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驻外使臣制度初创之时,清政府考虑到“使馆视行省有别,似可勿拘成例”,使臣的选拔制度一开始就有别于科举制度下选用一般官员的成例。其依据主要是王大臣的保荐。光绪元年总理衙门奏定,出使大臣由“在京王大臣等,如真知有熟悉洋务,洞澈边防,兼胜出使之任者,具疏保荐”。
光绪二十七年(1901)外务部成立,是驻外使臣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光绪三十三年(1907)四月外务部奏定《变通出使章程》,其中规定:“嗣后简派各国二等公使定为二品实官,届时由臣部将历充外国参赞随员多年及通晓外国语言文字之合格人员开单请简。三年一任,任满回国后,候旨简用。如办理交涉得力,不妨接充联任,恳恩晉秩增俸,俾终身于外交一途,以尽其才。至给假休息,参随以下本有定章,嗣后出使大臣办理交涉得力者,三年任满,亦准給假回国,假满回任,俾得久於其职,驾轻就熟。”由此,驻外使臣的选用权集中到外务部,作为一种制度,完全确立起来了。章程中,明确要求驻外使臣职业化,“俾终身于外交一途”。这样,晚清驻外使臣从其隶属、官职到升迁之途,均开始与国际职业外交官制度接轨。……职业化要求,已成为清政府使臣选拔的首要条件。
——摘自戴东阳《晚清驻外使臣与政治派系》
(1)根据材料,指出晚清驻外使臣制度“初创之时”是如何选拔驻外使臣的。
(2)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初晚清驻外使臣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改革。
材料驻外使臣制度初创之时,清政府考虑到“使馆视行省有别,似可勿拘成例”,使臣的选拔制度一开始就有别于科举制度下选用一般官员的成例。其依据主要是王大臣的保荐。光绪元年总理衙门奏定,出使大臣由“在京王大臣等,如真知有熟悉洋务,洞澈边防,兼胜出使之任者,具疏保荐”。
光绪二十七年(1901)外务部成立,是驻外使臣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光绪三十三年(1907)四月外务部奏定《变通出使章程》,其中规定:“嗣后简派各国二等公使定为二品实官,届时由臣部将历充外国参赞随员多年及通晓外国语言文字之合格人员开单请简。三年一任,任满回国后,候旨简用。如办理交涉得力,不妨接充联任,恳恩晉秩增俸,俾终身于外交一途,以尽其才。至给假休息,参随以下本有定章,嗣后出使大臣办理交涉得力者,三年任满,亦准給假回国,假满回任,俾得久於其职,驾轻就熟。”由此,驻外使臣的选用权集中到外务部,作为一种制度,完全确立起来了。章程中,明确要求驻外使臣职业化,“俾终身于外交一途”。这样,晚清驻外使臣从其隶属、官职到升迁之途,均开始与国际职业外交官制度接轨。……职业化要求,已成为清政府使臣选拔的首要条件。
——摘自戴东阳《晚清驻外使臣与政治派系》
(1)根据材料,指出晚清驻外使臣制度“初创之时”是如何选拔驻外使臣的。
(2)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初晚清驻外使臣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改革。
2.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洛伦佐•瓦拉(1407—1457)是15世纪欧洲最有影响的历史哲学家、语言学家,也是西方文献校勘与辨伪方法的开拓者之一。瓦拉出生于罗马,曾作为书记官服务于那不勒斯国王。1431年在《论快乐》一书中,他公然和罗马教廷唱反调,阐发了“惟有自然才能至善”的人性论,热情赞扬享乐主义。1442年在《论修道士的誓言》里,瓦拉进一步否认政教合一是完善的政治制度,抨击天主教修道院的“发愿”制度,斥责修道士们出家入院之前宣誓的“安贫、守贞和服从”三大誓言违反“自然”生活。他指出,人的行为完全可以在圣神向善的宏观指导下发挥自由意志,达到“至善”。瓦拉最有影响的著作是1440年写成,1517年开始震惊世界、名垂千古的小册子《君士坦丁伪赠礼考证》。它证明了《君士坦丁赠礼》是中世纪天主教会伪造的文件,从而否定了教皇在西欧的世俗统治权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洛伦佐•瓦拉思想形成的背景及影响。
材料 洛伦佐•瓦拉(1407—1457)是15世纪欧洲最有影响的历史哲学家、语言学家,也是西方文献校勘与辨伪方法的开拓者之一。瓦拉出生于罗马,曾作为书记官服务于那不勒斯国王。1431年在《论快乐》一书中,他公然和罗马教廷唱反调,阐发了“惟有自然才能至善”的人性论,热情赞扬享乐主义。1442年在《论修道士的誓言》里,瓦拉进一步否认政教合一是完善的政治制度,抨击天主教修道院的“发愿”制度,斥责修道士们出家入院之前宣誓的“安贫、守贞和服从”三大誓言违反“自然”生活。他指出,人的行为完全可以在圣神向善的宏观指导下发挥自由意志,达到“至善”。瓦拉最有影响的著作是1440年写成,1517年开始震惊世界、名垂千古的小册子《君士坦丁伪赠礼考证》。它证明了《君士坦丁赠礼》是中世纪天主教会伪造的文件,从而否定了教皇在西欧的世俗统治权
——摘编自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洛伦佐•瓦拉的思想主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洛伦佐•瓦拉思想形成的背景及影响。
2.单选题- (共7题)
4.
鸦片战争前,“外洋所产之大呢羽毛哔叽等类,并一切贵重之器物,则专有闽广商舶,赴粤运销”。战后,“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
B.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丧失 |
C.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 |
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
5.
“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这体现了
A.辛亥革命影响的普遍性 |
B.义和团运动影响的深刻性 |
C.五四运动影响的国际性 |
D.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震撼性 |
6.
抗战初期,海外华人每月捐款约为2000万元,几乎占了当时抗战军饷的三分之一。据此可
A.国民政府腐败军费支出困难 |
B.全民族抗战局面的正式形成 |
C.国民政府抗战物资来自华侨 |
D.海外华人对祖国抗战功不可没 |
7.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对外援助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援助资金由只能用于私人企业扩展到政府控制的企业;援助重心由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转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盟国。这一调整
A.加剧了两大阵营的对峙 |
B.加速了美国经济的衰退 |
C.扩大马歇尔计划的范围 |
D.导致资本主义阵营分化 |
8.
“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
B.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 |
C.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 |
D.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