文中,“民主政治”(demokrafia)一词由“人民”(demos)和“统治”(kratos)复合而成。这说明,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强调
A.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 |
B.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
C.民事案件均由陪审法庭判决 |
D.全体居民均享有民主权利 |
5.
《十二铜表法》规定“对人施行其他侵辱的,处25阿斯的罚金”。公元前l世纪,古罗马一位骑士喜欢在大街上对人捆掌为乐,并在身后备有奴隶支付给每位被捆者25阿斯的罚金。不久,固定罚金改为由裁判官根据具体案情决定罚金数额。这说明
A.商品经济推动法律变革 |
B.罗马法应时而发展 |
C.法官的判决具有随意性 |
D.万民法取代公民法 |
6.
有学者在评价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时指出,宪法的颁布宣告德国“臣民”的灭亡和“公民”的诞生,为资产阶级和各种势力提供了合法活动的讲坛,因而它的选举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促进了德国政党的发展,有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能够证明此结论的依据有
A.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 |
B.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约 |
C.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帝国议会通过秘密投票直接或间接选出 |
D.帝国法律应取得议会充分的多数的同意,但建议并公布法律之权属于皇帝 |
7.
1760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任命他的老师布特伯爵为首相,用封官许愿、收买等方法在议会中形成一个“国王之友”派,利用这个集团去打击辉格党,削弱辉格党的势力。这说明在当时的英国
A. 议会高于王权原则尚未确立
B. “责任内阁制”政府重新建立
C. 立宪政体未能阻止王权滥用
D. 国王试图平息政党政治危机
A. 议会高于王权原则尚未确立
B. “责任内阁制”政府重新建立
C. 立宪政体未能阻止王权滥用
D. 国王试图平息政党政治危机
8.
以下两种方式决定现代英国政府可否继续执政,第一种,首相明确地要求平民院就它是否信任政府举行表决;第二种,领衔反对党的领袖明确地向平民院提出对政府的谴责案即不信任案。两种方式均需要平民院举行表决,以简单多数形成其态度。英国的这种政治体制
A.保留了一定的封建残余 |
B.避免了国王的权力扩大 |
C.保证了议案的有效通过 |
D.确保了议会的集体统治 |
9.
在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过程中,有一个群体被称为反联邦党人。他们认为,宪法拟议的政府权力是比政府组织形式更为核心的问题。联邦党人最引以为豪的是创立了三权分立的政府形式,以为这一形式就能保证公民的自由。对此,反联邦党人并不乐观。由此可以看出反联邦党人
A.认为分权体制能够保证公民自由 |
B.对联邦政府权力保持高度警觉 |
C.强调制宪的核心是确保政府权力 |
D.希望继续维持邦联体制的现状 |
10.
(题文)1873年6月29日,日、俄、美、英、法、荷等国使节在紫光阁觐见清同治帝,未行跪礼。但当时社会上流传外国使臣见中国皇帝时恐惧之余足不能动、口不能言、浑身发颤,连国书都无法卒读。这反映了中国
A.外交礼仪近代化的艰难 |
B.传统纲常伦理的崩坏 |
C.“天朝上国”威仪的稳固 |
D.近代条约体系的确立 |
11.
(题文)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
12.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梁启超感叹道:“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
A.清政府进行“新政”改革 |
B.刺激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 |
C.迫使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 |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 |
13.
1941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无记名投票选举中,选出政府委员18人,其中共产党员占7人,超过三分之一,共产党人徐特立立即申请退出,另选非党人士白文焕递补。这一做法
A.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
B.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发展 |
C.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
D.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
14.
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
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
15.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晚清官员出洋学习发端,但常被诬为卖国;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开始主动派出官员;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奖励职官游学游历的章程,发起四次集中派遣行动。这一历程
A.反映了清政府天朝上国观念的逐步动摇 |
B.表明了清政府逐步沦为“洋人的朝廷” |
C.为清末新政的成功创造了有利环境 |
D.标志着清政府“中体西用”思想的松动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