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举了这样的例子:“您想,他(朱)看到了什么?一间又湿又低的地下室,家具就只有两把旧椅子、一张三条腿的圆桌、一只箱子,没有床,只是墙角有一堆陈麦桔,上面盖着两条脏床单,火炉旁有两个木墩子。我这位可怜的朋友走进去的时候,可怜的杰克坐在火炉旁的一个木墩子上正用缝衣针替老婆补袜子。杰克很不好意思地说:‘我知道这不是我干的活,可是我那可怜的老婆在工厂里;她早晨半就到那里去,直要工作到晚上八点钟,回家时已累得啥也不能干了。所以只要是我能做的,我就得替她做。我没有工作,已经三年多没有工作了,我这一辈子再也找不到事情了说着就痛哭起来。朱后来告诉我,他听了这些话以后,就用他所有从小在工厂里学会的骂人的话咒骂工厂、厂主和政府。”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材料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举了这样的例子:“您想,他(朱)看到了什么?一间又湿又低的地下室,家具就只有两把旧椅子、一张三条腿的圆桌、一只箱子,没有床,只是墙角有一堆陈麦桔,上面盖着两条脏床单,火炉旁有两个木墩子。我这位可怜的朋友走进去的时候,可怜的杰克坐在火炉旁的一个木墩子上正用缝衣针替老婆补袜子。杰克很不好意思地说:‘我知道这不是我干的活,可是我那可怜的老婆在工厂里;她早晨半就到那里去,直要工作到晚上八点钟,回家时已累得啥也不能干了。所以只要是我能做的,我就得替她做。我没有工作,已经三年多没有工作了,我这一辈子再也找不到事情了说着就痛哭起来。朱后来告诉我,他听了这些话以后,就用他所有从小在工厂里学会的骂人的话咒骂工厂、厂主和政府。”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乡村改造在英国从19世纪后期就开始了。城市的样板示范促使农村起来追随一英国还建立了专门的乡村保护协会。早期工业城市生活的不舒适性,让城市人向往乡村生活。始于19世纪下半叶的交通革命和通讯革命,对乡村改造起到了关键作用,城乡生活质量基本趋同。对乡村的管理也就随之变革,德、意等国则完全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随着工业化的进行,特别是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寻找新的经济生长点,从20世纪后期起,欧洲农村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普遍兴起了旅游业。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的“乡村改造”和中国的“乡村建设”的相同点。并指出二者结局不同的原因。
材料一:乡村改造在英国从19世纪后期就开始了。城市的样板示范促使农村起来追随一英国还建立了专门的乡村保护协会。早期工业城市生活的不舒适性,让城市人向往乡村生活。始于19世纪下半叶的交通革命和通讯革命,对乡村改造起到了关键作用,城乡生活质量基本趋同。对乡村的管理也就随之变革,德、意等国则完全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随着工业化的进行,特别是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寻找新的经济生长点,从20世纪后期起,欧洲农村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普遍兴起了旅游业。
——摘编自刘景华《乡村城镇化:欧洲的经历和经验》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中国国势日衰,乡村更加衰败。进入30年代,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整个中国农村出现空前未有的危机,一些有识之士掀起了乡村建设运动。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在重庆北碚进行了“乡村现代化”的实验。在此创办了中国西部科学院,修建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兴建工厂,开办银行,开通邮电,创办学校,建立农场。先后开辟出北温泉、小三峡等游览区,使北碚的园林山水、历史文物得到很好的保护。卢作孚的北碚“乡村现代化”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整体上说乡村建设运动在当时的中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据《卢作孚与民国乡村建设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后期欧洲“乡村改造”和中国20世纪30年代“乡村建设”各自兴起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的“乡村改造”和中国的“乡村建设”的相同点。并指出二者结局不同的原因。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汉初马匹奇缺,“将相或乘牛车”。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率领32万步兵抵御匈奴单于所率的40万劲骑,结果大败求和。为了增加军马数量,西汉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中央主事为太仆,“掌舆马”,京城附近有“天子六厩”,诸厩以下设置一系列养马职官。在边郡设六牧师苑令,主管河西六郡军马。各郡国大都有掌管地方马政的官吏。文帝时期,规定养一匹战马,允许免三人服徭役。武帝时,官府借给百姓母马,让百姓繁育马匹,在边境畜牧,三年后归还,十匹马上交马驹一匹。西汉王朝在鼓励吏民养马之时,对处于生长期和使用最佳期的马匹禁止出境。为取得“汗血马”改良品种,汉武帝不惜派兵千里远征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西汉还从西域乌孙、康居等地引进良种马,使汉马“既杂胡马,马乃益壮”。经过长期的努力,出现了“长城以南、滨塞之郡,马牛放纵,蓄积布野”的繁荣局面。
——摘编自何平立《略论西汉马政与骑兵》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前期马政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前期马政改革的意义。
材料汉初马匹奇缺,“将相或乘牛车”。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率领32万步兵抵御匈奴单于所率的40万劲骑,结果大败求和。为了增加军马数量,西汉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中央主事为太仆,“掌舆马”,京城附近有“天子六厩”,诸厩以下设置一系列养马职官。在边郡设六牧师苑令,主管河西六郡军马。各郡国大都有掌管地方马政的官吏。文帝时期,规定养一匹战马,允许免三人服徭役。武帝时,官府借给百姓母马,让百姓繁育马匹,在边境畜牧,三年后归还,十匹马上交马驹一匹。西汉王朝在鼓励吏民养马之时,对处于生长期和使用最佳期的马匹禁止出境。为取得“汗血马”改良品种,汉武帝不惜派兵千里远征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西汉还从西域乌孙、康居等地引进良种马,使汉马“既杂胡马,马乃益壮”。经过长期的努力,出现了“长城以南、滨塞之郡,马牛放纵,蓄积布野”的繁荣局面。
——摘编自何平立《略论西汉马政与骑兵》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前期马政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前期马政改革的意义。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布列斯特和约》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苏联外交史上始终引人注目。十月革命胜利时,俄国参加帝国主义战争已经三年,苏维埃俄国迫切需要退出战争蠃得和平,拟定的谈判原则是“不割地,不赔款”,但这只是俄国的一厢情愿。德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向苏俄提出苛刻要求,遭到俄国拒绝后,德奥军队从波罗的海至黑海发起了全线进攻,占领了俄国大片土地。1918年3月,俄德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根据和约,苏俄丧失约100万平方公里领土、近5000万居民,向德交付60亿马克赔款。
二战前夕,英法和德国方面都在争取苏联,但英法对苏谈判最终未能成功,苏联政府认为,为避免“陷入完全孤立条件下去同德国进行武装冲突,不得不做个适当选择。”1939年5月到8月间,希特勒一再通过外长向苏联表示德国无意侵略苏联,并希望改善彼此关系。8月23日,两国正式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划分了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
——摘编自李红庆《论〈布列斯特和约〉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之区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列斯特和约》签署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布列斯特和约》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俄)的影响。
材料《布列斯特和约》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苏联外交史上始终引人注目。十月革命胜利时,俄国参加帝国主义战争已经三年,苏维埃俄国迫切需要退出战争蠃得和平,拟定的谈判原则是“不割地,不赔款”,但这只是俄国的一厢情愿。德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向苏俄提出苛刻要求,遭到俄国拒绝后,德奥军队从波罗的海至黑海发起了全线进攻,占领了俄国大片土地。1918年3月,俄德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根据和约,苏俄丧失约100万平方公里领土、近5000万居民,向德交付60亿马克赔款。
二战前夕,英法和德国方面都在争取苏联,但英法对苏谈判最终未能成功,苏联政府认为,为避免“陷入完全孤立条件下去同德国进行武装冲突,不得不做个适当选择。”1939年5月到8月间,希特勒一再通过外长向苏联表示德国无意侵略苏联,并希望改善彼此关系。8月23日,两国正式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划分了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
——摘编自李红庆《论〈布列斯特和约〉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之区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列斯特和约》签署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布列斯特和约》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俄)的影响。
2.单选题- (共16题)
5.
古代雅典,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是从年逾三十的男性公民中一年一度通过抽签产生的,公民不得连任官职。其做法
A.体现了公民大会的权威性 |
B.确保了公民权利的平等性 |
C.维护了司法机构的公正性 |
D.保持了公民团体的稳定性 |
7.
1714年,英国安妮女王去世,没有继承人,国会决定将王位传给詹姆士一世的曾孙乔治一世,王位的这次和平过渡反映出英国
A.封建势复辟力依然存在 |
B.责任内阁制十分优越 |
C.国王已丧失了政治权力 |
D.议会主导了国家治理 |
8.
下表为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对外部分借款的概况,由此可知当时
时间 | 承借人 | 贷款人 | 用途 |
1861.11 | 江苏巡抚李鸿章署布政道吴煦 | 上海外商 | 雇船至安庆运淮军至上海 |
1862.6 | 苏松太道吴煦 | 英商怡和洋行 | “常胜军”饷银 |
1863.? | 江苏巡抚李鸿章 | 上海外商 | 部分湘军军饷 |
1863.? | 江苏巡抚李鸿章 | 上海美商洋行 | 上海会防局洋枪队军需等费 |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不断扩大 |
B.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 |
C.清军的近代化程度逐渐提高 |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中国革命 |
9.
1936年初,南京国民政府制定《国防计划大纲草案》,具体规划了该年的军事任务,决定修筑上海至杭州、吴江至福山、无锡至澄江三道国防线。这反映出南京国民政府
A.企图维护独裁统治 |
B.策划围剿革命根据地 |
C.准备对日防御作战 |
D.借抗战之机掠夺民财 |
10.
马克思在评价巴黎公社时说,它“不过是在例外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其评价反映出巴黎公社发生时
A. 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未得到广泛传播
B. 世界无产阶级尚未实现联合
C.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还不成熟
D. 马克思没有对公社亲自指导
A. 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未得到广泛传播
B. 世界无产阶级尚未实现联合
C.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还不成熟
D. 马克思没有对公社亲自指导
11.
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之初,“所谓民主党派也被吸进了统一战线和政协”,“在24名新政府部长中,有11人是这些小党或无党派‘民主人士’”。其记述在客观上体现出
A.新中国政权具有鲜明的民主性 |
B.新中国各政党共同执政 |
C.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
D.民主人士拥有政治特权 |
12.
1947年3月,上海出版的《世界知识》杂志发表文章说,它“的确是使美国的外交政策开始了攻势的行动。这影响是全世界意义的”,它“的确是一颗炸弹,在这颗炸弹的威力圈里,遭到波及的是全世界的人民,连美国人民也不能逃避”。该文章评价的“它”是
A.杜鲁门主义 |
B.马歇尔计划 |
C.北约组织 |
D.柏林危机 |
13.
下表为选自唐代典籍的某些记载,这些记载可以作为史料来实证唐代
典籍 | 记载内容 |
《旧唐书·玄宗纪》 | (741年)禁九品以下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车坊,经营车马出租业务的店栈) |
《全唐文》卷八十一 | 应公主家有庄宅邸店,宜依百姓例差役征课 |
《唐会要》六十九 | 天宝九载(750年)十二月敕,郡县官僚共为货殖,竟交互放债侵人,互为征收割剥黎庶 |
《唐会要》八十六 | 大历十四年(779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 |
A.基本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
B.城市布局已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
C.有不少官僚涉足商业活动 |
D.对商业贸易活动的管理更加规范 |
14.
史载,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这一变化
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
B.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
C.加速了江南自然经济的解体 |
D.促使白银逐渐成为该地区普遍流通的货币 |
15.
1869年12月18日,《上海新报》报道称:“华商富民若在上海兴办船厂,可买西人做成的各种机器。”该报道从一个侧面证明当时中国
A.已有私人投资近代企业的倾向 |
B.已经兴起实业救国的思潮 |
C.传媒界意识到洋务运动的缺陷 |
D.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主流 |
16.
“实现了农业的集体化并建起新型的国营农场,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农业的传统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但是,暴风骤雨般农业集体化为苏联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当时苏联进行“暴风骤雨般的农业集体化”是为了
A.满足战争需要 |
B.协调国民经济的比例 |
C.推动农业发展 |
D.促进国家工业化建设 |
17.
文艺复兴时期,彼特拉克等思想家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回顾人类曾经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对人类未来发展潜力的探讨上,人文主义与当时兴起的世俗之风紧紧联系在一起。与世俗之风的紧密联系意味着人文主义
A.号召人们追求现实世界的物质利益 |
B.倡导精神世界的信仰与永生 |
C.深刻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现实需求 |
D.明确提出反对基督教的要求 |
18.
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出身贵族他“并不主张实施民主政治,他认为本身所属的贵族阶级能够更好地制衡君主,从而避免专制统治”。其认识和见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
A.美国进行的制度创新 |
B.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 |
C.古代雅典的民主体制 |
D.英国当时的政治体制 |
19.
“17世纪的科学革命在当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场革命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用本国语言即普通民众的语言写作,而不是用拉丁语写作。”他们的做法
A.引发了西欧各国的反教会斗争 |
B.利于科学方法及知识的普及 |
C.削弱了西欧民众对宗教的信仰 |
D.确保了科学革命的持久成功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