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始终是以变体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也就是“家天下”的变体。当时由于小农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国家的权力机构往往并不深入到乡村社会,而是止于县政;在乡村社会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利用乡村自治组织力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家”的认同自然而然地延伸为对“国家”的认同。因此,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专制皇权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往往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而不仅仅是借助“横暴的权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近代中国国家观形成的历史因素。
——摘编自任剑萍《对中国古代“家国同构”之探析》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介绍外国历史地理著作的问世,打开了国人嘹望世界的窗口,初步产生了真实而朦胧的世界观念,同时摒弃了“天朝大国”的守旧意识。从19世纪70年代起,尤其是甲午战后,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多渠道传播输导到中国,都是以西方近代国家理念为坐标,宣扬了西方近代国家的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无形中构成对君权至上的天朝意识的挑战。在维新人士中,严复比较系统地把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译介给国人,用进化观念观察社会和国家问题。梁启超热情传播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孟德斯坞的三权分立说等理论。孙中山也主张,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民国,“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摘编自李华兴《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统治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近代中国国家观形成的历史因素。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后周初年,沿用旧的法律,律、令、格、敕很多,积至一百五六十卷,律、令文词简单而意义难明,格、敕条目繁多,容易发生疑误。各级官吏更是利用这一点滥用律令陷害人民以谋取私利。于是后周皇帝命御史和杂事张堤等对五代相沿之律令格敕进行删节、注释和评议,再由兵部尚书张昭等编订成《大周刑统》21卷。周世宗下诏颁行天下,要求各级官吏严格依照法律行事,限制刑讯逼供等不法行为,规定各级官吏必须按时审理刑狱,不得故意拖延稽留等,有力地加强了法制建设。周世宗所制定的《大周刑统》结束。了五代以来天下无法的时代,对后世影响很大。宋代的法律《宋刑统》就是在此基础上修改补充而成。
——摘编自《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周世宗制定《大周刑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大周刑统》作简要评价。
材料后周初年,沿用旧的法律,律、令、格、敕很多,积至一百五六十卷,律、令文词简单而意义难明,格、敕条目繁多,容易发生疑误。各级官吏更是利用这一点滥用律令陷害人民以谋取私利。于是后周皇帝命御史和杂事张堤等对五代相沿之律令格敕进行删节、注释和评议,再由兵部尚书张昭等编订成《大周刑统》21卷。周世宗下诏颁行天下,要求各级官吏严格依照法律行事,限制刑讯逼供等不法行为,规定各级官吏必须按时审理刑狱,不得故意拖延稽留等,有力地加强了法制建设。周世宗所制定的《大周刑统》结束。了五代以来天下无法的时代,对后世影响很大。宋代的法律《宋刑统》就是在此基础上修改补充而成。
——摘编自《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周世宗制定《大周刑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大周刑统》作简要评价。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2年2月,蒋介石一行访问印度。在十余天的访问中,蒋介石希望印英当局允许印度取得自治领地位,并保证其战后独立;希望国大党暂缓提出独立要求,放弃不合作政策。由于英印双方立场严重对立,蒋介石此行未能取得成果。1942年8月,国大党号召民众展开不服从运动。印英当局随即逮捕了甘地等国大党领袖。蒋介石急电罗斯福,希望美国出面干预印度局势。同时,蒋会见英国驻华大使,对冲突加剧表示关切,希望能和平解决。丘吉尔反对盟国介入印度问题。……开罗会议时,中方在提案中曾主张“中、美、英、苏联合发表宣言,保证印度于战后立即获得自治领地位,并于战后若干年内获得独立,其时期于战后会商决定”。但开罗会议未能接受中方的主张。反对殖民主义并非仅仅针对英国。主张在战后终结殖民地制度,是中国社会舆论的主流意见,也是国民政府在战时一项非常重要的政策坚持……影响了盟国战后对殖民地的处置。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根据材料,概括国民政府围绕英印事务所采取的策略。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介入英印事务产生的历史影响。
材料1942年2月,蒋介石一行访问印度。在十余天的访问中,蒋介石希望印英当局允许印度取得自治领地位,并保证其战后独立;希望国大党暂缓提出独立要求,放弃不合作政策。由于英印双方立场严重对立,蒋介石此行未能取得成果。1942年8月,国大党号召民众展开不服从运动。印英当局随即逮捕了甘地等国大党领袖。蒋介石急电罗斯福,希望美国出面干预印度局势。同时,蒋会见英国驻华大使,对冲突加剧表示关切,希望能和平解决。丘吉尔反对盟国介入印度问题。……开罗会议时,中方在提案中曾主张“中、美、英、苏联合发表宣言,保证印度于战后立即获得自治领地位,并于战后若干年内获得独立,其时期于战后会商决定”。但开罗会议未能接受中方的主张。反对殖民主义并非仅仅针对英国。主张在战后终结殖民地制度,是中国社会舆论的主流意见,也是国民政府在战时一项非常重要的政策坚持……影响了盟国战后对殖民地的处置。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根据材料,概括国民政府围绕英印事务所采取的策略。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介入英印事务产生的历史影响。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民国时期,乡村问题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引起广泛关注。许多知识分子提出:只有解决了乡村的衰败,才能挽救国势的衰败。他们深入农村,积极探索农村变革之路,……卢作孚1927年出任重庆北碚区峡防团务局局长,开始在当地探索乡村建设,提出“乡村现代化”主张,通过招商引资将众多工厂企业引入北碚,并修路疏河,通邮通电,创办各类各级学校,建图书馆、博物馆、科学院,建立农业银行、消费合作社,向农民传授各种知识、技能,并为农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北碚原本盗匪横行、贫穷闭塞,到30年代末,竞成为“世外桃源”般的西部科研中心,是全国乡村建设的典范区。卢作孚希望通过北碚的“乡村现代化”建设,成为“中华民国现代化的参考”,最终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概括卢作孚践行“乡村现代化”的主要做法。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广受知识分子关注的原因。
民国时期,乡村问题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引起广泛关注。许多知识分子提出:只有解决了乡村的衰败,才能挽救国势的衰败。他们深入农村,积极探索农村变革之路,……卢作孚1927年出任重庆北碚区峡防团务局局长,开始在当地探索乡村建设,提出“乡村现代化”主张,通过招商引资将众多工厂企业引入北碚,并修路疏河,通邮通电,创办各类各级学校,建图书馆、博物馆、科学院,建立农业银行、消费合作社,向农民传授各种知识、技能,并为农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北碚原本盗匪横行、贫穷闭塞,到30年代末,竞成为“世外桃源”般的西部科研中心,是全国乡村建设的典范区。卢作孚希望通过北碚的“乡村现代化”建设,成为“中华民国现代化的参考”,最终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概括卢作孚践行“乡村现代化”的主要做法。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广受知识分子关注的原因。
2.单选题- (共9题)
5.
《罗马法》规定:“武力和畏惧完全与自原的同音背道而驰,而后有力诚实契约之根基;容许任何此类行为都是悖逆道德的”。又规定,“世代相传的习业文到尊重和服从,不得轻视,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由此可见罗马法
A.基于习俗之基础 |
B.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
C.重视契约之规定 |
D.不保护传统习俗约定 |
6.
17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革命和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均宣布废除封建贵族等级调度,代之以财产资格限制为特征的社会标准,这为社会成员改变其社会地位提供了平等的舞台。这种制度变革主要影响是
A.拓宽了下层民众参加政治的通道 |
B.以新的不平等代替封建等级制 |
C.废除了封建贵族专制的等级制度 |
D.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到来 |
7.
下表反映了二战后美国与欧洲之间贸易“经常项目”(商品和劳务项目)的变化情况。这一现象
时间 | 1947年 | 1946年 |
美国顺差 | 77.79亿美元 | 59.22亿美元 |
A.与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有关 |
B.催生了欧洲复兴计划出台 |
C.说明欧洲经济正迅速恢复 |
D.促使西欧各国加快联合步伐 |
8.
明清时期,为解决外地经商困难,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微商、晋商等商帮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建立“会馆”,而构筑严密的商业网。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
B.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 |
C.地缘意识更加突出 |
D.重农抑商政策加强 |
9.
弗兰克曾说:“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他在此处强调的是
A.全面否定欧洲中心论观点 |
B.要从另一种角度看待欧洲发展 |
C.要以整体的观点看待历史 |
D.要以反殖民主义态度看待欧洲史 |
10.
阅读下表:1927-1936年中国轻工业与重工业部门的相对比重。数据的变化可以说明
类别 | 比重(%) | 年平均增长率(%) | |
1927年 | 1936年 | | |
轻工业 | 44.1 | 30.7 | 5.46 |
重工业 | 54.6 | 62.9 | 9.94 |
A.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 |
B.国民政府对反侵略有所准备 |
C.官僚资本掌控了国家经济命脉 |
D.内战政策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
11.
下面表格为清末学堂奖励出身情况一览表。清朝末年实行奖励出身制度,通过奖励方法来指定学生的出身。这反映了当时
学堂种类 | 出身 | |
第一级 | 分科大学(含通儒院) | 进士 |
第二级 | 高等学堂、政法学堂、高等实业学堂、优级师范学堂 | 举人 |
第三级 | 中等实业学堂、初级师范学堂、中学堂等 | 贡生(优、拔、岁等) |
第四级 | 高等小学堂 | 廪生、增生、附生 |
A.科举考试内容发生了变化 |
B.儒学统治地位的动摇 |
C.清朝教育学制的重大改变 |
D.近代教育改革的困境 |
12.
中共中央在《关于1980、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安排的报告》中提出,1981年计划安排工业总产值增长6%,轻工业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8%。在《关于198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提出,1982年计划轻工业总产值比1981年增长7%,整个工业总产值增长4%。这些决议旨在
A.调整经济产业结构 |
B.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
C.为对外开放做准备 |
D.改变原有工业布局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