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期以后,西洋数学、天文地理学、物理学等领域的科学技术逐渐进入中国,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尊重,意大利人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了《几何原本》。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还专门介绍了西方水利技术。清初,很多外国人任职于宫廷,主持历法修订并为康熙帝讲授科学知识,一些知识分子认为西学在我国古已有之,只是后来失传。西学实际上源于中学;或者认为西学还不如中学。还有人强烈反对西人主持的历法,理由是“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中国文化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其特点。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各国传教士将施医散药作为在中国布道传教的主要方式,在中国开办医院、设立诊所、翻译西医书籍和兴办医学教育,西方医学大规模传入我国,至19世纪末形成了中医学与西医学并存的局面。李鸿章认为:“泰西医学有专官有学堂,西药化学格物微眇、务尽实用,物性由尤中土医工所束速者。”时人称“西人东渐,余波荡憾,侵及医林,此又神农以后四千年来未有之奇变也”。在19世纪末,中医界兴起一股汇通中西医的潮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传统医学面临“四千年未有之奇变”的背景,并指出面对西方医学大规模传入我国,传统医学的应对措施。
材料一
明中期以后,西洋数学、天文地理学、物理学等领域的科学技术逐渐进入中国,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尊重,意大利人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了《几何原本》。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还专门介绍了西方水利技术。清初,很多外国人任职于宫廷,主持历法修订并为康熙帝讲授科学知识,一些知识分子认为西学在我国古已有之,只是后来失传。西学实际上源于中学;或者认为西学还不如中学。还有人强烈反对西人主持的历法,理由是“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中国文化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其特点。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各国传教士将施医散药作为在中国布道传教的主要方式,在中国开办医院、设立诊所、翻译西医书籍和兴办医学教育,西方医学大规模传入我国,至19世纪末形成了中医学与西医学并存的局面。李鸿章认为:“泰西医学有专官有学堂,西药化学格物微眇、务尽实用,物性由尤中土医工所束速者。”时人称“西人东渐,余波荡憾,侵及医林,此又神农以后四千年来未有之奇变也”。在19世纪末,中医界兴起一股汇通中西医的潮流。
医学 著作 |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西骨骼图说》《简明中西汇参医学图说》 |
中医学堂 | 1885年浙江成立利济学堂;1901年,江西中医学堂开办,教授的知识包括传统医学和西方的新知新事 |
医学研究 | 1904年医学研究会;1905年中国医学会;1910中西医学研究会;1931年中央国医馆,“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改善疗病及制药方法为宗旨。” |
医药改良 | 仿效西法,“请求化学以精泡制”。用科学的新法研究中药。上海的粹华药厂、佛溪药厂,即秉此原则而开设,制成了改良的中药。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传统医学面临“四千年未有之奇变”的背景,并指出面对西方医学大规模传入我国,传统医学的应对措施。
2.论述题- (共1题)
3.简答题- (共1题)
3.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汉文帝慎于用法,主张用法当正,以禁暴导善,他即位后即对刑法进行改革,以进一步完善封建法制。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五月,下诏废除诽谤妖言之罪。诏中有“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之语,又说百姓说错了话就以为“诽谤”,都不可取,今后不必处治。与此同时,又下诏废除一人有罪株连全家的法令。文帝十三年还下令以笞刑、徒刑、死刑取代三种肉刑(黥、劓、刖)。他说,现在有三种肉刑,而奸不止,这是未尽训导之过;而用了肉刑,造成终身残废,这不是为民父母之意。尽管事实上仍有受刑致残致死者,但无论如何,文帝对原来的肉刑有所减轻是无疑的。这个时期许多官吏断狱从轻,但责大指,不求细苛,所以有“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之说。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文帝刑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文帝刑法改革的意义。
材料汉文帝慎于用法,主张用法当正,以禁暴导善,他即位后即对刑法进行改革,以进一步完善封建法制。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五月,下诏废除诽谤妖言之罪。诏中有“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之语,又说百姓说错了话就以为“诽谤”,都不可取,今后不必处治。与此同时,又下诏废除一人有罪株连全家的法令。文帝十三年还下令以笞刑、徒刑、死刑取代三种肉刑(黥、劓、刖)。他说,现在有三种肉刑,而奸不止,这是未尽训导之过;而用了肉刑,造成终身残废,这不是为民父母之意。尽管事实上仍有受刑致残致死者,但无论如何,文帝对原来的肉刑有所减轻是无疑的。这个时期许多官吏断狱从轻,但责大指,不求细苛,所以有“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之说。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文帝刑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文帝刑法改革的意义。
4.单选题- (共15题)
4.
格里格·安德森在《雅典的试验》中指出:“是否举行陶片放逐投票的权利只属于公民大会,而且在任何一个确定的年份,要启动该程序,至少需要6000位公民的投票。“这表明在古代雅典
A.政治精英间的冲突难以化解 |
B.法律体系达到完备程度 |
C.政治家需要向全体公民负责 |
D.公民大会成为常设机构 |
5.
17世纪,荷兰法院普遍使用查士丁尼法以补充当地法律的不足。1836年,荷兰制定自己的民法典,从而有了罗马荷兰法的典型形式。借鉴罗马法的原则和制度在近代欧洲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材料表明
A.罗马法精神在近代被赋予了新意 |
B.荷兰是发展罗马法最典型的国家 |
C.欧洲近代沿用了罗马法法权理论 |
D.罗马法维护新兴资产阶级利益 |
6.
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指出:“罗马的法律贤明地把国家的权力分配给许多高级官吏,这些官吏之间起支持、制止和限制的作用……它永远能够制裁任何滥用权力的事件。”材料表明
A.孟德斯鸠的分权思想来源于罗马法 |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推动了罗马发展 |
C.法律对权力的约束是罗马兴盛的重要原因 |
D.罗马法为近代西方法律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
7.
1830年辉格党领袖格雷继任英国首相后立刻提出改革法案。而托利党利用上院的多数两次否决了法案。1832年,格雷请求国王册封足够数量的改革派贵族,以强使法案在上院通过。国王拒绝这个请求,辉格党政府总辞职,英国局势混乱不堪。不久,国王答应随时准备册封新贵族,而托利党则主动退出了这场斗争。这表明了当时的英国
A.法案通过意味着贵族失势 |
B.和平变革的机制依旧存在 |
C.下院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 |
D.政治转型源自两党的妥协 |
8.
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共在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30年代后期,在陕甘宁边区停止没收土地,实行减租减息。这一变化
A.说明中共土地的政策缺乏持续性 | B.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
C.表明南方阶级对立超过北方地区 | D.违背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
9.
1944年9月15日中共参政员林伯渠在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上,代表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和全国人民提出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立即召开紧急国是会议、组织抗日联合政府的主张,获得广泛支持。中共这一主张
A.目的在消灭国民党 |
B.改变了国民党专政局面 |
C.提升了中共的声望 |
D.意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10.
1941年初,罗斯福认为对日本最有效的牵制是继续援助中国,因此派遣高级顾问来华,帮助国民政府解决经济困难;8月,美国派出军事代表团来主管援华租借物资事宜,并承担沟通双方高层军事的任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抗战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
B.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推动了美国对华的援助 |
C.美国以此来减轻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 |
D.这些做法有助于增强中国抗战胜利的信念 |
11.
抗战前期,中国政府在各种场合向世界指出,“每一国家谋世界之安全,即所以谋自国之安全,不可不相与戮力,以至于保障和平,制裁侵略,傅东亚已发之战祸,终于遏止,而世界正在酝酿中之危机,亦予以消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中国政府
A.警示法西斯扩张即将开始 | B.批评各国对日推行绥靖政策 |
C.呼吁各国关注中国的抗战 | D.宣扬中国抗战维护世界和平 |
13.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十月革命“不仅是由于仍然保留的半农奴制和等级制的社会关系的不成熟性所决定的,而且是由于国家必须实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决定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十月革命的任务主要是完成反封建 |
B.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导致革命的发生 |
C.十月革命可以化解俄国发展的问题 |
D.俄国革命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
14.
民国成立之前,没有离婚的概念,只有男子可以休妻,甚至到20世纪上半期,很多妇女参加革命是因为家庭原因。如《红色娘子军》里的女战士不完全是被南霸天逼出来的,她们出走往往是受不了丈夫、公婆的压迫。材料反映的史实表明
A.理学世俗化的影响深远 |
B.辛亥革命使女性摆脱对家庭的依附 |
C.影视剧固化大众的文化认知 |
D.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
15.
汉至隋唐,弹琴的儒者多是经过世族家教门风滋养、承续累世经学的贵族,“琴者,禁也”和“以琴正心”是他们追求的目标。这表明
A.儒者通过琴理以期提高个人素养 |
B.儒学实现了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
C.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
D.世家大族是传承经学的主体 |
16.
1877年,马建忠在《自法国上书李鸿章》一文中称:“初到之时,以为欧洲各国富强专在制造之精,兵纪之严;及披其律例,考其文事,而知其讲富者以护商会为本。”这表明
A.洋务派学习西方律例制度 |
B.先进人士对洋务运动进行反思 |
C.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愿望 |
D.顽固派局限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
17.
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不同,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他指出,中西文化因地理及历史的缘故,形成了“主静”“主动”各具特色的两大区域性文化,二者互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据此推断,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
A.反映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
B.认识到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 |
C.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绝对化的倾向 |
D.重新确立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