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853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3/30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主一词起源于希腊文,它是指国家的一种政治制度,原意是“人民的统治”。在资本主义社会,保留财产私有制和人剥削人的经济制度下的民主,成为资产阶级的特权。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前途是“同资产阶级和财产对立的民主制”,即无产阶级的民主制。而资产阶级不会“把政权让给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唯一的出路就是暴力革命”,《共产党宣言》明确提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诞生。

——摘编自张袁夫《论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创立》

材料二 ***特别重视工农大众的力量,认为“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土地革命时期,***形成了工农民主政权理论,民主的目标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1931年苏维埃政权实行工农代表大会制。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进行“三三制”政权的普选,抗日民主政权不断发展壮大。同时***认为,“处在伟大斗争面前的中国共产党……高度发挥其积极性,才能取得胜利。发挥积极性,有赖于党内生活的民主化”。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49年,***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强调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民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的发展。

——摘编自张洋《论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发展的有机统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主要内容,并指出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创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发展,并简要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价值。
2.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九一八事变后,提高教育水平成为实现抗战建国的必要措施之一。随着日本侵略不断加深,西南西北边疆成为抗战的重要基地。但边疆地区当地师范学校毕业生为教师者仅十分之一,关心边疆教育的学者们主张必须优待边疆任教教师。对此,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批复《边民教育大纲计划》,规定“改善边民教育之师资与待遇”,1940年,政府要求提高边远区域各级学校及民众学校教师的薪俸,尤其对国立学校教师的薪俸待遇做出详细规定;要求提供教师住房、煤水等生活必需补助,此外,政府规定从1940年开始,边疆教师按教学经历、年资等条件公费进修。抗战时期,很多政策的落实主体是各地方政府,“优待系以斟的地方之财力而定之”。不过,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西南西北边省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数量都在逐年增加。
——摘编自燕慧《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边疆教师优待政策深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边疆教师优待政策出台的主要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边疆教帅优待政策的影响。
3.
(历史一选修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建国初,郑振铎担任国家文物部门主要领导。在新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他提出了一系列思想见解。他认为,新中国以前对文物的保护只是“为保存而保存”,而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应该是“为工农兵今天的需要服务”。1950年,在他主持和指导下,草拟了有关文物保护的法规文件,他建议中央将这些法令列入土改学习文件中以便扩大影响。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他发表《基本建设人员应有的古文物知识》等文章,主张对建筑工程人员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在注重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郑振铎认为“老祖宗留下来的绝技。绝活,不能人亡技失”。他特别重视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建设,“我们要以实物,配合着模型和图画,把整个中国历史的进展,陈列出来。”郑振铎的文化遗产保护思想在当代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编自朱宝东《试论建国初期郑振铎的文化遗产保护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郑振铎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建国初期其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的重要意义。

2.论述题(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早期欧洲绘制中国地图简史

——据吴莉玮《欧洲近代早期地图所见欧人中国地理观》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单选题(共8题)

5.
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认为,“皇帝的决定都有法律效力,因为人民己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皇帝已被视为整个帝国的代表。这一看法说明
A.雅典人民主权原则遭到否定
B.社会共同体是政治权力的来源
C.法律至上是罗马人民的信仰
D.罗马法律大多源于君主的意志
6.
有学者统计,1789年法国人均税负75克银子,而英国人均税负188克银子。法国接下来发生大革命,英国则开启工业革命。由此可见
A.税负高低与暴力革命爆发无关
B.法国的社会发展水平高于英国
C.合理的政治制度利于社会稳定
D.人均税负过重激化了社会矛盾
7.
史载秦朝规定“子壮则出分”,结果民间多数为父子两代三口家庭;汉朝稍改其制,提倡“父母在不分异”,即父母亡后再分家,这样便形成了三代五口之家。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
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家庭结构
C.家庭规模小制约生产发展
D.大土地所有制开始逐步形成
8.
下表是15世纪至19世纪前半期中国白银购买力变化表,表格数据折射出
时期
15世纪
16世纪
17世纪前半期18世纪
17世纪后半期
18世纪前半期
18世纪后半期
19世纪
每公斤白银所能购买的大米(单位:公石)
75.11
46.44
31.07
31.78
27.37
15.92
12.32
 
A.农耕技术的提高导致粮食价格下降
B.政治局势的变化影响经济的发展
C.“海禁”政策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9.
为换取各省政治支持,南京国民政府于1928年将土地税划归给各省管理,放弃了对创造国民总产值65%的农业部门的任何财政权力,中央财政总收入主要依靠关税、盐税等城市税收和工商税收。这一做法导致
A.南京国民政府长期财政拮据
B.城市经济重要性明显高于农村
C.农民的税务负担将大大减轻
D.中国失去农业现代化发展契机
10.
1982年国务院进行机构改革,新增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1988年国务院再次进行机构改革,撤销国家计划委员会等部门,新组建机械电子部等九部委。这反映了
A.计划经济体制退出历史舞台
B.政府职能调整转变已经实现
C.行政机构改革顺应时代要求
D.国家对外开放取得丰硕成果
11.
孟德斯鸠曾不止一次用渔网的比喻来解释“政治自由”:在一个治理良好的政府下,人民处于法律之下,尽管像鱼身处渔网之中,却相信自己是自由的。这反映了他
A.提倡受法律保护的自由
B.推崇分权制衡下的民主
C.主张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D.强调政治自由的重要性
12.
(题文)20世纪初,中国人翻译日本教科书,形成一股遍及全国的热潮。“日本每一年一新书出,译者数家。”新学堂中使用了500多种从日本翻译过来的教科书。这一现象表明
A.日本是国人学习的主要对象
B.西方启蒙思想影响中国逐渐式微
C.日本在华势力占据优势地位
D.中国与日本的文化教育传统相近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