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2018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二模)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8433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4/11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一)“一带一路”的历史记忆
2000 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它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问题:
(1)“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中国古代哪一时期?它与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1) 唐朝时期,中央政府是如何维护丝绸之路畅通的?
(2)以史实说明“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2.
(二)世纪的烙印
世界近现代的每一个世纪,都有一个国家格外耀眼,使得该世纪打上她的烙印。16 世纪是西班牙的世纪,17 世纪是荷兰(或者尼德兰)的世纪,18 世纪是法国的世纪,19 世纪是英国的世纪,20 世纪是美国的世纪。21 世纪初期的标志性事件则是中国的崛起。

——摘自[阿根廷]盖铁戈:《21 世纪:中国的世纪》(《环球日报》2017 年5 月8 日)

(1)根据材料提示,完成表格填写。

(2)你是否赞同作者对“18 世纪是法国的世纪”的评价?请阐述你的理由。
3.
(三)梁启超谈中西文化
材料一:1919 年,英国科学家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国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遨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 年到1923 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 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材料二: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论战正酣之时。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 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
国中那些老辈,故步自封。说什么西学都是中国所固有,诚然可笑;那沈醉西风的,把中国甚么东西都说得一钱不值,好像我们几千年来就像土蛮部落一无所有,岂不更可笑吗?要发挥我们的文化,非借他们的文化做途径不可,因为他们研究的方法实在精密。……所以我希望我们可爱的青年:第一步,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第四步,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我们人数居全世界人口四分之一,我们对于人类全体的幸福,该负四分之一的责任。……”

——摘编自《梁启超传》、《欧游心影录》等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相对论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2)概述材料二中梁启超对中西文化的主要观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梁启超对中西文化的主张?

2.单选题(共15题)

4.
恩格斯说:“俾斯麦用使资产阶级本身感到惊奇的速度和准确性实现着他的民族纲领。”指的是俾斯麦即将完成德国的
A.国家统一
B.工业革命
C.议会民主
D.殖民掠夺
5.
下图为《近代中国被迫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图中开放最西通商口岸的对应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6.
(2017年北京卷)下图取材于1949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了”。图中①处应填写

A. 罗斯福新政
B. “铁幕”演说
C. 马歇尔计划
D. 欧洲煤钢联营
7.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之初,美国胡佛政府采取的主要经济政策是
A.国家干预
B.自由放任
C.重商主义
D.计划经济
8.
“那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独特的文字系统,掌握了制造美观的陶器和青铜器的技术。”这个时期最早应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9.
“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方物,与中国贸易,因设市舶司,置提举官以领之。”这种贸
易形式被称为
A.转口贸易
B.朝贡贸易
C.行商贸易
D.民间贸易
10.
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即向下和向外。向下是指挖煤,
向外是指
A.拓展殖民地市场B.贩卖奴隶
C.传播基督教思想D.输出机器
11.
(题文)14至17世纪欧洲相继实现了“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其所指历史事件分别是
A.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C.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D.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
12.
根据如图分析农民家庭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全国大规模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中共八大路线、方针的落实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D.“一国两制”方针的实施
13.
某地因具备良好的地理条件,当地人们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率先从中世纪转变到近代,创造出新的时尚。“某地”是指
A.葡萄牙
B.意大利
C.英国
D.法国
14.
17―18 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集中批判的是
A.人文主义B.专制主义C.霸权主义D.理性主义
15.
“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俾中国欲为强国。”这场改革是指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D.辛亥革命
16.
最早对日本进行武力叩关的国家是
A.美国B.英国C.法国D.俄国
17.
体现“汉化风气下南北民族融合”的历史事件是
A.文景之治B.对匈奴战争
C.唐蕃联姻D.孝文帝改革
18.
以下表格内容是某同学的历史研究论文提纲,由此判断该论文的主题应该是
A.工业革命对亚洲的影响
B.反对殖民侵略的变革
C.富国强兵的革命浪潮
D.现代化改革是救国之道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