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经济作物迅速发展,对传统农业结构有所突破。在经济作物和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的基础上,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民间手工业突破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形态独立发展的趋势更加显著。明中后期江南一些城镇出现专事手工艺生产的“倚织为命”的机户,如濮院镇有所谓“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机业之家”。江西景德镇在明中期发展成制瓷手工业城市,隆万时,“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这些城镇大多是因为拥有特种手工专业以及商业往来频繁而兴盛,成为某种手工产品和原料的集散地。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还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景德縝陶瓷业中一般民窑的窑身和每窑产量要比官窑大3—4倍。也有个别商业资本投入手工业部门,加工谋利。如有的闽商“货湖丝者,往往染翠红而归织之”。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经营地主;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摘编自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损落》
材料二:在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前夕,江南的原始工业化程度绝不亚于英国,而双方都以轻工业为主。彼此不同之处在于,英国的重工业自16世纪开始使迅速发展,在工业上所占的比重也日渐增加,相比之下,明清江南的重工业却微不足道,没有什么重要发展。除了一些小规模的采煤业外,江南基本上没有煤铁业。英国和明清江南的工业结构出现这样大的差别,主要原因是重工业需消耗大量能源和材料,而轻工业却是能源和材料的低消耗者。轻工业对能源和材料的需求相对较小,对劳动力的依赖却相当高,因此劳动力充足、能源和材料缺乏的江南很自然地便偏重轻工业的发展,注重技巧而不注重机器。英国和江南的情形不同。英国拥有丰富的煤矿和铁矿,同时还能够从瑞典等国进口铁。因为它是岛国,依靠海路运送煤铁既便宜又方便。欧洲大陆国家和中国也有相似的地方,因为缺乏廉价能源或工资低廉,而没有爆发工业革命。只有英国独享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经济发达、市场需求大、科技人才辈出,同时又拥有丰富的煤铁矿,因此重工业得到迅速发展。而重工业的发展和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正是工业革命的大前提
——摘编自粱柏力《被误解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淸时期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中期中英两国工业化发展趋势不同的原因。
材料一:明清时期经济作物迅速发展,对传统农业结构有所突破。在经济作物和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的基础上,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民间手工业突破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形态独立发展的趋势更加显著。明中后期江南一些城镇出现专事手工艺生产的“倚织为命”的机户,如濮院镇有所谓“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机业之家”。江西景德镇在明中期发展成制瓷手工业城市,隆万时,“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这些城镇大多是因为拥有特种手工专业以及商业往来频繁而兴盛,成为某种手工产品和原料的集散地。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还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景德縝陶瓷业中一般民窑的窑身和每窑产量要比官窑大3—4倍。也有个别商业资本投入手工业部门,加工谋利。如有的闽商“货湖丝者,往往染翠红而归织之”。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经营地主;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摘编自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损落》
材料二:在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前夕,江南的原始工业化程度绝不亚于英国,而双方都以轻工业为主。彼此不同之处在于,英国的重工业自16世纪开始使迅速发展,在工业上所占的比重也日渐增加,相比之下,明清江南的重工业却微不足道,没有什么重要发展。除了一些小规模的采煤业外,江南基本上没有煤铁业。英国和明清江南的工业结构出现这样大的差别,主要原因是重工业需消耗大量能源和材料,而轻工业却是能源和材料的低消耗者。轻工业对能源和材料的需求相对较小,对劳动力的依赖却相当高,因此劳动力充足、能源和材料缺乏的江南很自然地便偏重轻工业的发展,注重技巧而不注重机器。英国和江南的情形不同。英国拥有丰富的煤矿和铁矿,同时还能够从瑞典等国进口铁。因为它是岛国,依靠海路运送煤铁既便宜又方便。欧洲大陆国家和中国也有相似的地方,因为缺乏廉价能源或工资低廉,而没有爆发工业革命。只有英国独享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经济发达、市场需求大、科技人才辈出,同时又拥有丰富的煤铁矿,因此重工业得到迅速发展。而重工业的发展和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正是工业革命的大前提
——摘编自粱柏力《被误解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淸时期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中期中英两国工业化发展趋势不同的原因。
2.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材料1908年,荷兰殖民者强迫荷属爪哇华侨加入荷兰籍。与此同时,东北边疆的朝鲜移民因为国籍问题成为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尖兵,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巨大威胁。为形势所迫,清政府于1909年借鉴各国国籍法,参照中国传统律例,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国籍法——《大清国籍条例》。条例考虑到“各国国籍法有地脉血脉,即是属地、属人主义,因两主义相持必生抵触”,因此,它采用了以血统主义为主而辅之以出生地主义的折衷办法,规定凡父、母为中国人或生于中国者均属中国国籍。这就意味着大量华侨将成为法律上的中国公民,清政府理所当然的具有保护海外侨民的权利。同时东北的朝鲜移民也得以加入中国国籍,成为清朝的国民。后来,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都对国籍法进行了一些修订,但基本原则和内容并无多大变化。
——摘编自刘训智《近代中国国籍法的发展与演变》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国籍法改革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国籍法改革的影响。
材料1908年,荷兰殖民者强迫荷属爪哇华侨加入荷兰籍。与此同时,东北边疆的朝鲜移民因为国籍问题成为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尖兵,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巨大威胁。为形势所迫,清政府于1909年借鉴各国国籍法,参照中国传统律例,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国籍法——《大清国籍条例》。条例考虑到“各国国籍法有地脉血脉,即是属地、属人主义,因两主义相持必生抵触”,因此,它采用了以血统主义为主而辅之以出生地主义的折衷办法,规定凡父、母为中国人或生于中国者均属中国国籍。这就意味着大量华侨将成为法律上的中国公民,清政府理所当然的具有保护海外侨民的权利。同时东北的朝鲜移民也得以加入中国国籍,成为清朝的国民。后来,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都对国籍法进行了一些修订,但基本原则和内容并无多大变化。
——摘编自刘训智《近代中国国籍法的发展与演变》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国籍法改革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国籍法改革的影响。
2.单选题- (共7题)
3.
1688━1783年期间,英国社会流动日益加剧。贵族的衰落常常把他们的儿子推入工商业领域,这样,贵族后代变成了商人,出身贫寒的人通过学徒制上升为企业主,甚至成为绅士,英国社会上层和中间阶层中有些人逐渐向工资劳动者靠拢,农村家庭农场主的破产和消失更是不计其数,他们多数转化为工资劳动者,逐渐向无产阶级过渡。这种社会结构
A.利于英国开展工业革命 |
B.否定了光荣革命的成果 |
C.推动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
D.民主平等思想开始传播 |
4.
美国制宪者们采取了权力分化的手段,使其不完全掌握在任何一方,从而避免了“多数人的暴政”。制宪者们在宪法中精心设计了一套纵向和横向分权的措施,它们通过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纵向分权和联邦内部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部门横向分权来限制政府的权限,约束政府的行为。这部宪法
A.建立起邦联制 |
B.制约权力、平衡利益 |
C.实现人民主权 |
D.符合卢梭的政治理念 |
5.
会馆自永乐年间出现于京师之后,逐渐衍生出包括官绅试子会馆、工商性会馆以及移民会馆在内的多种形式,在整合流动性人口方面发挥了官府一直想有所为而无能为之的功能。明清时期的会馆
A.适应了明清时期土地租佃式经营盛行的需要 |
B.反映出官营手工业取代私营手工业主导地位 |
C.是政府利用公权力禁止民间自我管理的体现 |
D.体现官本位社会官方力量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力 |
6.
两江总督张之洞奏称:“苏州开埠通商,所有筹办缥丝、纺纱各厂及内河行驶小轮各事宜,除江宁、苏州、上海各设商务总局,派员督饬办理外,并照会在籍绅士分别经理。”这主要反映出
A.官僚资本不断挤压吞噬民营企业 |
B.开埠通商推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 |
C.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主要手段 |
D.市场扩大刺激了苏州丝织业发展 |
7.
在近代机器生产和工业品大量输入的冲击下,江南农村部分传统手工业逐渐陷入困境,相关的市镇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或被迫转型。……进入20世纪前期,亦即清末至20年代,随着近代工商业进一步向内地扩散,江南市镇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形态变革进一步展开,部分市镇开始由传统乡村经济中心向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这种变化说明
A.江南经济区域分工加强 |
B.近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 |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
D.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8.
庚子之役的惨败,使清政府深刻认识到,洋务运动以来徒学“西艺之皮毛”,未学其“富强之始基”,以致强敌压境,无力抵御,因而企图通过改革政治,以求自强之路。1901年1月,光绪帝通谕京内外,变通政治,以图自强。清末“新政”
A.完全否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B.是对甲午战争失败的直接反应 |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社会基础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