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交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虽然党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安身立命,“宪政”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竞的话题
——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土地革命期间,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既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和独立的历史使命。又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近代制宪历程中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制约近代中国宪政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共产党制宪历程。
材料一 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交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虽然党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安身立命,“宪政”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竞的话题
——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土地革命期间,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既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和独立的历史使命。又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近代制宪历程中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制约近代中国宪政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共产党制宪历程。
2.
(历史选修l: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初百废待兴,亟需大量的赋役作为经济支持。自魏晋以来。江南地区由于民聚地辟,经济富庶,逐渐成为赋役的渊薮,唐代即有“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之称,宋代更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谚。自宋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通过设立官田来加强对江南财赋的掠夺,朱元璋也不例外。当时,苏州府以占全国1.16%的垦田面积输纳全国9.8%的税粮,造成农夫蚕妇承受赋役重负不得已而逃,以致“田地荒芜,钱粮年年拖欠”。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周忱巡抚江南,揭开了江南均田均粮的序幕。他推行均耗折征法。均耗即均征加耗、牵摊耗米(耗米是正粮以外的加派),规定“户无论大小,田无论官民,均得加耗”。折征即折纳,田赋由征粮改征金花银,由此“粮额虽未均,计其税则均也”。.周忱的改革遭到江南大地主群起攻讦,而明景泰帝继位后又对前朝重臣猜忌.周忱于景泰元年(1450年)被迫致仕。但其继任者亦沿着周忱制定的改革方略向前推进: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忱在江南均田均粮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周忱在江南的均田均粮改革。
材料明初百废待兴,亟需大量的赋役作为经济支持。自魏晋以来。江南地区由于民聚地辟,经济富庶,逐渐成为赋役的渊薮,唐代即有“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之称,宋代更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谚。自宋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通过设立官田来加强对江南财赋的掠夺,朱元璋也不例外。当时,苏州府以占全国1.16%的垦田面积输纳全国9.8%的税粮,造成农夫蚕妇承受赋役重负不得已而逃,以致“田地荒芜,钱粮年年拖欠”。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周忱巡抚江南,揭开了江南均田均粮的序幕。他推行均耗折征法。均耗即均征加耗、牵摊耗米(耗米是正粮以外的加派),规定“户无论大小,田无论官民,均得加耗”。折征即折纳,田赋由征粮改征金花银,由此“粮额虽未均,计其税则均也”。.周忱的改革遭到江南大地主群起攻讦,而明景泰帝继位后又对前朝重臣猜忌.周忱于景泰元年(1450年)被迫致仕。但其继任者亦沿着周忱制定的改革方略向前推进: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忱在江南均田均粮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周忱在江南的均田均粮改革。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传播兴旺起来,有人上书警告南朝梁武帝说,天下户口几乎被寺庙占去了一半。北朝佛教的影响更大,北魏末年有佛寺三万余所,僧尼达二百万以上。……出于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考虑,周武帝决定“灭佛”。
不久,周武帝召集百官、道、僧聚集一堂,讨论是否应该“灭佛”。尽管周武帝灭佛之意已很明显,但讨论进行了四次之多,仍无结果。572年,周武帝再次召集道士、僧侣、百官,讨论佛、道、儒三教问题。这一次,“帝升高坐,辨释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574年,周武帝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577年,北周灭齐。齐国国子博士熊安生听说周武帝入邺城,连忙叫家人准备迎接周武帝前来拜访,他的家人都感到奇怪,熊安生说:“周帝重道尊儒,必将见我。”果然不久,周武帝亲自来拜访,并给了他很高规格的礼遇。在尊儒的同时,周武帝又召集北齐僧人,讲述废佛的理由。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周武帝灭佛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周武帝的灭佛政策。
材料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传播兴旺起来,有人上书警告南朝梁武帝说,天下户口几乎被寺庙占去了一半。北朝佛教的影响更大,北魏末年有佛寺三万余所,僧尼达二百万以上。……出于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考虑,周武帝决定“灭佛”。
不久,周武帝召集百官、道、僧聚集一堂,讨论是否应该“灭佛”。尽管周武帝灭佛之意已很明显,但讨论进行了四次之多,仍无结果。572年,周武帝再次召集道士、僧侣、百官,讨论佛、道、儒三教问题。这一次,“帝升高坐,辨释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574年,周武帝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577年,北周灭齐。齐国国子博士熊安生听说周武帝入邺城,连忙叫家人准备迎接周武帝前来拜访,他的家人都感到奇怪,熊安生说:“周帝重道尊儒,必将见我。”果然不久,周武帝亲自来拜访,并给了他很高规格的礼遇。在尊儒的同时,周武帝又召集北齐僧人,讲述废佛的理由。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周武帝灭佛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周武帝的灭佛政策。
2.论述题- (共1题)
3.单选题- (共6题)
5.
英国法学史专家梅因曾论述:“无论是为了罗马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把外国人完全剥夺法律的保护……况且,在罗马史中从未有一个时期忽略过对外贸易。”梅因旨在说明
A.罗马法非常重视保护对外贸易 |
B.维护国家利益是立法的出发点 |
C.罗马法是近现代国际法的雏形 |
D.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的必要性 |
6.
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除非因重大罪过议会两院作出罢免决议的情况下,国王不得剥夺法官职务,而在大臣受到议会弹劾时,国王也不得用特赦来免除其责任。这项规定
A.反映出国王丧失行政权 |
B.确立了司法独立的原则 |
C.标志着宪政制度的确立 |
D.旨在建立三权分立政体 |
7.
1946年,中国民主人士大多主张“建设一种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而其斗争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在本质上面是改良的”,“走向改良进步的道路,坚决反对保守反动的道路,也不愿走向暴力革命的道路”。这表明民主党派
A.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
B.主张以和平改良方式建国 |
C.深受统一战线政策影响 |
D.没有认识到斗争的必要性 |
8.
清政府十分重视盐业生产,下表是清代盐业政策的变化情况表。据此能够说明
顺治二年 | 蠲免盐业上的各种加派和课外余银,允许自由开凿 |
顺治五年 | 废除官府对井盐的垄断和控制 |
康熙年间 | 公开承认百姓自由开凿的盐井为私产 |
乾隆三十一年 | 与顺治九年比,盐税收入增加1.58倍 |
A.经济发展冲击重农抑商政策 |
B.古代盐铁官营制度彻底瓦解 |
C.当时农民赋税负担相对较轻 |
D.封建小农经济逐步走向衰落 |
9.
1920年,上海总商会商品陈列所大楼建成,来自全国的物产商品展览会多次在此举行。同时,总商会亦开始办起自己的图书馆和杂志,创建公益性商业学校,对青年职员或学徒进行文化教育与专业训练。这些举措
A.实现了上海工商业的均衡发展 |
B.借鉴了商帮地域整合的成功经验 |
C.利于增强民族工商业的竞争力 |
D.推动全国统一工商社团开始建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