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棠湖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4845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4/11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外交,揭开了对外关系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

——***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固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

——周恩来(1954年)

材料三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周恩来(195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实施的外交方针。
(2)材料二中“原则”的实施有何意义?
(3)材料三中的“会议”在何地召开的?在会上周恩来提出了怎样的方针?
(4)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奉行的外交政策。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烟花盛放,人们纵情高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却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后,西欧各国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
材料三2009年,美国副总统乔·拜登为美国外交“新规”定调。“新规”否定了前总统布什所谓“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的外交政策。拜登说:“我们将交往,我们将倾听,我们将磋商。美国需要世界,正如我相信世界需要美国。”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乔治?凯南发出上述论调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是指什么?有哪些主要表现?
(3)据材料三,分析概括美国的外交“新规”反映了什么?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与明代省级设三司、分理事务不同,清代按省设置督抚为最高长官并成为定制。皇帝以奏折之朱批及廷寄上谕直接指挥督抚,督抚亦将重大军政要务先行奏闻,以得到皇帝密谕的指示。乾隆年间将前代巡按制度永行停止,赋予督抚监察所辖省区的最高监察权力,同时督抚之间、督抚与藩臬两司间通过密折相互监督制约,道府州县等官遇督抚不公亦可揭发,盐政、织造等内府官员也负有监察地方的特殊使命。督抚、布政使及重要的道府官员之选任,由吏部、军机处开列候选名单,呈皇帝选定。官员定期考核,三年一次,以定其奖惩及升降补调,激励其尽职守法。因清初军费开支巨大,中央留给地方所用的赋税收入、衙署办公经费、官员薪俸比明代大为减少,全国平定后,留给地方经费仍然很少,且在使用上严格控制。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明清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代前期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清代前期对地方控制举措的影响。

2.单选题(共6题)

4.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1927年国共分裂以后,……***所采取的非正统做法,令他处在了与莫斯科和中共政治局‘对立’的地位;然而他最终取得了共产党采用的所有策略中最大的成功。”***采取的“非正统做法”
A.实现了革命中心地区由南方向北方的转移
B.建立了第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C.以土地革命为核心形成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D.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才因形势变化而改变
5.
列强争先恐后地对中国进行政治借款和经济投资开始于(  )
A.《南京条约》签订以后B.甲午战争以后
C.八国联军侵华以后D.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以后
6.
2015年是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会议选举***为常委,决定成立由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这一决策
A.彻底清除了“左”倾思想在党中央的影响
B.确立了***思想在党的指导地位
C.事实上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
D.是中共长期执行共产国际政策的成果
7.
以下是太原会战中国军队指挥系统表。它主要说明了(  )
A.太原会战粉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太原会战标志着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
C.太原会战中国共两党合作抗战
D.太原会战的作战部队都是国民党军队
8.
1955年在一次国际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能够改变这次会议航向的主要原因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反帝反霸的不结盟政策
C.“求同存异”的方针
D.维护联合国权威的原则
9.
《三国志》载,东吴孙休(公元235一264年在位)在诏令中说到,“自建兴以来,吏民…… 去本就末,不循古道”“自顷年以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由此可知
A.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发生动摇
B. 人们经商逐利的商业意识浓厚
C. 官吏涉足工商业活动滋生腐败
D. 三国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