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1)市民在整个英格兰和诺曼底的土地上都享有安全和平。
(2)每一个市民必须有一块宽50英尺、长100英尺的土地,土地可自由出卖。
(3)免除市民的若干封建税和封建劳役,如封建人头税。
(4)商人行会在自治城市中拥有商业垄断权。
(5)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的市长,遇有诉讼案即审理;此外无论何人均不得对市民行使司法权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确立的权利,并说明城市自治的意义。
材料一 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记·礼运》
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域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墨子·七患》
春秋战国以来,城市中心大多是官府衙门、宗庙祠堂。凡城内居民,都被按社会身份严格限制在官府划定的里坊内,分别士庶,不令杂居。城市有特定的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居住区、商业区等。——摘编自鲍宗豪《中西方城市文明比较研究》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城市特许状:(1)市民在整个英格兰和诺曼底的土地上都享有安全和平。
(2)每一个市民必须有一块宽50英尺、长100英尺的土地,土地可自由出卖。
(3)免除市民的若干封建税和封建劳役,如封建人头税。
(4)商人行会在自治城市中拥有商业垄断权。
(5)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的市长,遇有诉讼案即审理;此外无论何人均不得对市民行使司法权力。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城市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确立的权利,并说明城市自治的意义。
2.
(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据张海鹏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材料二
科举制废除的一个重要社会后果即乡村中士与绅的疏离,下层乡绅中读书人的比例明显下降,乡绅与书本“知识”的疏离可能意味着道义约束日减,其行为也可能会出现相应的转变,容易出现所谓“土豪劣绅”。从一“独夫”的帝王统治变为“千万无赖之尤”的混治,恐怕是导致后来所谓“社会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废科举不过是20世纪一系列“斯文扫地”活动的开端。
——摘编自罗志田《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教育改革的特点和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废除科举制的影响。
材料一
1888年 | 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 |
1898年 | 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 |
1901年 | 清廷实行“新政”后,各地封疆大吏纷纷上奏,重提改革科举,恢复经济特科。 |
1904年 | 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作为第一个经由政府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付诸实施 的官方学制文件,其颁布标志着中国近代学制的诞生。 |
1905年 | 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 |
1906年始 | 清廷诏准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 |
——据张海鹏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材料二
科举制废除的一个重要社会后果即乡村中士与绅的疏离,下层乡绅中读书人的比例明显下降,乡绅与书本“知识”的疏离可能意味着道义约束日减,其行为也可能会出现相应的转变,容易出现所谓“土豪劣绅”。从一“独夫”的帝王统治变为“千万无赖之尤”的混治,恐怕是导致后来所谓“社会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废科举不过是20世纪一系列“斯文扫地”活动的开端。
——摘编自罗志田《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教育改革的特点和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废除科举制的影响。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等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以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能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以国家公祭日的形式奠祭,也表明抽象的国家已经拟人化,国家的意志、信念和情感,正与普通人情相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国家公祭日设立的现实意义。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等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以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能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以国家公祭日的形式奠祭,也表明抽象的国家已经拟人化,国家的意志、信念和情感,正与普通人情相融。
——整理自《国家公祭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确立“公祭日”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国家公祭日设立的现实意义。
4.
(历史一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建武(公元25-55年)初,光武遣使奉币至匈奴,欲“更通旧好”,然“单于骄踞益横,内暴滋深”;光武遣大司马吴汉出击匈奴,结果“经岁无功”。二十七年(公元52年),臧宫等人又上书建议乘匈奴遭受天灾人祸之机以灭之。光武认为应以“柔抚”而非武力。“自是诸将莫敢复言兵事者”。次年(公元52年),北匈奴遣使来朝,献名物,再求和亲。班彪上言:“今北匈奴见南单于来附,惧谋其国,故数乞和亲,又远驱牛马与汉合市,重遺名王,多所贡献。”光武帝于是对北匈奴“颇加赏赐,略与所献相当”,旨在以经济手段羁糜之,避免与其发生激烈的冲突。
——据《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光武帝民族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东汉光武帝对匈奴的民族政策。
材料
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建武(公元25-55年)初,光武遣使奉币至匈奴,欲“更通旧好”,然“单于骄踞益横,内暴滋深”;光武遣大司马吴汉出击匈奴,结果“经岁无功”。二十七年(公元52年),臧宫等人又上书建议乘匈奴遭受天灾人祸之机以灭之。光武认为应以“柔抚”而非武力。“自是诸将莫敢复言兵事者”。次年(公元52年),北匈奴遣使来朝,献名物,再求和亲。班彪上言:“今北匈奴见南单于来附,惧谋其国,故数乞和亲,又远驱牛马与汉合市,重遺名王,多所贡献。”光武帝于是对北匈奴“颇加赏赐,略与所献相当”,旨在以经济手段羁糜之,避免与其发生激烈的冲突。
——据《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光武帝民族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东汉光武帝对匈奴的民族政策。
2.论述题- (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尤瓦尔林拉利《人类简史》
此表为近五千年世界历史发展简表。从表中提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材料

——摘编自尤瓦尔林拉利《人类简史》
此表为近五千年世界历史发展简表。从表中提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3.单选题- (共7题)
6.
英国诗人雪菜在《希腊颂》中这样写道。“如果没有希腊,罗马这个我们的导师、征服者和我们的家园,将没有什么光明可供播撒,我们也许还是野蛮人和偶像崇拜者,也许比这还要糟。”这主要说明了
A.希腊文明优于罗马文明 |
B.人文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
C.古罗马实施了民主政治 |
D.罗马人继承并传播了希腊文明 |
7.
下图是18世纪后期英国铜版画漫画《英国“快乐”与法国“惨况”的对比》,作者想要表达的是

A. 英国工业革命进程领先于法国
B. 肯定英国政治势力间的“妥协”
C. 英国社会生活水平远高于法国
D. 反对法国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A. 英国工业革命进程领先于法国
B. 肯定英国政治势力间的“妥协”
C. 英国社会生活水平远高于法国
D. 反对法国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9.
两极格局瓦解后,据美国民意调查显示,只有13%的美国人赞成“美国作为剩下的唯一超级大国在解决国际问题方面继续担任一个举足轻重的世界领袖”,而占74%的美国人赞同“美国在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国际问题的努力中做自己公平的一份。”这说明了
A.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 |
B.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设想遭遇阻力 |
C.世界多极化格局趋势增强 |
D.美国民众对政府外交能力产生质疑 |
10.
明代赋税包含田赋、盐课和杂色收入,国际贸易税归类于杂色收入。据统计,1570-1590年前后明朝国际贸易税收仅为7万两白银,仅占杂色收入378万两白银的1.86%;占田赋、盐课等在内的收入的0.22%。这一情况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朝贡贸易不能持久进行 |
B.中国逐渐放弃对海洋的经营 |
C.政府财政负担不断加重 |
D.民间海外文化交流受到抑制 |
11.
《直隶开平矿务局章程》中记述:“全恃官力,则巨资难筹;兼集商资,则众擎易举,然全归商办,则土棍或至阻扰;兼倚官威,则吏役又多需索,必官督商办,各有责成;商招股以兴工,不得有心隐漏;官稽查以征税,亦不得分外诛求;则上下相维,二弊俱去。“这段史料
A.印证了开平矿务局官商合办的原因 |
B.揭露了开平矿务局官办的弊端 |
C.反映了中国近代化步展维艰的现状 |
D.阐明了洋务运动破产的必然性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