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
年份 | 党员人数 | | 年份 | 党员人数 |
1921年7月(一大) | 53 | 1934年 | 30万 | |
1922年6月(二大) | 195 | 1937年初 | 4万 | |
1923年6月(三大) | 432 | 1940年 | 80万 | |
1925年1月(四大) | 994 | 1945年4月(七大) | 121万 | |
1927年4月(五大) | 5.7万 | 1947年12月 | 270万 | |
1927年4月后 | 1万 | 1949年10月 | 448万 | |
1928年6月(六大) | 4万 | | |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年度发展趋势》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论证。(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春秋时孔子认为“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赞成“刑期于无刑”的息讼无讼理想。战国的各国变法结束了过去“设法以待刑,临事而议罪”的局面,商鞅主张法自君出,“垂法而治”。秦朝制定《秦律》,刑罚名目细密苛严,“轻罪重刑”。汉武帝以后,儒法渐趋合流,刑罚与教化结合。唐朝颁行《唐律疏议》,全部律条围绕着“罪”与“刑”分别加以解释,还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这标志中国古代法的成熟,成为宋元明清的法典蓝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法律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法治思想的进步之处,并分析其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春秋时孔子认为“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赞成“刑期于无刑”的息讼无讼理想。战国的各国变法结束了过去“设法以待刑,临事而议罪”的局面,商鞅主张法自君出,“垂法而治”。秦朝制定《秦律》,刑罚名目细密苛严,“轻罪重刑”。汉武帝以后,儒法渐趋合流,刑罚与教化结合。唐朝颁行《唐律疏议》,全部律条围绕着“罪”与“刑”分别加以解释,还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这标志中国古代法的成熟,成为宋元明清的法典蓝本。
——摘编自叶孝信主编《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法治思想,以宪法为依据、国会为基础、司法独立为根本,构筑成其理想中的“法治大厦”。梁启超指出,要实行法治,首先必须制定一部完善的宪法以为法治前提,否则法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梁启超认为,民权是立宪的基础,立宪又可以保障民权。唯有兴民权,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梁启超不仅是司法独立思想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司法独立原则的积极实践者。他认为,司法独立是立宪国的第一条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法律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法治思想的进步之处,并分析其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尼克松就任时,通货膨胀上升到极为令人不安的程度,国际竞争局面的加剧化和轻易获取第三世界原材料机会的丧失等都在对美国经济造成重大打击。
尼克松当选后,积极寻求与北越等国谈判实现“荣誉的和平”;在外交上,推动对华、对苏外交新战略。提出“尼克松主义”即美国希望“朋友国”要承担其未来发展的“基本职责”,特别是在财政经费、贸易等经济方面。尼克松进行改革,虽然取得一定效果,但出现了新问题,如支持第三世界建立独裁政权以实现对抗民众反抗与国际市场的独占,导致地区动荡;“盟国”离心迹象更为明显。
——摘编自布林克利《美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尼克松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尼克松改革的作用。
材料
尼克松就任时,通货膨胀上升到极为令人不安的程度,国际竞争局面的加剧化和轻易获取第三世界原材料机会的丧失等都在对美国经济造成重大打击。
尼克松当选后,积极寻求与北越等国谈判实现“荣誉的和平”;在外交上,推动对华、对苏外交新战略。提出“尼克松主义”即美国希望“朋友国”要承担其未来发展的“基本职责”,特别是在财政经费、贸易等经济方面。尼克松进行改革,虽然取得一定效果,但出现了新问题,如支持第三世界建立独裁政权以实现对抗民众反抗与国际市场的独占,导致地区动荡;“盟国”离心迹象更为明显。
——摘编自布林克利《美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尼克松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尼克松改革的作用。
3.简答题- (共1题)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杨度(1874~1931年),早年师从大儒王闿运学习“帝王之学”(辅佐“非常之人”,成“帝”成“王”,建非常之功勋)。甲午战争后,杨度的思想逐渐趋于维新,两度留学日本,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思想,1907年回国,开设宪法讲座,为王公大臣讲授法律常识,参与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当选民国大总统,1915年,杨度呈送《君宪救国论》,提出“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深得袁世凯赞许,与严复等在北京发起筹安会,推动帝制。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杨度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破灭,心灰意冷,一心向佛。晚年逐渐倾向革命,先是追随孙中山,为广州革命政府提供秘密情报,后积极营救李大钊,并于1929年秋,在白色恐怖最严重时期成为中共特别党员,除了提供情报,还以卖字画等方式筹集资金,捐助革命事业。
——摘编自黄昊《杨度研究述评》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杨度富有传奇彩色的主要人生经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杨度一生的主要政治活动。
材料 杨度(1874~1931年),早年师从大儒王闿运学习“帝王之学”(辅佐“非常之人”,成“帝”成“王”,建非常之功勋)。甲午战争后,杨度的思想逐渐趋于维新,两度留学日本,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思想,1907年回国,开设宪法讲座,为王公大臣讲授法律常识,参与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当选民国大总统,1915年,杨度呈送《君宪救国论》,提出“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深得袁世凯赞许,与严复等在北京发起筹安会,推动帝制。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杨度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破灭,心灰意冷,一心向佛。晚年逐渐倾向革命,先是追随孙中山,为广州革命政府提供秘密情报,后积极营救李大钊,并于1929年秋,在白色恐怖最严重时期成为中共特别党员,除了提供情报,还以卖字画等方式筹集资金,捐助革命事业。
——摘编自黄昊《杨度研究述评》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杨度富有传奇彩色的主要人生经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杨度一生的主要政治活动。
4.单选题- (共14题)
5.
公元前349年,一位雅典政治家指出城邦的危机:“雅典公民们,你们曾经拿起武器反对斯巴达,保卫希腊的权利。但现在,你们不情愿作战,拖延缴纳要保卫你们自己财产的战争税。你们过去常拯救希腊人,现在失去了自己的财产,却仍坐以待毙。”雅典面临的危机主要是
A.城邦内部矛盾激化 |
B.斯巴达崛起与竞争 |
C.公民精神逐渐沦丧 |
D.民主制度由盛转衰 |
6.
古罗马某一时期的法律规定,口头契约必须采用统一的一问一答的形式,即债权人问:“你保证……”债务人须回答:“我允诺……”不采取此种形式的任何协议都得不到法律的保护。这体现了该时期的法律
A.根本上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
B.注重形式和程序,缺乏灵活与变通 |
C.深刻折射帝国扩张中的困境 |
D.注重维护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 |
7.
2017年7月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接近全票通过一项针对俄罗斯、伊朗和朝鲜三国的制裁法案,断绝了总统特朗普使用总统否决权的选项。尽管不满,特朗普还是签署了这项法案,并发表了一份怨气十足的文字声明。美国国会此举
A.降低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
B.使总统无权再否决该项法案 |
C.行使了宪法赋予国会的职权 |
D.使立法权凌驾于行政权之上 |
8.
英国1688年后再没有新的市镇取得议会下议院代表权,而一些“衰废市镇”,仅有数户居住、无人居住,甚至在地理上消失的地方竟在下议院拥有市镇代表;新工业城市往往聚居数以万计人口却无代表。这一现象
A.说明光荣革命后代议制未发生本质变化 |
B.反映了英国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
C.说明国家的权力中心依然掌握在上议院 |
D.反映了英国经济逐渐走向衰退 |
9.
美国史学家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A.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
B.保留了火种,使革命转危为安 |
C.标志着***思想正式形成 |
D.第一次取得反侵略的完全胜利 |
10.
2001年,海峡两岸达成使用两岸资本并在两岸注册的船舶,各自不悬挂五星红旗和青天白日旗,而只悬挂各自公司旗,开通了两地直航航线。这反映出
A.大陆提出“一国两制”理论 |
B.通过协商解决了香港问题 |
C.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
D.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11.
下表是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了
朝代 | 夏商周 | 秦汉 | 魏晋 | 宋元 |
称谓 | 臣、人、众、野人 | 夫、仆 | 田客、部曲 | 佃客、庄客、农户 |
A.士大夫阶层不断丧失对土地的占有权 |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强化 |
C.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 |
D.自耕农阶级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 |
12.
明朝后期,一些富商大贾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而希望改变自身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他们积极结交文人士大夫,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面对此种社会情形,下层知识分子利用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优势,为其提供文化方面的服务。这种现象
A. 动摇了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B. 改变了古代中国的阶级结构
C. 推动了文化的商业化和世俗化
D. 反映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
A. 动摇了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B. 改变了古代中国的阶级结构
C. 推动了文化的商业化和世俗化
D. 反映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
13.
1832年,《工厂法》通过,对工人的劳动安全、卫生、福利作了规定。1832年,重新分配下院名额,工业资本家取得政治权利。1842年,通过《矿业法》,禁止使用妇女和不满10岁的儿童从事井下劳动。1875年,出台第一部《住房法》,重点解决工厂宿舍及工人居住区的住房和环境问题。以上英国历史上的改革最能反映
A.立足改善民生进行改革 |
B.民主化进程大大加快 |
C.工业革命推动社会变革 |
D.开始推行福利国家政策 |
14.
近代中国关税、盐税、借款等,均存于外商银行,中国对外各种借款及赔款本息的收付,完全须经由外商银行。这一现象意味着
A.中国金融市场的混乱无序 | B.大量中国资本参与国际投资 |
C.中国税收政策日益近代化 | D.列强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命脉 |
15.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曾说:“传统的农业对经济的发展是做不出很大贡献的,是现代农业则可以,给予农业足够重视的国家都取得较大的成绩。”结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这主要得益于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
C.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
16.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为中央工作会议闭幕讲话所准备的手写提纲中提到“自主权与国家计划的矛盾,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来调节”。这说明当时的邓小平
A.努力向国人揭示市场经济的本质 |
B.已开始酝酿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 |
C.正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與论准备 |
D.已完成发展市场经济的完整构想 |
17.
《论语》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与这场对话体现的观点最接近的是
A.知识即美德 | B.认识你自己 |
C.因信称义 | 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