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英国是世界史上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国家,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现代化模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二元制的君主立宪。《权利法案》只是对王权加以限制,国王的权力依然很大,在某种程度上君主仍是权力的中心。到18世纪初,国王手中的特权越来越少,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在辉格党人长期把持政权、托利党人退居乡间时期,形成了内阁对议会下院负责的制度,君主“统而不治”的时代渐渐拉开了序幕。但议会下院的这种“中心”地位在事实上是虚假的,因为下院受上院控制,政权牢牢地控制在贵族手中,所以18世纪也被称作是“贵族的世纪”。
材料二 在18世纪早期的农业社会中,土地是英国主要的财产形式,由土地贵族集体掌握政权,因而克服了专制的王权,显然具有某种合理性。但这种贵族政治自工业革命开始后就越来越不合理了,由此而引发了议会改革运动。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扩大选举权,增加选民人数。伦敦和北部工业区的大中城市议席席位得以增加。改革法消灭了衰败选邑,贵族操控下院议员选举的影响力减少,1832年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英国从贵族制向民主制迈出第一步。这以后,改革就在不断进行,直至20世纪完全确立现代民主制度。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权利法案》确立的权力机制,指出推动英国进入君主“统而不治”时代的主要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为什么说工业革命导致英国贵族政治越来越不合理?据材料二,归纳1832年议会改革解决的英国议会制度的问题。
(3)据材料一、二,说明英国政治现代化转型的演变趋势及其成功经验。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二元制的君主立宪。《权利法案》只是对王权加以限制,国王的权力依然很大,在某种程度上君主仍是权力的中心。到18世纪初,国王手中的特权越来越少,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在辉格党人长期把持政权、托利党人退居乡间时期,形成了内阁对议会下院负责的制度,君主“统而不治”的时代渐渐拉开了序幕。但议会下院的这种“中心”地位在事实上是虚假的,因为下院受上院控制,政权牢牢地控制在贵族手中,所以18世纪也被称作是“贵族的世纪”。
材料二 在18世纪早期的农业社会中,土地是英国主要的财产形式,由土地贵族集体掌握政权,因而克服了专制的王权,显然具有某种合理性。但这种贵族政治自工业革命开始后就越来越不合理了,由此而引发了议会改革运动。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扩大选举权,增加选民人数。伦敦和北部工业区的大中城市议席席位得以增加。改革法消灭了衰败选邑,贵族操控下院议员选举的影响力减少,1832年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英国从贵族制向民主制迈出第一步。这以后,改革就在不断进行,直至20世纪完全确立现代民主制度。
——以上材料摘编自钱乘旦主编《英国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权利法案》确立的权力机制,指出推动英国进入君主“统而不治”时代的主要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为什么说工业革命导致英国贵族政治越来越不合理?据材料二,归纳1832年议会改革解决的英国议会制度的问题。
(3)据材料一、二,说明英国政治现代化转型的演变趋势及其成功经验。
2.
(历史——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金熙宗继位后进行改制。1135年,熙宗仿辽、宋官制,兼采唐制,朝中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设尚书令,专管大政事,门下省和中书省长官皆在丞相之下。地方仍一国两制,既有依辽、宋旧制设立的路、府、州、县,女真族所在各地仍置猛安谋克,猛安比照州,谋克比照县。1138年,设立御史台,监督百官以强化皇权;颁布封国制度,强调贵族大臣封王授号,只是荣誉勋爵,并不拥有封地,以削弱分裂势力。根据本朝旧制,兼采隋唐之制,参考辽宋之法,制成《皇统制》,统一了全国法律。
熙宗改制显示出女真社会接受汉文化的历史趋势,也反映了金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迫切需要,加快了女真社会汉化步伐,在金朝历史上的积极意义不容低估。
——虞云国《细说宋朝55:金熙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熙宗改制的原因和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熙宗改制的影响。
材料金熙宗继位后进行改制。1135年,熙宗仿辽、宋官制,兼采唐制,朝中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设尚书令,专管大政事,门下省和中书省长官皆在丞相之下。地方仍一国两制,既有依辽、宋旧制设立的路、府、州、县,女真族所在各地仍置猛安谋克,猛安比照州,谋克比照县。1138年,设立御史台,监督百官以强化皇权;颁布封国制度,强调贵族大臣封王授号,只是荣誉勋爵,并不拥有封地,以削弱分裂势力。根据本朝旧制,兼采隋唐之制,参考辽宋之法,制成《皇统制》,统一了全国法律。
熙宗改制显示出女真社会接受汉文化的历史趋势,也反映了金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迫切需要,加快了女真社会汉化步伐,在金朝历史上的积极意义不容低估。
——虞云国《细说宋朝55:金熙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熙宗改制的原因和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熙宗改制的影响。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于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问题,有学者认为这是“时代的选择”和“阶级的选择”。辛亥革命后,立宪派和革命派相互融合,两派之间的壁垒已不复存在,资产阶级内部的分野已渐次转化为“地方性利益集团的畛域”,而江浙集团这一地方势力的崛起,成为袁世凯“收拾局面”的支持力量。袁氏不同于一般的封建官僚,他是从政治上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官僚代表,在直隶、北洋任上,积极推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路线和政策,塑造了“锐意革新”的“一代强人”的社会形象,因此为中外所推崇,形成“非袁不可”的心理。孙中山与资产阶级的“隔膜和疏远”、民生主义思想的“超前发展”,使资产阶级普遍“难以忍受”,而导致被“遗弃”。当时资产阶级为了尽快统一全国,稳定社会秩序和免遭亡国,必须寻求与社会各阶级、各群体以至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平衡,实力雄厚的袁世凯遂成了维持“平衡”的“保护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让位袁世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加以评述。
材料
关于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问题,有学者认为这是“时代的选择”和“阶级的选择”。辛亥革命后,立宪派和革命派相互融合,两派之间的壁垒已不复存在,资产阶级内部的分野已渐次转化为“地方性利益集团的畛域”,而江浙集团这一地方势力的崛起,成为袁世凯“收拾局面”的支持力量。袁氏不同于一般的封建官僚,他是从政治上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官僚代表,在直隶、北洋任上,积极推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路线和政策,塑造了“锐意革新”的“一代强人”的社会形象,因此为中外所推崇,形成“非袁不可”的心理。孙中山与资产阶级的“隔膜和疏远”、民生主义思想的“超前发展”,使资产阶级普遍“难以忍受”,而导致被“遗弃”。当时资产阶级为了尽快统一全国,稳定社会秩序和免遭亡国,必须寻求与社会各阶级、各群体以至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平衡,实力雄厚的袁世凯遂成了维持“平衡”的“保护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让位袁世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加以评述。
2.论述题- (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下表所示。
口号与标语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的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材料 如下表所示。
时期 | 口号 |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业救国;扶清灭洋;变法自强 |
二十世纪一十年代 |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打倒孔家店 |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 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土豪,分田地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
口号与标语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的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单选题- (共17题)
5.
某学者指出,雅典人认为城邦是按照血缘关系组成的公民群体,在血统上排斥外来因子。奴隶大多数是“进口”而来,自然被排斥在外,外邦人更不必言。但是外邦人在经济文化领域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这就弥补了其政治权利上的缺失。材料表明
A.参与城邦政治文化生活是雅典人的权利和义务 |
B.雅典民主政治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
C.外邦人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公民阶层 |
D.雅典城邦具有开放和排外的双重性质 |
6.
罗马法律规定,如果出卖人知道物品有瑕疵,而买受人不知情,或者出卖人知道被卖物与买受人所想象的物品之间存在重大差别,这足以使买卖中的买受人获得一项诉因,可以提起有关诉讼。该规定
A.适应了罗马对外扩张的需要 |
B.旨在保护罗马公民的私有财产 |
C.反映了罗马法重形式的特点 |
D.表明法律以诚信规范经济行为 |
7.
1871年有德意志观察家说:“我们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现在我们用来获得这种伟大成就的手段却给我们的未来投下了阴影,我们将为此付出代价。”由此判断,德意志统一中的局限性是
A.自上而下的统一使德国未能建立起代议制 |
B.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不利于统一的真正实现 |
C.联邦制国家不利于德国海内外市场的开拓 |
D.普鲁士军国主义和专制传统被带到德意志 |
8.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除众议员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之外,其他政府部门的官员都间接选举产生:参议员通过州议会选出,总统由各州选出的选举人选出,联邦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并需经参议院批准。美国的建国精英作出这样的安排是为了
A. 避免因某种共同利益而出现部门勾结
B. 巩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联邦体制
C. 限制议员、总统和大法官的权力范围
D. 保证立法、行政和司法部门的独立性
A. 避免因某种共同利益而出现部门勾结
B. 巩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联邦体制
C. 限制议员、总统和大法官的权力范围
D. 保证立法、行政和司法部门的独立性
9.
1694年,英王威廉三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时,议会中的多数派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直到次年大选时,辉格党才成为议会中较为多数的党派。不仅如此,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时期,没有一届内阁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这表明英国当时
A.英王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
B.两党角逐内阁局面尚未形成 |
C.议会至上原则尚未真正践行 |
D.英国的责任制内阁有名无实 |
10.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的每项命令观经由各部部长一人副署,一旦政策或命令出了问题成是重大失误设,内阁就要下台,执政党就要下野,这表明
A.总统权力受限制 |
B.总统对部长负责 |
C.议会对总统负责 |
D.内阁对总统负责 |
11.
美国政治的伟大之处在于作为一个“制衡机器”,它具有相当的自我纠错能力……一个充分制衡的政治制度,等于无形中增加这个制度里的“协商点”,从而尽显消减公共政策中的专断性。材料说明
A.三权分立和制衡利于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
B.维护民主利于提高政治决策的理性成分 |
C.联邦制度有利于避免中央权力过于集中 |
D.分权与制衡利于人民充分实行民主精神 |
12.
淮军将领宋庆统率诸军时,只有身边的“毅军”各营听从调度,而“新募之伍,集不以时。其他军之征调者相与徘徊,观望不肯出关(山海关)。即关外从征之师,又或瞻徇依违,败不相救”。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3.
1928年12月29日,时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的张学良宣布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史称东北易帜。东北易帜
A.基本上结束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
B.标志着国民政府完成“形式统一” |
C.宣告了日本侵略中国计划彻底破产 |
D.意味着国民大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 |
14.
开国上将李天佑在《把敌人挡在湘江岸边》冲记载:“两个团的团长、政治委员都已牺牲或负伤了,营连指导员也剩的不多了。……在脚山铺阻击时战士们喊出了‘一切为了苏维埃新中国’,与敌人进行数次白刃格斗”。以上叙述反映了
A.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
B.中共正处于生死存亡关键时期 |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 |
D.工农红军主力摆脱了围追堵截 |
15.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该段材料描述了哪一历史事件
A.洋务运动 | B.甲午中日战争 | C.五四运动 | D.抗日战争 |
16.
抗战后期,除全国多数知识青年纷纷投奔延安外,连华侨领袖陈嘉庚和美军驻延安观察组的许多人都公开表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1945年,国内广泛流传着“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的诗句。这突出反映出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
B.中共领导核心地位最终确立 |
C.国共力量对比的根本扭转 |
D.中国社会变革方向基本明朗 |
17.
1937年2月,国共就红军改编达成初步协议。3月,国民党要求改编后的红军服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一切命令”。八一三事变后,蒋介石任命朱德、彭德怀为八路军正副总指挥。这表明
A.中共放弃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B.国民党没有真正打算共同抗日 |
C.国共两党都灵活务实调整方针政策 |
D.国共根本立场和长远利益趋同 |
18.
抗战初期,海外华人每月捐款约为2000万元,几乎占了当时抗战军饷的三分之一。据此可
A.国民政府腐败军费支出困难 |
B.全民族抗战局面的正式形成 |
C.国民政府抗战物资来自华侨 |
D.海外华人对祖国抗战功不可没 |
19.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形成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持久消耗战略思想,制定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还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这说明国民党
A.为正面战场的失利寻找借口 |
B.建立了务实有效的作战方略 |
C.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D.对抗战形势作出了准确判断 |
20.
“自由党人、社会主义者、商人、将军、贵族都策划着推翻它。然而,四天之内把这个政权摧毁的彼得格勒骚动,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有组织的反对派促成的。极度的饥荒把要求面包的长列队伍变为反政府的示威游行。”这里的“彼得格勒骚动”
A.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B.通过和平方式摧毁专制政权 |
C.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
D.表明临时政府失去民众支持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