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史料分析、问题探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贵国皇帝树立友谊,改进北京和伦敦两个王朝的友好来往,增进贵我双方臣民之间的商业关系,英王陛下特派遣自己的“亲和参议官、贤明干练的马戛尔尼勋爵作为全权特使,代表英王本人谒见中国皇帝,深望通过他来奠定两者之间的永久和好。”。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则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
——摘编自《清史编年》等
材料二 对于义和团运动中“挖铁路’行为,张海鹏教授说:“为反抗西摩尔联军乘火车进京,大规模破坏铁路,完全是作战手段。”而袁伟时教授却说:“义和团毁电线、拆铁路、烧洋货……凡沾点洋气的物和人,必彻底消灭而后快。即使义和团真的立下了“扶清灭洋”的伟大功勋,也不能回避它的这些反文明、反人类的错误。”
(1)研读材料一,与英国平等的通商建交请求相比,两总督上呈的译文体现了怎样的外交理念?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从解读材料视角的不同,简析两位教授对义和团运动中“挖铁路”行为看法不同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 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贵国皇帝树立友谊,改进北京和伦敦两个王朝的友好来往,增进贵我双方臣民之间的商业关系,英王陛下特派遣自己的“亲和参议官、贤明干练的马戛尔尼勋爵作为全权特使,代表英王本人谒见中国皇帝,深望通过他来奠定两者之间的永久和好。”。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则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
——摘编自《清史编年》等
材料二 对于义和团运动中“挖铁路’行为,张海鹏教授说:“为反抗西摩尔联军乘火车进京,大规模破坏铁路,完全是作战手段。”而袁伟时教授却说:“义和团毁电线、拆铁路、烧洋货……凡沾点洋气的物和人,必彻底消灭而后快。即使义和团真的立下了“扶清灭洋”的伟大功勋,也不能回避它的这些反文明、反人类的错误。”
(1)研读材料一,与英国平等的通商建交请求相比,两总督上呈的译文体现了怎样的外交理念?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从解读材料视角的不同,简析两位教授对义和团运动中“挖铁路”行为看法不同的主要原因。
2.单选题- (共26题)
2.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记述一名希腊人对波斯王薛西斯讲:“希腊人虽然是自由的,但他们并不是任何事情上都是自由的,他们受着法律的统治,他们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臣民对你的畏惧。”这段材料主要阐明了
A.古希腊是民主政体的发源地 |
B.波斯人非常赞赏希腊的制度 |
C.古希腊民主建立在法制基础上 |
D.波斯当时仍然实行君主专制 |
3.
“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 |
B.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 |
C.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
D.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 |
4.
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 | 方案二(新泽西方案) | 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 |
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 | 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 | 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 |
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
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
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
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
5.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宪法史上绝无仅有的最简短、最经验主义的一部宪法,它含糊不清、残缺不全,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都仅限于分别阐述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实质上反映了宪法诞生的主要原因是
A.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之路 |
B.共和制确立是工业革命的结果 |
C.君主派与共和派斗争与妥协产物 |
D.民主共和才是符合时代的潮流 |
6.
如表摘自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总序,是研究世界历史的一些信息,对该表认识最准确的是
时间 | 地区 | 作者 | 书籍 | 记载的地理范围 |
15世纪末到16世纪早期 | 威尼斯 | 撒贝里克 | 《恩耐阿德》 | 把世界历史描述为一个世俗的世界 |
18世纪 | 法国 | 伏尔泰 | 《风教通义》 | 撰述了欧亚非美民族国家的历史 |
19世纪 | 德国 | 朗克 | 《世界历史》 | 以拉丁日耳曼民族为主题 |
鸦片战争前后 | 清朝 | 林则徐魏源 | 《四洲志》《海国图志》 | 介绍了世界五大洲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 |
A.是工业革命在史学上的反映 |
B.体现了法西斯日耳曼民族优越论 |
C.研究历史视野从孤立分散走向联系整体 |
D.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
7.
20世纪初,一份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作乱以反满”。文中“维新党”的实践活动是
A.领导辛亥革命 |
B.领导义和团运动 |
C.倡导戊戌变法 |
D.领导太平天国运动 |
9.
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窑
A. 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
B. 注重市场营销策略
C. 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D. 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A. 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
B. 注重市场营销策略
C. 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D. 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10.
据《晋书•食货志》记载:“及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北魏商品经济不发达 |
B.社会动荡,经济破坏 |
C.五铢钱出现急剧贬值 |
D.政府大力提倡实物交易 |
11.
“明确限定的工作时间,较大的劳动强度,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中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他们反对各种野蛮或血腥的娱乐方式,试图取消容易引起骚乱的传统节日庆典……19世纪初的欧洲,兴起一场理性休闲运动。”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工业革命促进了生活价值观的变革 |
B.中产阶级引领习俗变迁 |
C.工业革命推动传统节日退出历史舞台 |
D.大机器生产带来了人们精神的异化 |
12.
1500—1800年的近代早期时代,人类史无前例地进入了一个相互影响的关系中,商业贸易、生物学以及文化交流影响了世界各地的社会发展。(《新全球史》)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动植物品种的交流促使生物多元化 |
B.商业贸易使世界各地差距缩小 |
C.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经济体系确立 |
D.文化交流促使各地价值观趋同 |
13.
下表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带来的后果是
年份 | 1475 | 1521 | 1555 | 1558 | 1559 | 1595 | 1597 |
价格指数 | 100 | 167 | 270 | 370 | 400 | 515 | 685 |
A.加速社会分化和封建制度解体 |
B.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 |
C.推动农业生产商品化及贸易繁荣 |
D.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
14.
英国文学家菲尔丁(1707~1754)描述当时的英国时说:“当贵族在与君主进行华丽的竞争时,乡绅们翘首企盼获得贵族那样的地位,而商人们则从柜台后面步出,挤入乡绅空出的行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贵族阶层日趋没落 B. 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C. 商业资本发展迅速 D. 工业革命成效显现
A. 贵族阶层日趋没落 B. 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C. 商业资本发展迅速 D. 工业革命成效显现
15.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 材料 | 结论 |
A | 罗马法规定,债务人无力还债时,债主有权将他卖为奴隶 | 法律至上 |
B | 1801—1844年,英国的伯明翰市人口从7.1万增加到20万 | 19世纪中期,英国的圈地运动发展迅速 |
C | 1860年,俄国的工厂中雇佣工人占61.4% | 资本主义雇佣生产方式已经在俄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
D | 1910年,德国钢业联盟和铁业联盟的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8% | 当时德国已经出现了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组织 |
A. A
B. B
C. C
D. D
16.
下表是19世纪最后30年英、德、美三国煤炭、钢铁产量情况统计(单位:万吨)。表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国家依次为
国家代号 | 1871年 | 1900年 | ||
煤炭 | 钢铁 | 煤炭 | 钢铁 | |
① | 117.0 | 6.7 | 225.0 | 13.9 |
② | 37.9 | 1.75 | 149.8 | 15.1 |
③ | 41.9 | 1.77 | 240.8 | 24.0 |
A.美国、英国、德国 | B.德国、美国、英国 |
C.英国、德国、美国 | D.英国、美国、德国 |
17.
“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其中“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主要得益于
A.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作用 |
B.《马关条约》签订后的资本输入 |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短暂的春天” |
D.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较快 |
18.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不得不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织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谕令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
B.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与外商展开竞争 |
C.扭转内外交困的局面 |
D.完全改变“重农抑商”的国家政策 |
19.
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 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 | B.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 |
C.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 | D.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 |
20.
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维利提出:“确立某种秩序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一个君主制的政府;因为在那些人民已经彻底堕落、法律毫无约束力的地方,必须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通过这种权力,以一双高贵的手,以充分的专断的力量,才有可能控制那些权势之人过分的野心和腐败。”这种思想主张
A.谴责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 |
B.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 |
C.奠定了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基础 |
D.强调君权神授、社会契约 |
21.
《西方文明史读本》载:“启蒙运动思想家质疑了传统对人的所有限制——而且确实挑战了传统本身的正当性。他们拥护普通人的权利、市民的权利、奴隶、犹太人、印第安人和孩子的权利,但是并没有拥护妇女的权利。……在哲学和艺术中,启蒙运动中的男人支持传统的妇女思想:沉默、服从、恭顺、谦逊和贞洁。”材料主要表明启蒙运动
A.全盘否定西方传统文化 |
B.哲学和艺术成就突出 |
C.捍卫所有人的基本权利 |
D.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 |
22.
1521年,在沃尔姆斯帝国议会上,路德引用《圣经》宣称,“今天的基督福音仍然与古代一样引起纷争与动乱。这是上帝福音的特点,是早已预定的。耶稣基督曾经说过,我来并不是让人间享太平,而是动刀兵。”路德这番言论意在
A.谴责德国教派林立纷争不断 |
B.强调基督教蕴涵着反抗精神 |
C.赞赏帝国议会保障了普选权 |
D.激励新教徒应做上帝的逆子 |
23.
在欧洲文化史上,苏格拉底被誉为“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以下言论能体现其对真理矢志不移追求的是
A.“未经过考察的生活并不值得过” |
B.“人生而平等” |
C.“上帝的恩典不是赐给所有人的” |
D.“人是万物的尺度” |
24.
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
A.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
B.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 |
C.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
D.经济停滞倒退 |
25.
“大家深深意识到混乱扰攘的危险,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和为达到安全而必须作出的牺牲。谨慎被看成是最高美德,理智被尊为对付破坏性的热狂之辈顶有力的武器,□□□的宇宙井然有序,各行星沿着合乎定则的轨道一成不变地绕日回转,这成了贤良政治的富于想像性的象征。”方框里缺省的人名应是
A.哥白尼 |
B.伽利略 |
C.牛顿 |
D.达尔文 |
26.
“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为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
A.魏源 |
B.王韬 |
C.孙中山 |
D.李鸿章 |
27.
刘天纯在《日奉改革史纲》中说:“因为当时的日本,资本家阶级还没达到独立经营的程度,依然有政府保护助长之必要。不过保护助长的方法和性质,都不同从前官营模范工厂制度的封建式了……其变化是更加趋向全面实行保护政策。”文中所述的“更加趋向全面”的保护政策是
A.保护新兴地主的土地私有制 |
B.工部省接管幕藩的矿山和工场 |
C.政府投资推动近代企业发展 |
D.将大部分官营企业廉价转让给政商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