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产,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1)根据材料一,说明清朝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简要评价。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产,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中国人口发展史》整理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说明清朝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简要评价。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满分)
材料:南北朝时期梁朝梁武帝(464~549年)统治初期吸取了齐灭亡的教训,勤于政务,“江湖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项。二年之后,仓廪充实”。他有《诗集》32卷,在他的熏染和带动下,萧梁时期文化昌盛。他在位期间敦崇经术,开五经馆、修孔庙、兴办系列学校,针对“朝廷大儒,独学而弗肯养众”,他亲自示范,登堂讲授(孝经》,撰写《五经讲疏》,安排官员到处宣讲。他在《述三教诗》中写道“少时学周孔”,“中复观道书”,“晚年开释卷,犹月映众星”。梁武帝旗帜鲜明地提出“官以人而清,岂限以甲族”,选官不以门第高低为限,唯才是举,淡化士族和庶族的界限,移风易俗。
——根据杨恩玉《论梁武帝的历史贡献》改编
(1)根据材料,概括梁武帝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武帝统治初期取得成就的原因。
材料:南北朝时期梁朝梁武帝(464~549年)统治初期吸取了齐灭亡的教训,勤于政务,“江湖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项。二年之后,仓廪充实”。他有《诗集》32卷,在他的熏染和带动下,萧梁时期文化昌盛。他在位期间敦崇经术,开五经馆、修孔庙、兴办系列学校,针对“朝廷大儒,独学而弗肯养众”,他亲自示范,登堂讲授(孝经》,撰写《五经讲疏》,安排官员到处宣讲。他在《述三教诗》中写道“少时学周孔”,“中复观道书”,“晚年开释卷,犹月映众星”。梁武帝旗帜鲜明地提出“官以人而清,岂限以甲族”,选官不以门第高低为限,唯才是举,淡化士族和庶族的界限,移风易俗。
——根据杨恩玉《论梁武帝的历史贡献》改编
(1)根据材料,概括梁武帝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武帝统治初期取得成就的原因。
2.论述题- (共1题)
3.单选题- (共13题)
4.
古雅典著名喜剧家阿里斯托芬(约前446~前385)屡屡在作品中批评和讽刺当权人物,晚年他夸耀自己因此而受过多至七十五次的控告,但每次总是被判无罪。据此以推断,当时雅典
A.城邦民主陷入危机 |
B.法制建设尚未完善 |
C.名人享有一定特权 |
D.创作自由不受限制 |
5.
古罗马3世纪法学家莫德斯丁给婚姻下的定义是:“婚姻是男女间的结合,是神法和人法的结合。”而《民法大全》则规定“如果没有当事人的同意,婚姻不能成立”,“任何人既不能被强迫缔结婚姻,也不能被强迫重新恢复一个业已离异的婚姻。”这表明《民法大全》
A.提倡婚姻中男女地位平等 |
B.维护罗马贵族的婚姻自由 |
C.婚姻中人文主义色彩增强 |
D.恪守早期法学家的婚姻定义 |
6.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认为,通过一个从公民中挑选出来的机构,对公众的看法加以提炼和进行补充,以这些人的智慧,使他们能最清楚地了解真正国家利益之所在。因此,公众的声音会比他们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这段话旨在说明
A.采用间接民主形式有诸多优势 |
B.代议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C.专业人士治国可避免多数暴政 |
D.国家实行代议制的可能性 |
7.
鸦片战争后,英国政府极力推动鸦片贸易合法化,其意图在1858年通过《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签订得以实现。1905年自由党上台后,英国议会主动提议逐年削减并最终停止对中国鸦片出口。这种变化说明
A.鸦片贸易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
B.工业革命的发展使鸦片贸易无利可图 |
C.英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受制于政党利益 |
D.自由主义者开始反思鸦片贸易的罪恶 |
8.
有学者指出,当面临在集团内选择一个国家作为“中心国家”时,历史上受到强国欺凌而产生的对他国的恐惧或警惕就会动摇这些国家加入集团的想法。这反映了
A.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
B.民族主义阻碍区域组织发展 |
C.国际霸权主义的威胁 |
D.穷国与富国之间的民族矛盾 |
9.
宋神宗执政前期允许未立市舶机构的港口实行直航贸易,执政后期只允许位于南海贸易中转站的海南岛进行直航贸易以补贴地方财政,其余未立市舶机构的港口只能实行转口贸易。这一变化表明
A.国家经济攫取能力增强 |
B.重农抑商政策被打破 |
C.商业税收成为主要财源 |
D.宋代海外贸易发达 |
10.
北宋末年庄季裕的《鸡肋编》载:平江府洞庭东、西二山在太湖,非舟楫不可到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绍兴二年(1132年),冬,忽大寒,湖水遂冰,米船不到山中,小民多饿死。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民众生活受气候的影响大 |
B.农业种植商品化和专业化 |
C.舟楫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
D.民众生活与市场联系紧密 |
11.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
12.
明隆庆初年,“ 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
13.
1833年,英国议会立法规定,9-13岁的童工每周劳动时间不得超过48小时,14-18岁的青少年每周劳动时间不得超过69小时,并且每天要抽出至少两个小时让童工接受教育。这说明当时英国
A. 工人的民主权利得到提高
B. 建立起完善的工厂保护制度
C. 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并存
D. 政府开始推行社会保障制度
A. 工人的民主权利得到提高
B. 建立起完善的工厂保护制度
C. 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并存
D. 政府开始推行社会保障制度
14.
中世纪时代,西欧人对现实生活的态度是悲观绝望的,也是消极处世的;但14世纪以后,西欧人对生活充满了创新进取、冒险求胜、追求幸福的精神。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变 |
B.人性解放意识的觉醒 |
C.禁欲主义思潮的转变 |
D.罗马教廷权威的打破 |
15.
普鲁斯特认为,必须把《百科全书》编纂者们如狄德罗、伏尔泰等看成是一个独特的群体。据统计,《百科全书》作者中,有4%是商人或制造业者,有贵族头衔的占同样比例,医生15%,政府官员12%,神职员8%。这反映出
A.启蒙思想的传播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
B.启蒙运动得到少数富贵精英的支持 |
C.理性主义已经成为当时社会主流认识 |
D.社会结构中资产阶级已占据主导地位 |
16.
有学者研究发现,新文化运动期间,当时的人讲“科学”很少往“技术”方向走,而更注意其“精神”和“方法”,讲到西方的物质时也往往提高到“文明”层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
B.辛亥革命并未挽救危机 |
C.封建君主专制已被推翻 |
D.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 |
4.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