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较完整的西学观、教育观、国家观以及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有力地推动了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8年,即戊戌之年,是清朝外交史上的大灾年。在帝国主义的强大压力下,清朝外交的空间是非常狭小的。但是,光绪帝在觐见的礼节、与日本的国书、召见伊藤博文、派往韩国的使节等方面力图摆脱传统外交(天朝观念下的华夷秩序)的束缚,在程式上向近代外交(某种意义上是西方外交)靠拢。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对外观念的调适》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的,因而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房德邻《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在戊戌变法110周年之际》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光绪帝的外交理念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光绪帝外交理念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日维新为“现代国家的建立”进行的有益尝试。
(3)据材料二,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如何?你是否赞同?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较完整的西学观、教育观、国家观以及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有力地推动了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8年,即戊戌之年,是清朝外交史上的大灾年。在帝国主义的强大压力下,清朝外交的空间是非常狭小的。但是,光绪帝在觐见的礼节、与日本的国书、召见伊藤博文、派往韩国的使节等方面力图摆脱传统外交(天朝观念下的华夷秩序)的束缚,在程式上向近代外交(某种意义上是西方外交)靠拢。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对外观念的调适》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的,因而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房德邻《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在戊戌变法110周年之际》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光绪帝的外交理念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光绪帝外交理念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日维新为“现代国家的建立”进行的有益尝试。
(3)据材料二,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如何?你是否赞同?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面对社会的动荡,他们都力图开出“治世良方”。
材料一 柏拉图的正义是一种差别性正义……亚里士多德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正义思想。……亚里士多德从柏拉图出发,但又不囿于权威……为了使自己的理论更具有现实性,他还认真考察了古希腊的一百多个城邦。
——宋执翔《正义与善治: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研究》
材料二 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差别性正义”的具体表现及其实现途径。
(2)据材料二,归纳亚里士多德关于正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在政体方面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概括促进人类优秀思想产生的因素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面对社会的动荡,他们都力图开出“治世良方”。
材料一 柏拉图的正义是一种差别性正义……亚里士多德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正义思想。……亚里士多德从柏拉图出发,但又不囿于权威……为了使自己的理论更具有现实性,他还认真考察了古希腊的一百多个城邦。
——宋执翔《正义与善治: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研究》
材料二 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差别性正义”的具体表现及其实现途径。
(2)据材料二,归纳亚里士多德关于正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在政体方面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概括促进人类优秀思想产生的因素
2.单选题- (共14题)
3.
公元前445年,罗马保民官坎努利斯提议平民有权当选执政官,因贵族的执意抵制,改设贵族、平民均可当选的军政官,行使执政官职权。贵族随即提出增设检察官,只从贵族中推选。该历史现象说明了
A.罗马对外征服过程中的矛盾突出 |
B.罗马公民的权利受到法律保护 |
C.万民法的出现是历史选择的产物 |
D.平民与贵族斗争的尖锐复杂性 |
4.
13世纪,英国形成了“王在议会”的局面。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她远在外国的侄孙詹姆士一世继位,詹姆士对英格兰一无所知,坚持“君权神授”,王权逐步凌驾于议会之上。直到光荣革命的胜利,议会才“收复”失去的权力。这表明,光荣革命
A.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B.使英国议会权力开始高于王权 |
C.结束了英国君主制的历史进程 | D.对英格兰的政治传统有所捍卫 |
5.
下表为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输出货物总值的统计情况表,造成表中反映的现象的原因是( )
年份 | 1842 | 1844 | 1846 | 1848 | 1850 | 1852 | 1854 |
输华货物总 值(万英镑) | 96.9 | 230.5 | 179.1 | 144.6 | 157.4 | 250.4 | 100.1 |
A.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较少 |
B.中国人不喜欢英国的货物 |
C.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表现 |
D.中国自然经济的排斥 |
6.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高举“抗日反蒋”的旗帜,转战湘黔川滇寻求新的落脚点,集中全力粉碎敌人的围追堵截。1935年6月转入川西北会合红四方面军,明确提出“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由此可知
A.中共对蒋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
B.红军长征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
C.中日民族矛盾开始趋于激化 |
D.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路线方针问题 |
7.
1937年7月8日,***与朱德致电驻北平、天津、张家口的国民党军将领,请他们“策励全军,为保卫平津而战,为保卫华北而战!”红军准备随时调动,追随国军,与日寇决一死战!对这一电文的正确解读是
A.红军将承担正面战场的抗战任务 | B.中共努力促成全民族团结抗日 |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正式形成 | D.国民政府表现出消极抵抗态度 |
8.
1995年6月,美国《财富》杂志国际版推出了一期封面报道《香港之死》。……2007年7月,美国《财富》杂志发表了《香港根本死不了》一文。财富杂志的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该杂志理念发生变化 |
B.“一国两制”保证了香港的繁荣 |
C.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
D.美国政府对香港的策略发生变化 |
9.
1948年至1949年,中共中央多次发出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其中规定的重要原则有:“不允许任何外国及联合国干涉中国内政。因为中国是独立国家,中国境内之事,应由中国人民及人民的政府自己解决。”这一原则的核心方针是
A.“另起炉灶” |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C.“一边倒”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0.
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到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由,开阡陌”。这一变化说明
A.铁犁牛耕导致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
B.商鞅变法标志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
C.各国变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
D.土地制度的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
12.
1980年春节前夕,商业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最好是“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国务院又下达文件,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这表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
B.国家尝试以市场手段调节社会经济 |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
D.单一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己经被打破 |
13.
汉代太学的教师均称为“博士”,东汉光武帝“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他们分别教授《施氏易》、《孟氏易》、《梁丘易》、《京氏易》、《欧阳(尚)书》、《大夏侯(尚)书》、《小夏侯(尚)书》、《齐诗》、《鲁诗》、《韩诗》、《大戴礼》、《小戴礼》、《严氏春秋》与《颜氏春秋》,史称“五经十四博士”。材料反映了
A.儒学思想的正统最终确立 |
B.当时学术氛围比较宽松 |
C.儒道思想相互借鉴与融合 |
D.百家争鸣局面再次形成 |
14.
孙中山表示,“今日共和告成……故一面图国家富强,一面当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此防弊之政策,无外社会主义。……所以采用国家社会主义政策。……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等事物皆归国有,不使一人独享其利”。下列对材料中的“社会主义”理解正确的是
A.国家把握经济命脉,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 |
B.实行民生主义,节制资本,防止个人垄断 |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进行改造 |
D.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 |
15.
《长生殿》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其几乎导致唐王朝覆灭;《桃花扇》将明末侯方域与秦淮艳姬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同南明弘光朝的兴亡有机地结合。这说明
A.古代小说情节源于市民生活 | B.文艺作品具有历史承载功能 |
C.明清小说大多讽刺腐败现象 | D.唐朝后民间论政现象较普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