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峰。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在领导班子方面,精简各级领导班子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改革后一些老干部退居二线;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也有所下降,部委平均年龄由64岁降到60岁,局级平均年龄由58岁降到54岁。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年轻的文化水平高的干部得到提拔。这次改革历时三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的一次建设和完善行政体制的努力,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的意义。
材料 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峰。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在领导班子方面,精简各级领导班子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改革后一些老干部退居二线;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也有所下降,部委平均年龄由64岁降到60岁,局级平均年龄由58岁降到54岁。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年轻的文化水平高的干部得到提拔。这次改革历时三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的一次建设和完善行政体制的努力,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的意义。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乡村社仓制度规定,各村二三十家为一会,以户等的高下,分别捐粮收储于仓,而推有德者为社正,进行具体管理。若遇凶年,则计户给散,先中下户,后及上户,上户需偿还,中下户则免其偿还。这种社仓模式,强调完全由民间独立经营,不由官府插手,以避免出现官吏侵吞舞弊行为。然社仓完全由民间经营,其建设状况取决于乡间士绅和富户的良德与努力。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社仓发展较好,反之则流于形式,没有实效。
材料二 清朝社仓,分成乡村设立的社仓和市镇设立的义仓两种。最初管理均由民间公举本乡有名望之人负责。“春日借贷,秋收偿还,每石取息一斗”。岁底,州县衙门稽查社仓的收储,具报朝廷。清代的社仓以“借贷取息”来维系社、义仓的运行,“春借秋还”,则给百姓以巨大压力。后来朝廷又令地方官府经理社、义仓。如此,社、义仓的管理经营成为地方官员的职责,社、义仓也渐为州县官府所用,而与百姓的实际之需相去甚远。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社仓的发展趋势,并分析明清政府重视社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社仓的影响,并谈谈你对明清社仓制度的认识。
材料一 明朝乡村社仓制度规定,各村二三十家为一会,以户等的高下,分别捐粮收储于仓,而推有德者为社正,进行具体管理。若遇凶年,则计户给散,先中下户,后及上户,上户需偿还,中下户则免其偿还。这种社仓模式,强调完全由民间独立经营,不由官府插手,以避免出现官吏侵吞舞弊行为。然社仓完全由民间经营,其建设状况取决于乡间士绅和富户的良德与努力。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社仓发展较好,反之则流于形式,没有实效。
材料二 清朝社仓,分成乡村设立的社仓和市镇设立的义仓两种。最初管理均由民间公举本乡有名望之人负责。“春日借贷,秋收偿还,每石取息一斗”。岁底,州县衙门稽查社仓的收储,具报朝廷。清代的社仓以“借贷取息”来维系社、义仓的运行,“春借秋还”,则给百姓以巨大压力。后来朝廷又令地方官府经理社、义仓。如此,社、义仓的管理经营成为地方官员的职责,社、义仓也渐为州县官府所用,而与百姓的实际之需相去甚远。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社仓的发展趋势,并分析明清政府重视社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社仓的影响,并谈谈你对明清社仓制度的认识。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开皇初年,隋文帝力矫北周末年“用法深重”“诛杀无度”的弊政,命高颎、郑译、杨素、裴政等修订刑律。……废除了前代的枭首、轘裂及鞭刑,还废除了大棒、束杖、车辐、鞵底、压踝、杖桄等讯囚酷法。民有枉屈,县若不理,可以逐级上诉至朝廷,凡属死罪,都应上报朝廷,“三奏而后决”,以昭慎重。开皇三年,隋文帝根据刑部的奏报,认为犯罪人数还很多,乃因刑律太严。命苏威、牛弘等再定新律,删去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等罪一千多条,从此“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隋文帝刑律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刑律改革的意义。
材料 开皇初年,隋文帝力矫北周末年“用法深重”“诛杀无度”的弊政,命高颎、郑译、杨素、裴政等修订刑律。……废除了前代的枭首、轘裂及鞭刑,还废除了大棒、束杖、车辐、鞵底、压踝、杖桄等讯囚酷法。民有枉屈,县若不理,可以逐级上诉至朝廷,凡属死罪,都应上报朝廷,“三奏而后决”,以昭慎重。开皇三年,隋文帝根据刑部的奏报,认为犯罪人数还很多,乃因刑律太严。命苏威、牛弘等再定新律,删去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等罪一千多条,从此“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隋文帝刑律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刑律改革的意义。
2.单选题- (共16题)
4.
《十二铜表法》规定:建筑物的周围应留二尺半宽的空地,以便通行;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至影响邻地;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这些条款体现的理念是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
B.强调维护公共利益 |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D.注重兼顾多方利益 |
5.
1791年,美国《权利法案》列举了宗教自由、言论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保留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还规定宪法中未明确授予联邦政府、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保留给各州或人民行使。该法案内容
A.标志着美国政党制度的形成 |
B.体现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
C.使美国联邦制得以确立 |
D.是对《邦联条例》的有效补充 |
6.
鸦片战争后,清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即管理五口通商事务的“五口通商大臣”,但实际上是办理外交事务。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总税务司、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又陆续成立。这反映出
A.清帝国的国际地位大大加强 |
B.清廷开始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
C.清廷官僚体系的现代化趋势 |
D.清政府主动为融入世界做出努力 |
7.
日军在中国战场共有98名少将以上军官毙命,其中绝大部分死于正面战场,其中53人死于1942年以后的正面战场。这表明
A.日军战斗力一定程度下降 |
B.正面战场牵制了大部日军 |
C.敌后战场的作用有所下降 |
D.抗战胜利的果实来之不易 |
8.
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一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要在活动中实现合法化,仪式化。这些措施
A.提升了新生政权的国际影响力 |
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 |
C.强化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 |
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 |
9.
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当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严控对外联系 |
B.防止鸦片走私 |
C.杜绝西方思潮 |
D.避免海难发生 |
10.
融入西方器形和装饰图案的中国瓷器在18世纪变得特别流行,各种各样的欧式元素都被原样复制到瓷器上,大多数图案是由欧洲客户提供的版面和素描。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中国瓷器成为中西贸易主体 |
B.外销成为中国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
C.欧洲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影响 |
D.中国瓷器注重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
11.
1831年,英国出版的《机器的成绩》一书中写道:两个世纪以前一千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穿袜子。……现在,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不穿袜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进行 |
B.电力的广泛应用 |
C.殖民扩张和掠夺 |
D.垄断组织的形成 |
12.
以下是1841-1927年中国开设的通商口岸统计表。该表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列强侵华加快了中国城市化进程 |
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革 |
C.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
D.通商口岸成为列强侵华的起点 |
13.
一个英国人曾记载:“远在1844年,我曾把这种土布的各种质地的样品,标明每一种的价格送回英国。和我通信的人都说,按照所标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也做不出来。”这反映了当时:
A.自然经济抵制使英国商品滞销 |
B.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比英国低 |
C.机器生产优于传统的手工生产 |
D.中国土布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
15.
在有远见的政治家和民间的智慧共同为中国的未来之路指明方向后,公司热再次兴起。当时中国的南方,象征着激情、梦想,以及一切的可能性,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财富的味道。这里的“方向”是指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 |
B.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C.做出改革开放决策 |
D.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
16.
明末清初,黄宗羲的著作《明夷待访录》中的“夷”一般表示“和平与秩序”之义。因此,“明夷”从字面上理解,表示这本书的主题是“探究明治(之道)”。这反映出作者
A.追求儒家政治的理想 |
B.深受传统儒学的影响 |
C.注重对社会现实的研究 |
D.反抗满清统治者的决心 |
17.
古希腊某著名学者对于自然地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他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这说明该学者
A.否定了自然界的客观存在 |
B.彻底否定了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
C.主张认识自己,研究自我 |
D.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 |
18.
启蒙运动时期,在伏尔泰的心目中,中国乃是政治和哲学的一种典范,是反对旧制度之下贵族特权的一面崇高的旗帜,……抨击旧制度和专制主义的重要武器。他怀着极大的热情讴歌和赞美中国的体制、文官制度、伦理道德,甚至于那被耶稣会士称之为“理性”的“天”。这反映出当时
A.启蒙思想家们发扬了中国文化 |
B.欧洲出现了空前的中国文化热 |
C.中西方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的趋向加强 |
D.中华文明有助于推动法国新思想的形成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