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8434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4/12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在立法方面,早在西周,周公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等主张,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明太祖在《大明律》中更是宣告“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值得指出的是,隋唐将“不孝”列为十恶重罪之一,此项规定一直延续至晚清。同时历代对于鳏寡孤独、废疾犯法当刑者,法律都制定了“减刑”“宽宥”以恤刑的规定,清朝还实行存留养亲制度。
在司法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法为治具”思想,后来成为了历代传统。晋刘颂提出“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若无正文,依附名例断之。”《唐律疏议》《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例》都沿用了这一司法思想,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罪刑法定”,显示了中华法制文明的灿烂。唐太宗多次强调“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进而要求“人有所犯,一断于法”;主持变法的王安石盛赞商鞅以诚信执法,取得成功。在古代长期的司法实践中,既援法,又考量理与情的影响,形成了“执法”、“准理”、“原情”司法程式,提高了法律的权威和影响力。

——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

材料二 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执法官根据社会地位确定刑罚的差别,同一种犯罪一般有两种刑罚,一种针对体面者,一种针对下层百姓。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的状况深刻影响了罗马刑法发展进程,罗马刑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在整个古代罗马法制史中,犯罪与刑罚始终散见于大量的单行法律之中,且二者之间对应的随意性相当大。

——郭静《罗马刑法的发展进程及其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古代罗马刑法体现的法制理念与中国古代法制理念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不同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去,中国士大夫对待中西文化的首先反应是“中体西用”的思维模式.尽管“用”的内涵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不断变化,但“体" 的内涵却岿然不动,这种思维模式虽然坚持了文化的民族性,但于现实都无禆益。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引起了思想观念的变革,"中体”的堤坝被冲破,“西化”思维模式出现。
材料二 近代中国,面对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国的仁人志士在问“中国向何处去”的同时,也在思考“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各派代表都提出不同的思维模式来解决这一问题,试图会通中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尚明《近代中西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两条途径及其反思》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同仁人志士思维模式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特点产生的原因。
3.
改革、变法会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汉)贾谊《治安策》
材料二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地全部接受。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1)据材料一分析,商鞅变法导致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与商鞅推行的哪些改革措施有关?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孝文帝“全部接受”汉文化的实质是什么?
(3)据上述材料,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移风易俗”,分别指出这两次“移风易俗”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2.单选题(共13题)

4.
有学者指出,在雅典只要经多数认可,无论什么都是最终的和公正的,而且没有人能够确定今天有效的法律明天是否有效。如此,雅典人可轻而易举就让法律停止保护自由,使平民统治凌驾于法律之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古雅典根本不存在民主政治
B.古雅典政治具有强烈人治色彩
C.古雅典法律基本无法贯彻实施
D.古雅典民主缺乏基本法制精神
5.
有关古希腊、罗马的相关表述适合出现在下列海报内容一栏的是

①雅典民主政治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基础
②雅典工商业发展为欧洲近代经济奠定基础
③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④罗马法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律文件奠定理论基础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
以下为《十二铜表法》各篇目的内容。该法侧重于
A.维护公民的政治权利B.培养公民的道德素养
C.处理私人的权益纠纷D.规范公民的日常行为
7.
恩格斯指出:"罗马的占领,在所有被征服的国家……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和罗马法制不相符合。”据此可知,此时的罗马法
A.完全抛弃了习惯法内容B.成为对外扩张的思想武器
C.体现了民主政治的色彩D.成为治理国家的主要方式
8.
《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上、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唐代的小说、其他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唐代
A.具有重诗的社会风
B.对等级制度执行不力
C.文学创作日趋平民化
D.官府垄断教育被打破
9.
下图是根据《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整理的中国古代农学家历史分布示意图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农业经济得到急剧发展
B.社会发展促进农学兴盛
C.民众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D.抑商政策加强日趋明显
10.
某时代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婚姻“不问阀阅”,科举“不闻世家”,教育“广开来路”,社交“不限士庶”,文学从“雅”到“俗”,绘画从宗教画、政治画为主到山水画、花鸟画为主。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市民阶层的壮大
C.统治者开明的政策
D.资本主义的萌芽
11.
“对文钱”为宋太宗首创,是指同一年号钱,大小、重量、形制和币文内容完全相同,但币文的书法则不同。下图为宋太宗手书“至道元宝”真(楷)行草三枚。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当时政府对书法书写的重视
B.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C.当时社会流行字体的多元化
D.汉字应用深入社会各领域
12.
(题文)下图是“车、马”二字在不同时期的字体,符合汉字演变顺序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
13.
《物种起源》指出:生命只有一个祖先,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而来的。这一论断
A.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B.伤害了人类的尊严
C.改变了人在生物界的地位
D.冲击了宗教神创论
14.
爱因斯坦以“相对性原理“和“光速的绝对性“为基石,建立起狭义相对论的理论体系,并得到大量重要的让人难以理解的结论。这表明狭义相对论
A.自身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B.将物理学发展到新的高度
C.超越了世人的认知水平
D.具有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15.
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古代文学艺术的大部分都得到了应有的推崇,特别是小说,白话文文学等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很高的评价。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新文化运动
A.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B.致力于古代文艺的传播
C.为近代文学确立了规范
D.具有借古为今服务特点
16.
“双百”方针一经提出,立即在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使学术文化事业出现了生气勃勃的发展景象。这主要在于"双百”方针
A.为知识分子创造了宽松环境
B.有助于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
C.顺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D.被确立为长期性的国家方针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