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8198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7/26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权力监督,在中国古已有之。西周就有过所谓做诗、诵诗的舆论监督,当时还创造了“三监”制度,并成为以后秦汉时的监察御史和刺史制度的渊源。此后中国各朝代都建有权力监督制度,西汉中期开始建立多重监察制度。如御史的监察、丞相司直的监察、司隶校尉的监察等。西汉还发明了中国最早的举报箱。唐、宋、元、明、清的监督制度都有不同程度发展。忽必烈曾说:“中书省是我的左手,枢密院是我的右手,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左右手的。”这些制度虽有一时一地之效,但并不能对贪官保持持久的威慑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材料二 (美国)宪法的核心问题是要在限制政府权力和利用政府的权能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宪法不仅要完成对民族国家横向权力的划分,而且要完成对民族国家纵向权力的划分。中央与地方同时分权与制衡,防止国家权力集中到任何一个群体,有助于防止专断独裁。通过……授权有限政府之职能,宪法起草者们确信减少了政府脱离人民控制的机会。

——《美国宪法分权制衡和法治原则之浅析》

材料三 从逻辑上说,权力监督中的权力,是一种外在的权力,从功能上说,它最多只能起到事后的作用。同时,由于监督权本身也是一种权力,它也必须受到监督。于是就会产生一种监督权由谁来监督的问题。而权力制衡中的权力则不同,它是一种内在的权力。在权力制衡中,每一个权力行使者都具有权力的行使者和权力的制约者的双重身份。权力的行使者不仅受到其他权力的约束,而且也同时约束着其他权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特点。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近代美国是如何实践材料二中宪法理念的?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析指出中国古代权力监督与近代美国权力制衡在实际效果上的不同?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乾隆时,山西商人资本“百十万家资者,不一而足”。山西商人贩运福建武夷茶,或安徽茶,或湖广茶,经水陆之途运销至北京、归化城、张家口、蒙古草原、和西北兰州、新疆伊犁等地,路程数千里,资本用量大,周转慢,需要大量货款。晋商商号遍布全国各地,而各地商号的盈利,均须解回山西总号,统一结账分红,同时总号与分号之间,也要发生资金调拨。由于乾嘉以来社会极不安宁,为了解决运现银问题,于是以汇兑形式出现的山西票号就产生了。
——根据百度搜索整理
材料二
票号的创办、发展、衰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金融发展的历史。日升昌总号在咸丰十年(1860)十二月十八日给汉口分号的信中写道:“昨接成重两处来信,军务甚是紧急,成都左近四面贼匪扰乱不堪,兼之省城勒逼捐输(指政府因财政拮据,巧立“捐输、报效”等名目向商人搜刮钱财),以滞生意之家,实难存站。……即着成伙速归重号,暂行躲避。”曾任票号经理的李宏龄说:“乃自甲午、庚子以后(票号)不惟倒欠累累,即官商各界生意亦日见萧疏。推其原故,固由于市场空虚,亦实以户部及各省银行次第成立夺我利权,而各国银行复接踵而至,出全力以与我竞争。”
——摘编自张正明、邓泉《平遥票号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晋商创立票号的原因。(照抄原文不得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票号衰败的主要原因。(照抄原文不得分)

2.单选题(共16题)

3.
古代雅典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雅典城邦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材料体现了雅典哪一价值观念
A. 平等自由
B. 城邦优先
C. 人民主权
D. 法律至上
4.
罗马外事裁判官审理涉外案件时,既不能套用罗马公民法,也不能完全依照异邦人的法律,而是互相参照通融权衡,取得一些切实可行双方同意的解决方案,所以他们便称自己凭据的是万民通用之法,由此形成了万民法的概念。这反映了
A.万民法逐步取代公民法B.万民法出现于帝国时期
C.罗马公民范围不断扩大D.万民法具有灵活性特征
5.
参与制订《1787年宪法》的麦迪逊认为,美国革命最重要的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基于对“人性黑暗”的认识,《1787年宪法》
A.推行两党制
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C.规定总统连任不超过两届
D.实行三权分立
6.
麦考莱在其著作《英国史》中称赞光荣革命是最后一次革命。这是因为光荣革命后的英国
A.结束了王权专制
B.解决了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改革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
7.
1875年宪法是在一片冷漠中通过的:人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在温和的右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接受的共和国,是“较小的坏事”;左派则把它视为妥协的共和国,需要改善。这说明
A.该宪法是激烈斗争的产物
B.左派的宪政主张没有实现
C.温和的右派主张君主专制
D.人们对于参政制宪热情不高
8.
与洪秀全齐名的太平天国首领杨秀清,出身广西,世代以烧炭种山为业,父母去世后,离家流浪,与人结伙护送洋货,交结不少两广江湖豪客.后来因失业回到家乡,仍作烧炭工人.杨秀清此时的失业,与某一城市的开港有关.这一城市应是
A.上海
B.广州
C.南京
D.天津
9.
1864年,上海成立混合法院,主审涉外并兼理中国案件。法院由上海知县担任主审,一名外国领事担任副审列席审判,审判程序一如西方。这一现象
A.反映了近代中国司法的殖民地性质
B.标志领事裁判权开始丧失
C.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司法知识与精神
D.终结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0.
著名的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
从1931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在鄂豫皖赣闽等地大力推行农村合作运动,当地的农村合作社得到空前发展,这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
A.受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B.企图抵制中共农村革命的影响
C.试图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D.把经济建设的重心放在农村
12.
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   )
A.消极抗日,积极反共B.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C.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D.发出“求和”声明
13.
有人评价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说它是俄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短短8天内,俄国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国家”。这里评价的是哪一重大事件
A.农奴制改革
B.二月革命
C.“四月提纲”发布
D.十月革命
14.
“这分明是一个深刻的道理:把纷繁的国家问题化简;把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融合。同时,也郑重地向世界宣告:不屈的中华民族有信心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事情。伟大的实践,再一次将成熟的理论升华。”这首网络诗歌所反映的思想主张
A.体现了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C.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D.首次提出是为了解决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
15.
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
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
B.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
C.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
D.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
16.
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据文献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这表明
A.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
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
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17.
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说:“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也;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该主张意在
A.说明国际社会中强权政治盛行
B.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
C.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
D.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18.
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
A.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B.加剧了皇权的衰落
C.抑制了土地兼并D.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