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北京”的演变
——摘编自葛剑雄《地名、历史和文化》
从表中提取有关“北京”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材料 下表为“北京”的演变
先秦 | 在周武王封燕以前,“燕”这个地名已经存在了,又称为蓟 |
秦朝 | 广阳郡 |
汉朝 | 西汉称广阳国,东汉称幽州 |
金朝 | 被称为中都大兴府,后来又有了大兴县 |
元朝 | 设为大都路,成了首都 |
明朝 | 明初设立北平府;明成祖迁都北平以后,北平改称为“京师”,原京师还保留首都地位,被称为南直隶、南京,京师就被称为北京 |
清朝 | 官方一直称现在的北京为“京师”,但无论官方民间,习惯还是用北京 |
民国 | 初年,北京继续作为首都而存在;1927年,南京成为首都,北京改名北平市 |
新中国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定在北京,北平改称北京 |
——摘编自葛剑雄《地名、历史和文化》
从表中提取有关“北京”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刊印的书籍,从存世情况来看,其数量远超宋元本,而且大多数的宋元本都有明代的翻刻、重刻本;许多清代书籍也都是以明本书为底本重刻的。明代发明了便于刊刻而又不失美观的宋体字,发展演变为今天最常用的印刷体汉字。明代的线装书和宋体字影响到中国周边的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在日本和韩国,宋体字至今仍被称为“明朝体”。明刻本在欧美也有广泛收藏,如意大利学者利玛窦在明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在中国学者徐光启的帮助下将《几何原本》翻译为汉文,并刊行于世。此明刻本后又流传到意大利,今罗马中央图书馆有藏。甚至19世纪欧洲出版的书籍中使用的汉字也是宋体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印刷业所体现出的新特点。
(3)谈谈上述中外书籍刊印发展史对我国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材料一 明代刊印的书籍,从存世情况来看,其数量远超宋元本,而且大多数的宋元本都有明代的翻刻、重刻本;许多清代书籍也都是以明本书为底本重刻的。明代发明了便于刊刻而又不失美观的宋体字,发展演变为今天最常用的印刷体汉字。明代的线装书和宋体字影响到中国周边的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在日本和韩国,宋体字至今仍被称为“明朝体”。明刻本在欧美也有广泛收藏,如意大利学者利玛窦在明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在中国学者徐光启的帮助下将《几何原本》翻译为汉文,并刊行于世。此明刻本后又流传到意大利,今罗马中央图书馆有藏。甚至19世纪欧洲出版的书籍中使用的汉字也是宋体字。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欧洲在15、16世纪进入印刷时代之后,大规模印刷的廉价书籍特别是《圣经》刺激了大众教育,识字人口大量增加。许多出身卑微的人通过阅读和教育改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正是这些草根大众成为后来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其时,许多人文主义者聚集在一起,审视、修订大量的拉丁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的手稿。经过他们整理的古代经典很快成为印刷商的盛筵。这些印刷书不再是古登堡圣经那样大开本的豪华藏品,而是每个人都买得起的小开本口袋书,因而得到最广泛阶层的欢迎。在16世纪上半叶,医生的平均藏书量从26本增加到62本,律师从25本增加到55本,商人从4本增加到10本,纺织工匠从过去的1本书变成了4本书。印刷技术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书市场,同时也催生了职业作家群体;在传统时代以个人身份资助作家的贵族不再是写作的必需前提,资本化的印刷商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作为早期资本主义的典型形态,书籍印刷出版业从肇兴伊始,就是“在富有的资本家控制下的伟大产业”。——据曹顺仙《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书籍刊印业较迅速发展的原因以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印刷业所体现出的新特点。
(3)谈谈上述中外书籍刊印发展史对我国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甲午战后,张謇1926年)与陈炽1900年)在总结经验和思考国家出路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农业发展观。张赛认为“凡有国家者,立国之本不在兵也,立国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与农,农为尤要”,农工商为一个整体。鉴于中国地城广大,自然条件各异,他提倡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并着手兴办较为完备的农业教育体系,以便在作物品种的引进、改良、农业病虫害的防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张赛弃官回乡后大力倡导大农业生产方式,将公司制引入农业生产领域,集中土地、人力、财力、科技等资源,重点发展规模化农业生产。陈炽认为“经制国用,举出于农,农政之所关,又在各务中为至重”,农、工、矿、商之间缺一不可,农业多元化经营是富民强国的主要途径之一。他在调查后,发现中国农业技术落后在于农学之不兴,所以有必要择国外农学之精要,开阔农民眼界,用西方机器改良农业。在此进程中,“小民可与乐成,难与图始,非官为经理,绝不能相与有成”。他强调英国大农制和法国小农制各有优点,“中国于此,诚宜兼收并采,择善而从”。总之,两人关于农业发展既有共识,又各有所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賽与陈炽农业观的形成背景,并对他们的农业观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 甲午战后,张謇1926年)与陈炽1900年)在总结经验和思考国家出路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农业发展观。张赛认为“凡有国家者,立国之本不在兵也,立国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与农,农为尤要”,农工商为一个整体。鉴于中国地城广大,自然条件各异,他提倡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并着手兴办较为完备的农业教育体系,以便在作物品种的引进、改良、农业病虫害的防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张赛弃官回乡后大力倡导大农业生产方式,将公司制引入农业生产领域,集中土地、人力、财力、科技等资源,重点发展规模化农业生产。陈炽认为“经制国用,举出于农,农政之所关,又在各务中为至重”,农、工、矿、商之间缺一不可,农业多元化经营是富民强国的主要途径之一。他在调查后,发现中国农业技术落后在于农学之不兴,所以有必要择国外农学之精要,开阔农民眼界,用西方机器改良农业。在此进程中,“小民可与乐成,难与图始,非官为经理,绝不能相与有成”。他强调英国大农制和法国小农制各有优点,“中国于此,诚宜兼收并采,择善而从”。总之,两人关于农业发展既有共识,又各有所长。
——摘编自羌建《张謇与陈炽农业观之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张謇与陈炽农业观的不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賽与陈炽农业观的形成背景,并对他们的农业观进行简要评价。
3.单选题- (共16题)
4.
历史探究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亦有别。下列探究步骤及论证方法相对严谨的是
选项 | | 第一步 | 第二步 |
A | 甲 | 观点:“雅典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 | 证据:伯里克利的言论 |
B | 乙 | 观点:“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 | 证据:当时投票用过的陶片残片 |
C | 丙 | 出示图片:《十二铜表法》模拟图 | 结论:世界第一部成文法诞生 |
D | 丁 | 出示史料:比较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异同 | 结论:罗马法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
A.A |
B.B |
C.C |
D.D |
5.
当中世纪的欧洲摆脱了普遍的无政府状态,当它的商业经历了复苏而日益高涨,当它的社会生活愈来越复杂,因而感到需要更为精巧的调节手段时,它“发现”了罗马法。当时罗马法被“发现”
A.为文艺复兴运动奠定基础 |
B.推动了近代民主政治体制在欧洲的确立 |
C.源于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
D.体现了资产阶级建立“理性王国”的愿望 |
6.
下图是李少言于1942年创作的木板刻画《挣扎》,该画描绘了一位贫苦农妇咬伤蛮横的日本士兵的情景。这客观上说明


A.日军疯狂扫荡敌后抗日根据地 |
B.敌后抗战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
C.日军大量掳掠劳动力 |
D.沦陷区社会秩序混乱 |
7.
1913年,赵玉森在《共和国本国史》中写道,“约既公布”,“对于战争原因之鸦片禁令,均未只字争及,于是臣民吸用之习蔓延益甚”,“诸外国人反而丑诋之,且或携我国一二烟具陈诸博物馆,以为清国人民风俗之代表矣。”这反映出赵玉森意识到
A.辛亥革命具有历史局限性 |
B.孙中山缺乏反对外国勇气 |
C.烟毒泛滥危害中国国家形象 |
D.鸦片战争深刻影响近代外交 |
8.
下面为我国部分人大权力的首次行使情况统计表。表格内容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行使的权力 | 人大常委会名称 | 行使时间 |
第一次进行执法检查 | 辽宁省沈阳市人大常委会 | 1983年 |
第一次建立代表向选民述职制度 | 河南省舞钢市人大常委会 | 1993年 |
第一次人大常委会质询权的行使 |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 | 1994年 |
第一次实行代表公示制度 |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街道 | 2000年 |
A.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 |
B.促进了立法工作的开展 |
C.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D.经历了逐步完善的过程 |
9.
中国新时期外交战略和政策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下列符合“选项二”的是
| 战略选项 | 战略重点 | 实现手段 |
选项一 | 大国协调战略 | 处理与大国关系 | 伙伴关系 |
选项二 | 区域整合战略 | 处理与周边关系 | 一体化外交 |
选项三 | 政治联合战略 | 处理与发展中国家关系 | 论坛外交 |
A.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
B.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
D.实行“一边倒”战略 |
10.
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
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
C.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
D.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
11.
北宋末年庄季裕的《鸡肋编》载:平江府洞庭东、西二山在太湖,非舟楫不可到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绍兴二年(1132年),冬,忽大寒,湖水遂冰,米船不到山中,小民多饿死。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民众生活受气候的影响大 |
B.农业种植商品化和专业化 |
C.舟楫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
D.民众生活与市场联系紧密 |
13.
读下表:1840——1894年间中国土布生产消用棉纱量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据此可以推断
| 1840年 | 1860年 | 1894年 |
全国土布应有产量(万匹) | 59732.7 | 60471.0 | 58915.8 |
土布消用棉纱量(万担) | 620.9 | 628.6 | 612.4 |
土布消用洋纱量(万担) | 2.5 | 3.5 | 143.4 |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据此可以推断
A.民族工业的勃兴推动农产品商品化 |
B.小农经济遭外国商品的强劲冲击 |
C.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 |
D.欧美列强加强对中国的原料掠夺 |
14.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同时邀请蔡元培、马寅初分别担任监察院长、立法院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由此可以推知
A.国民政府积极扶持民族工业 |
B.兴办实业成为当时中国主流 |
C.民族工业发展障碍逐步被扫除 |
D.国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 |
15.
人的幸福不在天国而在尘世,不在来世而在现实生活世界。在现实世界,凡是人所具有的,我作为人也应该具有。下列主张与此相似的是
A.“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 |
B.“美德即知识” |
C.“我不相信屋顶以上的事” |
D.“信仰即可得救” |
16.
有学者认为:“宪法者何物也?立万世不易之宪典,而一国之人,无论为君主、为官吏、为人民,皆共守之者也,为国家一切法度之根源。此后无论出何令,更何法,百变而不许离其宗者也。”由此可见,该学者
A.提高国民素质,推崇宪政 |
B.抨击传统道德,捍卫共和 |
C.宣扬民主观念,反对专制 |
D.坚持西学为用,变革器物 |
17.
1909年,清政府在各省设立咨议局。议员们通过咨议局“为地方兴利除弊、弹劾官吏、审核政府参政收支等方面,积极参政,提议案,论改革”。这说明
A.清政府积极主动迎合民主潮流 |
B.咨议局议员发挥代表民意的作用 |
C.中国开始迈入民主政治的门槛 |
D.责任内阁制在中国初步形成 |
18.
唐代诗人卢照邻有诗评武则天“居中履正,禀和体微。仪刑赤县,演教椒闱。陶钧万国,丹青四妃。河洲在咏,风化攸归”;杜甫《赠蜀僧闾丘师兄》中有“惟昔武皇后,临轩御乾坤。多士尽儒冠,墨客蔼云屯。当时上紫殿,不独卿相尊”;元代叶颙《唐武则天传·樵云独唱》卷四中有“天人共愤世皆嫌,垂拱焉能二十年?谁信裙钗珠翠侣,反胜冠冕任英贤”。据以上关于武则天的评价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武则天
A.当政推动社会繁荣 |
B.治国才能值得肯定 |
C.当政有违儒家伦理 |
D.有虚怀纳谏的胸襟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