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云南省云天化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844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5/21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各国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政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冲突中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相互制约的历史传统通过冲突而达到融合,在融合中超越传统,从而完成变革,产生新的政治制度。“光荣革命”就是这种模式的极好的先例,……“光荣革命”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三: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光荣革命’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的理由。
(2)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指出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是如何在政治制度建设上“兼收众长,益以创新”的。
(4)以上内容,对于推进当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有何启示?
2.
中国一直以来都与许多国家和地区进行着频繁的交流,外来词引入就充分说明这一问题,但不同时期引入的文明不同,这与社会变革有关,外来词也影响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请根据上表,提取一项有关汉语中外来词引入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中国在甲午战争中遭到惨败……使人们真正认识到清朝军队建设的全面落后。清政府决定全面改革军制,主张效法西方。“变革军制”、“修明武备”、编练新军。此后,在全国广设军事学堂,翻译西方和日本的军事学术著作,井在促进中西军事思想融合方面作了初步尝试。…清朝统治者在军制、装备、训练、战法和军事教育、部队管理等方面全面地按照西方模式进行的改革使中国近代军事思想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吴威《清晚期军事思想的转变与发展》
(1)据材料分析晚清军制改革的背景。
(2)据材料概括晚清军制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意义。

2.单选题(共12题)

4.
《十二铜表法》规定,凡涉及公民的生死问题时,需要执政官主持的人民大会(元老院)作出决定;凡属科处罚金一类的犯罪,就交由平民团体审判。这表明罗马法
A.严格限制公民自由B.带有习惯法的伸缩性痕迹
C.由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D.崇尚秩序和平衡
5.
英国首相卡梅伦根据相关规定于2016年7月12日最后一次主持内阁会议,13日在议会最后一次出席首相问答环节,之后将前往白金汉宫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递交辞呈。这表明,在英国
A.内阁实行共同进退原则B.首相最终向国王负责
C.首相必须依法履行职责D.女王掌握一切决策权
6.
有学者认为,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并促成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德国出现领导力量“错位”的主要表现是
A.统一之后仍实行君主专制B.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凸显
C.皇帝凌驾于帝国议会至上D.提前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7.
有观点认为:英国革命突出了自由而忽略了平等,法国革命突出了平等却忽略了自由,而美国的经验,则显示了把这两个价值中和、结合起来的重要性。这主要体现在
A.实行代议制民主
B.原则民主和程序民主的并重
C.主权在民的原则
D.两党“和平竞争、轮流坐庄”
8.
托克维尔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的民主制度具有很强的可推广性
B.美国的民主制度离不开特定历史国情
C.联邦宪法是一件中看不中用的艺术品
D.联邦宪法排除外部思想影响独创发明
9.
1861年前,清政府处理涉外事务的机构主要是理藩院和礼部,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以处理外交事宜。该变化说明清政府
A.天朝上国观念发生根本变化B.政治体制已具有近代化性质
C.总理衙门取代了旧外交机构D.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已经萌生
10.
淞沪会战开始后,国民政府调集黄埔系中央军力量投入战场,蒋介石主动改善与地方实力派的关系,川军、桂军、粤军及东北军、西北军等部队,纷纷奔赴战场。这表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全面抗战局面开始逐渐形成
C.地方军阀开始服从中央领导
D.国民政府坚持正面战场抗战
11.
中苏建交一个月后,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就兄弟国家来说,我们是联合的,战略是一致的,大家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但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不能没有差别。”该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
B.“一大片”
C.独立自主
D.“另起炉灶”
12.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把外交立足点转向两个中间地带:亚非拉美是第一个,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我国外交发生这一转向的原因是
A. 亚非拉美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 B. 西欧和日本开始挑战美国地位
C. 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美日欧形成鼎足 D. 国际力量出现分化,中苏关系恶化
13.
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
A.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
B.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
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14.
在近代化的探索中,中国人先后经历了“英国、日本式道路——美国式道路——俄国式道路——中国式道路”。以下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①英国、日本式道路由晚清政府主导
②美国式道路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巨变
③俄国式道路出现在大革命失败以后
④中国式道路是指国共合作完成革命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15.
纵观整个历史,每逢较弱的社会受到较强的、好战的社会威胁时,会产生两种反应:一种是割断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求安慰;另一种却是力图采纳外国社会的许多特别吸引人的东西,作为以平等地位对付、抵抗的工具。下面属于“另一种”反应的是
A.虎门销烟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D.中国抗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