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828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6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认为“国之所以富,农战也”。荀况认为富国并不单是为了强兵,归根到底是为发展国民经济,增加国家财富,提出“上下俱富”。西汉时期,桑弘羊指出“富国非一道”,即不仅是农业可以富国,商业也可以富国,而且是富国的根本之道。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900年庚子事变后,外患日亟,以张謇为代表的立宪派和部分开明人士积极提倡“振兴实业”,认为“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其根本在先致力于农工商”,在此基础上走工业化道路,从而形成著名的“棉铁主义思想”,且“实业之兴衰,关乎国势之存亡……而且国家赋税可以增,百姓生计可以足,数十年外溢之利权可以挽,富强之基实系于此。”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材料二 中国的“一五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后,负责中长期经济发展计划的编制,并对农产品在内的重要生产资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平衡分配管理……在工业发展中,中央还提出了“沿海地区的工业一般不扩建不新建”的方针,对内地的基本建设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在引进苏联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对自己的科研体系和技术人才的培养。

——摘编自郑有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和近代在经济发展策略中的相同点,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政府经济发展策略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发展策略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政变以后,下诏废各省学校,然民间私立者,尚纷纷可见,亦由民智已开,不可遏制。”梁启超将教育制度改革提到变法的根本高度,也不能不说是维新派的远见卓识。早期革命派通过集合演讲、文字宣传等“社会教育”的形式向属于“下等社会”和“中等社会”的广大人民宣传其革命思想。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民国教育部官职令》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对清末旧教育进行改革,并从7月开始重新规划学校系统。教育总长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指出:清末的教育宗旨中,“忠君”与共和不符,“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应予以废除,代之以“培养公民道德”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教育宗旨。9月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至此,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体系初步确立。
——摘编自李韧青《中国近代文化变迁与教育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至民国时期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的意义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战争伊始,法国用满足罗马尼亚领土要求的办法把这个东欧小国拉入协约国集团。1914年9月5日,英国外交大臣和俄、法驻英大使签署了《不单独媾和宣言》。9月14日,俄国外交大臣又就战后重新瓜分势力范围问题提出了非正式建议,这些建议得到了英、法两国的赞同,但在法国将取得部分莱茵地区的问题上,英国却持否定态度,这就为战后两国的关系投下了阴影。1915年法国就向俄国和比利时提供了多达2.5亿法郎的资金,还对希腊和塞尔维亚等国进行贷款。1915年3月,俄国公开索取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峡,经过一番幕后交易,英、法在俄国同意后,于1916年5月初签订了《赛克斯——皮柯协议》。根据这个协议,叙利亚、大部分库尔德斯坦和一部分阿那托利亚都将落入法国手中。

——摘编自张芝联主编《法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期间法国开展外交活动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一战期间法国的外交活动。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黄炎培认为,中国需要的民主,是“保育式的民主”。1943年9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中全会上提出“实施宪政,还政于民”,黄闻之甚喜。他被蒋指定为11月12日成立的国防最高委员会宪政实施协进会常务委员和召集人之一(另两个召集人为王世杰、孙科)。他在工作中强调人民与政府合作、各省与中央合作、各党派彼此合作。1944年1月创办《宪政月刊》,在第二号发表《愿全国上下尽力奉行约法来练习奉行宪法》一文,主张政府先训练一批守法人员。由《宪政月刊》社出面每月召集一次文化、实业界人士及参政员参加的宪政座谈会。1944年9月以后,这种座谈会扩展为有数百人、上千人参加的讲演会。成了国民党统治区民主运动的讲坛。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黄炎培的民主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黄炎培的民主观和活动。

2.单选题(共15题)

5.
随着希腊民主制度的瓦解,社会危机骤起,“立贤者为王”的寡头制度代替了被人们唾弃的、虚假的民主制度,在这样的条件下,出现了苏格拉底这样划时代的人物。由此看来,这种变化是希腊
A.民主制度瓦解的结果
B.社会矛盾缓解的结果
C.社会制度变化的结果
D.寡头制度建立的产物
6.
1951年议会选举,保守党战胜工党,其领袖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在白金汉宫接受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任命;因身体原因,1955年4月5日下午4点半,他到白金汉宫正式向女王递交了辞呈。6日下午,丘吉尔迁出了唐宁街。这表明
A.成为保守党领袖才能任首相
B.首相任免要依法履行程序
C.新首相需要对英国国王负责
D.国王有任免首相的决定权
7.
有学者认为,《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列强对中国侵略进入新的阶段,支持该观点的最有力证据是
A.“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B.“台湾一省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个月内交接清楚。”
C.“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D.“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
8.
英国人密迪乐向太平天国将领提出进行鸦片贸易的主张,遭到严厉拒绝。后英国特使又就《南京条约》中的“条约权利”向太平天国提出要求,被置之不理。这说明太平天国领导者
A.认清了资本主义侵略的本质
B.具有朴素的独立自主思想
C.反侵略成为运动的主要目标
D.初步形成了近代外交理念
9.
抗战后期,除全国多数知识青年纷纷投奔延安外,连华侨领袖陈嘉庚和美军驻延安观察组的许多人都公开表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1945年,国内广泛流传着“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的诗句。这突出反映出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中共领导核心地位最终确立
C.国共力量对比的根本扭转
D.中国社会变革方向基本明朗
10.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上述材料
A.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
B.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C.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假社会主义
D.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11.
《华沙条约》第四条规定:“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进攻,每一缔约国应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据此分析,华约组织的成立
A.造成德国分裂
B.推动第三世界崛起
C.加剧冷战程度
D.加强世界多极化趋势
12.
“17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一些成长神速的城市也一样——阿姆斯特舟、巴黎、伦敦。相比之下,地中海显得停滞不前。……16和17世纪在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这里的“优势”主要是指
A.欧洲新贸易中心的形成
B.垄断性贸易公司的建立
C.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D.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
13.
唐后期,南方兴建的水利工程数量超过北方,有些水利工程的规模也很大,如练塘、孟渎、仲夏堰等都能灌溉成千上万顷田地以至几个县。而且南方各地开垦了许多湖田、渚田、山田,这使水域、山区的土地也得到利用。这表明
A.当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南方呈现可持续发展状态
C.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人口增加使人地矛盾尖锐
14.
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在
A.社会史观下人民生活更加丰富
B.近代化史观下中国社会日益进步
C.整体史观下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文明史观下不同文明间激烈碰撞
15.
《全球通史》中提到:“各强国,尤其是英国、法国和德国,对外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例如英国,到1914年,已在国外投资了40亿英镑,等于其国民财富总数的四分之一那时,法国也已在国外投资了450亿法郎,约合其国民财富的六分之一。德国虽然是后起者,一直将其大部分资本用于国内工业发展,但也在海外投资了220亿至250亿马克,约合其国民财富的十五分之一因而,到1914年,欧洲已成为世界的银行家”。材料表明
A.世界金融秩序陷入混乱
B.世界开始从孤立走向一个整体
C.工业革命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D.西方列强的侵略方式发生重大转变
16.
17世纪下半期,因为茶叶价格的昂贵以及输入英国的茶叶数量小等因素,饮茶在英国并不流行,茶只是英国上层社会追逐的时尚品。到18世纪上半期,饮茶在英国仍不甚流行。但到18世纪中后期饮茶开始在英国盛行,饮茶风俗遍及城乡各个阶层。突出表现为茶叶进口量的大增,茶叶走私的活跃和当地茶具制造业的兴起等。这些变化表明
A.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B.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价格革命来势汹汹
D.国际劳动分工格局确立
17.
陈启源于1873年创办一家机器缫丝厂,取名为“继昌隆”,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厂房占地约为1.44公顷,在简村和附近的吉水村带招收男女工,有1500多工人,95%都是女工。由此可知
A.当地自然经济受到一定的冲击
B.当地手工工场规模不断打大
C.中国第一批近代产业工人诞生
D.西方民主思想在华广泛传播
18.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同时邀请蔡元培、马寅初分别担任监察院长、立法院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由此可以推知
A.国民政府积极扶持民族工业
B.兴办实业成为当时中国主流
C.民族工业发展障碍逐步被扫除
D.国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
19.
下表为某学者对中国1952—1987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百万吨)的统计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以发展农业为核心
B.五十年代以来粮食产量逐步提高
C.“文化大革命”推动农业快速发展
D.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果显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