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广东广州普通高中高三综合测试(一模)文综历史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8138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6/4/27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地方上的行政和司法机关是合一的,对其审判权限的规定并不严格。到唐代,明确规定县只能决断杖以下的刑罚,州只能决断徒以下的刑罚,中央司法部门只能决断流刑以下的刑罚,宰相有决断流刑的权力,但必须复奏。死刑决定权则一律控制在皇帝手中。自宋代起,审和判分离,县和州对重罪犯只有初审权和拟判权,而无判决审定权,终审判决统归中央,经中央批准,州县方能执行判决。中国封建社会在司法工作上表现为重刑轻民.一般民事纠纷被称为“户婚细事”,往往只由族长和乡、里进行调处解决。但唐代州县的户曹的职任中,便包括有处理民事诉讼的内容,这是将刑事和民事案件分别管辖处理的最初步骤。至南宋时期,对民事案件的审判便单独成为一个体系,即州县负责审判,而最终的裁决权归属于户部,在户部左曹分置三案以分工管理。这种民事案件审判体系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宋时期司法行政制度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司法行政制度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第一条 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为集思广益,团结全国力量起见,特设国民参政会。
第四条 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之选任,提交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决定之。
第五条 在抗战期间,政府对内对外之重要施政方针,于实施前,应提交国民参政会决议。前项决议案、经国防最高会议通过后,依其性质交主管机关制定法律或颁布命令行之。
第六条 国民参政会得提出建议案于政府。
第七条 国民参政会有听取政府施政报告暨向政府提出询问案之权.
——摘自《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1938年4月)
材料二
国民参政会成立于1938年7月,是抗战初期中国政局上值得庆幸的事情。国民党称新
成立的国民参政会是“反映民意决定国家大政方针之代表机关”中共发表声明指出,国民参政会是“我国政治生活走向民主制度的一个进步”,是”我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各地城的团结统一的一个进展”,苏联《真理报》认为,参政会成立表明中国“联合反日统
一战线之伟大力量业已形成”。
——摘编自周勇《国民参政会与中国各党派关系研究:1938 -1948》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条例对组织国民参政会做出了哪些方面的规定?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参政会成立的背景与作用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在中国全面抗战初期,日本一直叫嚣北进,迷惑美国,美国政府认为曲“也许一年之内,国民党就会被一个日本傀儡政权所取代,那时全国就会变成一个大满州国了”美国人民认为中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个基本乱槽糟的,并不重要的外国1937年在日本全部进口的军事原料和物资中,美国的钢铁占到92%,汽车及零件占到91%,石油及石油产品占到60%,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在1937年坦率指出:“日本的侵略得到了我国的大力支持。”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
材料二:1944牟,在美国政府支持下,美国志愿人员组成了志愿航空队,支援中国抗日战争。同年,罗斯福签署一系列论告,宣布对日本实行部分禁运。在日本进兵印度支那南部后,美国断绝了对日石油的供应,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对日实施经济制裁达到高峰1941年11月,为了拖延于日本开战时间,罗斯福政府考虑对日妥协的“临时协定草案”,美国民众和一些美国官员不赞成对日妥协,呼吁不要牺牲中国。在各方反对和中国所持坚决态度的影响下,美国政府打消了与日本达成临时妥协的念头。
——摘编由韩水利《中国抗日战争与美国远东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国抗战初期美国对日政策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日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69 年尼克松入主白宫时,美国经济、政治和外交都处在一个转折时期。特别是经济上,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已告结束,1971 年美国出现了自 19 世纪末以来的第一次外贸逆差。尼克松向全国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为:冻结工资、物价、房租 90 天,要求国会削减联邦开支,停止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对进口商品增收 10%的附加税。鉴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衰落,为了保住霸权地位,1971 年 7 月尼克松发表讲话,承认国际战略格局已发生变化,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而是有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尼克松主动采取行动,谋求同中国对话,利用同中国接近这张牌压制莫斯科,并使中苏都不得不向美国作出让步与妥协,1973 年 3 月美军全部撤出越南。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指出尼克松总统调整国家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克松总统做出政策调整的背景及影响。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统一全国后,在南北之间建设一条运输通道成为迫切任务。隋炀帝征调300万民工,用6年的时间凿通了2500公里的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运河沿岸经济繁荣,扬州、淮安成为大都市。唐代大运河连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接纳着日本、波斯、天竺等国的商船。19世纪中期大运河开始衰落,尤其是19世纪90年代,西方列强掀起掠夺中国铁路修筑权的高潮,随着铁路的兴起和区域交通结构的改变,原有的货物流向和流量发生改变,使大运河沿岸的扬州、淮阴、嘉定等逐渐衰落。

——据陈国庆主编《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等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法国加紧在埃及扩张势力,与埃及签订条约,开凿苏伊士运河。条约规定埃及无偿提供劳动力,运河通航后出租99年,每年可收取运河收益的15%。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英国等西方国家迫不及待地要把它置于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它把红海和地中海、印度洋和大西洋联结起来,大大缩短了从印度洋、太平洋西岸到西欧、北欧的距离,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运河之一。

——摘编自赵军秀《评英法改造苏伊士运河的矛盾》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大运河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发展状态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单选题(共4题)

6.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国家论》中提出以德性为基础的宪政理论,认为国家是履行德性、根据有关法律与权利的协议而结合的多民族共同体。这一理论的提出反映了
A.西塞罗主张以德治国
B.西塞罗最早提出社会契约论
C.罗马法体系的形成
D.罗马由共和国向帝国过渡
7.
1962年,美国针对苏联在古巴建设导弹基地的行为,向古巴海域派出大批军舰,武装封锁古巴,战争一触即发。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这反映了
A. 美苏关系从对抗走向对话
B. 战争和冲突成为美苏争霸的主要手段
C. 战格局下美苏双方构成了战略制约
D. 美苏从局部的地区争夺走向全球争霸
8.
姑苏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现象变化的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B.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C.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9.
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C.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
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