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榆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8418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2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这也与明代专制政治和清代异族统治下法网严峻和地方势力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在此情境下,“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成形:妇女裹小脚、坐八人大轿、妻妾奴婢成行,都是浪费人力的社会文化行径。与此对应,为节省人力而创设的各种机器,便变为“非当务之急”了。
——摘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在工业化初期(18世纪)的英国,小规模的核心家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甚至比以前规模更小,也更以孩子为中心。父母一直为自己的孩子无怨无悔地付出,他们尽力按照他们那个时代的标准来抚育和教导孩子,为孩子引进了新的教育方法,而非学徒和工作制,认为这能对培养孩子面对复杂的未来产生作用。此时夫妻之间仍遵循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配模式,丈夫处于优越和支配地位,妻子则地位卑微,处于从属地位。
——据傅新球《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家庭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8世纪中英家庭的不同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上述不同特征的原因,并对英国家庭模式进行评价。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韩国灭掉郑国后,韩昭侯重用申不害为丞相主持改革。申不害主张以法治国,他认为,国君治国的主要方法就是“明法察令”。他整顿官吏队伍,“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建立了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他向韩昭侯建议整肃军兵,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编,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为实现富国强兵,他极力主张百姓多开荒地,多种粮食,也重视和鼓励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兵器制造。在战国时代,韩国冶铸业是比较发达的。当时就有“天下之宝剑韩为众”“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的说法。申不害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整理自赵蓓《变法图强的申不害“法”“术”治国方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申不害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申不害改革。

2.单选题(共13题)

3.
公元前449年,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第十一表规定“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但公元前445年该条款即被废止。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公民大会官员的司法判决
B.借鉴了外邦人的法规
C.社会各阶层的斗争和妥协
D.广大奴隶的持续反抗
4.
近代英国国王财力不足,这在宫廷服饰上有明显的表现,1691年英国史学家盖伊·米吉这样写道:“英国宫廷内服饰朴素文雅,谦虚内敛,让人觉得之前的英国人那般模仿法国人的着装,是相当愚蠢的。”导致英国王室如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展开
B.英国国教建立
C.君主立宪制确立
D.受到法国影响
5.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议员候选人在参选时必须是所在选区居民,同时参议院年龄不得低于30岁且要成为美国公民9年以上,众议员年龄不得低于25岁且要成为美国公民7年以上。这一规定
A.具有地方保护主义色彩
B.导致国会议员数量减少
C.协调中央和地方政府关系
D.增强参议院在两院中的地位
6.
西安事变发生后,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发表社论,把张、杨的义举说成是“叛变”,是“利用抗日运动进行投机”,苏联政府机关报《消息报》也称张学良的“叛变”可能会瓦解中国抗日力量的统一,不仅给南京政府,而且给整个中国人民都将带来危险。可见苏联
A.支持推翻中国资本主义政权
B.长期与蒋介石密切合作
C.计划中苏结盟建立备战基础
D.希望中国能够牵制日本
7.
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高级干部不由选举产生,而是由党魁直接指派;党员也分成三个级别,即“首义党员、协助党员和普通党员”;所有党员必须立下誓约,并加盖指模(即按手印),声明“牺牲自己,服从孙先生,再举革命”。其背景是
A.君主专制势力十分强大
B.领导涣散致革命屡次失败
C.民主共和已成为社会共识
D.民国时期民主化持续发展
8.
1945年10月,***在《关于重庆谈判》文中指出:“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的中间,有个脚盆,就是上党区。在那个脚盆里,有鱼有肉,阎锡山派了十三个师去抢。我们的方针也是老早定了的,就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由此可见,当时
A.暴力革命观念深入人心
B.国民党丧失了军心民心
C.中国布满国共内战阴霾
D.美国大力支持国民政府
9.
全国人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截止2018年已通过四次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常务委员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法律,地方人大及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这反映出我国
A.已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
B.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C.依法治国取得辉煌成就
D.人大是最高的立法机关
10.
中国历史上对女性审美的地域认知在南宋以前认同黄河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南宋以后认同长江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南宋以前高大丰硕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南宋以后纤小轻盈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中国古代女性审美认知的地域变化反映出
A.社会经济区位的变迁
B.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各地区审美差异消除
D.民族文化已逐渐统一
11.
晋文公即位之初,就下令“通商宽农,懋穑劝分”;卫文公则制定了“务材、训农、通商、惠工”等政策;诸侯会盟也都把维护正常商业交往作为重要的内容写入盟约。这些做法
A.迟滞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B.推动了民间市场的形成和完善
C.降低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D.提供了商业发展必要的政治保障
12.
15世纪,远洋航行意味着冒险:他们无法准确测量经度,木制船壳无法抵抗船蛆的侵蚀,储备的食物不适于长期航行,船上的卫生与生活条件也十分糟糕。然而,受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双重驱使,这些人所进行的探索极大地扩展了已知世界的范围。下列对此说法认识正确的是
A.当时欧洲经济水平全球领先
B.16世纪后地中海商业更兴旺
C.利益驱动下的西欧积极探索
D.英国和荷兰是航海时代先驱
13.
1935年12月,国民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规定:“在目前国际情况下,凡基本工业之创办,重大工程之建筑,均须择国防后方之安全地带而设置之。”该计划旨在
A.发展重工业以实现工业化
B.缓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C.改变工业布局失衡的状况
D.准备抗击日本的侵略战争
14.
历史学家哈雷德夫妇说:“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也带来了物质力量相伴着的无穷机遇。然而,这次变革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工业革命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的城市生活方式。”作者在这里主要表述的是
A.社会文明进步应体现社会整体均衡发展
B.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壮大但没有政治权利
C.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代经济
D.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迅速完成了城市化
15.
1895年,《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机关报,内容首为阁抄;余依次为选登英国路透社新闻电讯选译《泰晤士报》等外国报纸的消息、评论;选录津、沪、港、粤、汉等地报纸的新闻、言论,摘编“西国格致有用诸书”;最后附有梁启超等人的编者按和论说。据此可知,该报
A.体现了晚清腐败统治
B.志在于宣传维新思想
C.有利于平息社会矛盾
D.是晚清大众传媒创新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