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图为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图。从图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材料

上图为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图。从图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简答题- (共1题)
2.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汉文帝慎于用法,主张用法当正,以禁暴导善,他即位后即对刑法进行改革,以进一步完善封建法制。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五月,下诏废除诽谤妖言之罪。诏中有“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之语,又说百姓说错了话就以为“诽谤”,都不可取,今后不必处治。与此同时,又下诏废除一人有罪株连全家的法令。文帝十三年还下令以笞刑、徒刑、死刑取代三种肉刑(黥、劓、刖)。他说,现在有三种肉刑,而奸不止,这是未尽训导之过;而用了肉刑,造成终身残废,这不是为民父母之意。尽管事实上仍有受刑致残致死者,但无论如何,文帝对原来的肉刑有所减轻是无疑的。这个时期许多官吏断狱从轻,但责大指,不求细苛,所以有“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之说。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文帝刑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文帝刑法改革的意义。
材料汉文帝慎于用法,主张用法当正,以禁暴导善,他即位后即对刑法进行改革,以进一步完善封建法制。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五月,下诏废除诽谤妖言之罪。诏中有“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之语,又说百姓说错了话就以为“诽谤”,都不可取,今后不必处治。与此同时,又下诏废除一人有罪株连全家的法令。文帝十三年还下令以笞刑、徒刑、死刑取代三种肉刑(黥、劓、刖)。他说,现在有三种肉刑,而奸不止,这是未尽训导之过;而用了肉刑,造成终身残废,这不是为民父母之意。尽管事实上仍有受刑致残致死者,但无论如何,文帝对原来的肉刑有所减轻是无疑的。这个时期许多官吏断狱从轻,但责大指,不求细苛,所以有“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之说。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文帝刑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文帝刑法改革的意义。
3.材料分析题- (共2题)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国际联盟盟约》规定,战前(甲)奥斯曼帝国(土耳其)所属近东部分地区、(乙)德国所属非洲殖民地、(丙)德国所属西南非和太平洋诸岛,均由国际联盟委任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国进行统治。被统治的殖民地称为委任统治地,受委任进行统治的国家称为受委任国。受委任国的任务,对甲类委任统治地,是给予行政"指导及援助";对乙类委任统治地,是根据所规定的条件将其作为单独的领土担负地方行政责任;对丙类委任统治地,是按照各种保证将其作为自己领土的组成部分加以治理。在形式上受委任国与委任统治地是一种"保护"关系,受委任国对国际联盟负责,须就委任统治地之情况向行政院提出年度报告。
——摘编自于敬华《维护殖民统治的新形式——委任统治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委任统治制度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委任统治制度。
材料《国际联盟盟约》规定,战前(甲)奥斯曼帝国(土耳其)所属近东部分地区、(乙)德国所属非洲殖民地、(丙)德国所属西南非和太平洋诸岛,均由国际联盟委任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国进行统治。被统治的殖民地称为委任统治地,受委任进行统治的国家称为受委任国。受委任国的任务,对甲类委任统治地,是给予行政"指导及援助";对乙类委任统治地,是根据所规定的条件将其作为单独的领土担负地方行政责任;对丙类委任统治地,是按照各种保证将其作为自己领土的组成部分加以治理。在形式上受委任国与委任统治地是一种"保护"关系,受委任国对国际联盟负责,须就委任统治地之情况向行政院提出年度报告。
——摘编自于敬华《维护殖民统治的新形式——委任统治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委任统治制度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委任统治制度。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祖逖(266~321年)字士稚,范阳道县人也。为人豁达,“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后乃博揽书记,该涉古今,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
“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逖达以社稷倾覆,常怀派复之志”。建兴元年(313年),祖逖率领百余家部曲,渡江北上。他在长江中击楫发誓说:“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祖逖驻在淮阴,一面招集流散,扩充队伍,一面冶炼兵器,屯田积谷。他自己勤劳节俭,不蓄私产,与将士共甘苦。他进军太丘、谯城、雍丘(今河南永城、杞县一带),控制了一些坞壁的地主武装、利用他们对付石勒。不到几年,祖逖军队收复了黄河以南大部土地,迫使石勒不敢过河。
此时,东晋统治者内部明争暗斗非常激烈,王敦之乱已经在酝酿中。这些情形,使满腔热忱的祖逖忧愤成疾,大兴四年(321年)病死于军中。豫州人民感念祖逖“北伐”的功劳,到处为他立祠纪念。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祖逖北伐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祖逖的一生。
材料祖逖(266~321年)字士稚,范阳道县人也。为人豁达,“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后乃博揽书记,该涉古今,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
“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逖达以社稷倾覆,常怀派复之志”。建兴元年(313年),祖逖率领百余家部曲,渡江北上。他在长江中击楫发誓说:“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祖逖驻在淮阴,一面招集流散,扩充队伍,一面冶炼兵器,屯田积谷。他自己勤劳节俭,不蓄私产,与将士共甘苦。他进军太丘、谯城、雍丘(今河南永城、杞县一带),控制了一些坞壁的地主武装、利用他们对付石勒。不到几年,祖逖军队收复了黄河以南大部土地,迫使石勒不敢过河。
此时,东晋统治者内部明争暗斗非常激烈,王敦之乱已经在酝酿中。这些情形,使满腔热忱的祖逖忧愤成疾,大兴四年(321年)病死于军中。豫州人民感念祖逖“北伐”的功劳,到处为他立祠纪念。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祖逖北伐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祖逖的一生。
4.单选题- (共8题)
5.
雅典最兴盛时期享有公民权的成年男子大约有3万人,但实际能够出席公民大会的只有3000人左右。这么多人参会,会直接影响
A.会议决策的公正 |
B.会议进程的效率 |
C.公民参政的态度 |
D.民主政治的效果 |
6.
1943年美英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他们的一切权利。国民政府要求机关、学校等放假三天,“以资庆祝”;而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眼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该变化体现出
A.中国外交体制走向近代化 |
B.主权观念和国家地位变化 |
C.国民党利用美英抵制日本 |
D.中国成为列强争夺的重点 |
7.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曾经被称为“三次革命高潮”,是晚清政治史和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与辛亥革命的研究由政治史领域向社会史,文化史等研究领域渗透与扩展。这一变化说明
A.关于”三次革命”的史料越来越多 |
B.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视角日趋多元化 |
C.历史研究观点出现了颠覆性变化 |
D.否定政治运动历史作用的倾向出现 |
8.
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选区的选民大会上公开演说,认为现代资本主义是新的世界大战的根源。为此他号召人民准备迎接新的战争,要再搞几个五年计划,促进国家工业化,使苏联具有“足以应对各种意外事件的保障”。斯大林此举
A.助推了“铁幕”演说和美国遏制战略的出台 |
B.是出于对抗美国“冷战”政策的需要 |
C.促进了苏联五年计划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实现 |
D.揭露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本质 |
9.
史料记载,清乾隆以后在外来商船的刺激下,四川省在稻米等传统粮食优势作物之外,形成了棉、桑、蔗、茶、果等专业种植区,甚至一些府县多种植烟草,“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屡见不鲜。这一现象表明
A.经济作物获利大于粮食作物 | B.商品生产结构变化受市场影响 |
C.清朝已经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 D.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
10.
中国的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按照深化程度大致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参照下表,对这两大阶段的解读正确的是
| 第一阶段 | 第二阶段 |
特征 | 感性发展阶段:实验性、探索性破坏旧体制 | 理性推进阶段:系统性、主动性制度创新 |
A.从时间看,1984年是两个阶段的重要分水岭 |
B.从历程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第二阶段全面展开 |
C.从理论看,第二阶段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D.从内容看,理性推进阶段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1.
男性服装的肩部、胸部、袖子甚至腹部都是用填充物,突出显示男性的威武、雄伟等男性特征。女性服装是上身使用紧身胸衣以及袒露胸乳的敞口低领,下部穿用裙子……突出呈现女性的曲线美和女性特征。这些设计特征充分说明
A.人们日渐摆脱基督教的束缚 |
B.理性主义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
C.人文主义对服饰艺术的影响 |
D.西方服饰文化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简答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