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8386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8/15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商鞅《商君书》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宋朝)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宋代)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这就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以及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人教版教材必修一
(希腊)在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利的渴望更加强烈。
 
根据材料,提取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关的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北宋前期东南茶主要实行官购商销的交引法,嘉祜四年后,实行了四十余年的通商法。崇宁元年,蔡京废除通商法,恢复了官购商销的禁榷制。崇宁四年再次改创,允许商人购买茶引和官造的盛茶笼筇,官府通过垄断茶引印卖权达到专卖目的。崇宁四年茶法已经具备了已引榷茶的模式,但尚不严密。政和二年蔡京对茶法进一步改革,创立了系统严密的合同场法,茶引的印造和发卖权统归中央,由太府寺印造,都茶务发卖。商人贩萘先向官府买引,再向茶户买茶,用官造笼筇盛装,由官府合同场秤量、点检、封记,在茶引和笼筇靥面盖底用纸题写合同场年月日,商人姓名、茶叶指定贩卖去处、茶色、斤重、字号、料数等。商人到了指定的贩茶地,当地官员再次验证数量、等第等,然后启封贩卖,贩卖还要请卖茶人在茶引上批写所买数量。商人卖茶还有时限,商人限期售罄茶货,缴回茶引、笼筇。
——黄纯艳《论北宋蔡京经济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蔡京历次茶法改革的核心举措,并指出其举措的本质共同点。
(2)根据材料,分析说明蔡京茶法改革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2.单选题(共13题)

3.
陈旭麓先生说:“时代变了,道光帝浑然不觉,结果脚随之跟入新时代,而头脑却依旧留在旧时代。在专制社会中,旨意决定一切。道光帝由此断送了机会。”对这段话最好的理解是
A.中国社会历史悠久、结构牢固B.皇权专制延缓中国近代化历程
C.自给自足心态滋生封闭保守观念D.封建自然经济是君主专制的基础
4.
史学家格奥尔格认为:史识,就是对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就是对历史的“灵心慧眼”,就是以科学史观作指导,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科学的结论和认识。据此分析,下列属于“史识”的是
A.“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
B.“城市官民杂处、商民混居,违章建筑侵占街道的现象严重。”
C.“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D.“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5.
《氾胜之书》中写道:“杏始华荣,辄耕轻土、弱土。望杏花落,复耕……草生,有雨泽,耕重蔺之。土甚轻者,以牛羊践之,如此则土强。”此耕作方法
A.提高了农业复种指数
B.反映了农牧业共同发展
C.说明牛耕技术已推广
D.可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
6.
下图引自王祯《农书·农器图谱集之十九》。与右图相关的历史解释表述正确的是
A.黄道婆是棉纺织技术的革新和推广者
B.棉纺织品产量增多,丝织品产量减少
C.棉纺织技术推广导致官营手工业衰落
D.王祯的《农书》首倡推广棉纺织技术
7.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以下对该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目的在于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B.强调发展农耕、限制私营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C.有利于端正民心民志保障国家安全
D.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8.
据记载,南宋时,汝窑宮中禁卖,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汝窑资金来源广泛B.制瓷工艺水平高超C.管理体制非常松懈D.官营产品流向松动
9.
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中认为“江南是明清时期中国原始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与此论断最相符的是江南地区的工场
A.出现了雇佣的生产关系
B.分工极为细密
C.雇主拥有雄厚的资金
D.原料特别充足
10.
下表是《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中有关中国古代城市化率变化情况的统计。据此可知,影响唐宋城市化率较高的主要因素是
朝代
战国
西汉

南宋
清(1820年)
城市化率
15.9%
17.5%
20.8%
22.0%
26.9%
 
A. 国家统一
B. 商业经济的发展
C. 重农抑商政策
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1.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
B.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C.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12.
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15岁至30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此政策被历代王朝所借鉴。而民间则有“女大三,抱金砖”的婚俗。这体现了
A.政府鼓励早婚和人口繁衍
B.民间抵制政府的早婚规定
C.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D.多子多福的传统伦理观念
13.
《汉书》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尊农夫,农夫已贱矣”。这段话表明当时:
①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商人经济地位比较高
③商人受歧视压制的现象开始转变
④农民的政治地位处在社会最底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
14.
宋代图书传播迅速,时人笔记或言“即日传播”,或云“家至户到”,或曰“不日传都下”,或谓“落笔辄为人传诵”。此种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B.科举制度的适时改革
C.雕版印刷业的发展
D.重教兴学的文化氛围
15.
以“人”“言”构成的“信”字在商周时期并未出现,到春秋时期才产生。 “信”这个概念也是从记载春秋历史的《左传》一书开始的,该书共有24处记载了诸侯、卿大夫等遵守承诺、盟誓的事例,人言为信在稳定秩序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上述史实的背景是
A.注重道德规范的儒家思想被统治者广泛接受
B.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C.信字在春秋时期出现
D.《左传》作者发明了“信”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