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历史一选修I: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厘金制度原为清政府为筹集镇压太平天国经费而举办的一种临时性、地方性税收,后来逐渐通行全国。民国初期继续沿袭清朝厘金旧制.“无物不税,无地不税”,“厘卡林立,重益课征,商民既受痛苦,税吏更复多中饱,蠹国害民”。1930年底南京财政部发出的裁厘通电称:“全国厘金及由厘金变名而含厘金性质者均应于本年12月31日止,一律永远废除。”为弥补裁厘引起的财政损失,财政部决定于1931年1月1日起,对国内大宗机
制工业品征收出厂税,称之为统税。开征项目为棉纱、火柴、水泥。统税具有以下特点:1.在货物出厂(场)时征收,未出厂的货物不得课税。2.一物一税,不得重复征税。3.国外输入的统税货物,同样纳税。4.全国采用同一税率。最终,各项统税几经改制及提高税率,成为国民政府的三大税源之一,其地位仅次于关税和盐税。
——摘编自曹必安《南京国民政府裁厘改税述评》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述国民政府裁厘改税的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裁厘改税的进步意义。
材料:厘金制度原为清政府为筹集镇压太平天国经费而举办的一种临时性、地方性税收,后来逐渐通行全国。民国初期继续沿袭清朝厘金旧制.“无物不税,无地不税”,“厘卡林立,重益课征,商民既受痛苦,税吏更复多中饱,蠹国害民”。1930年底南京财政部发出的裁厘通电称:“全国厘金及由厘金变名而含厘金性质者均应于本年12月31日止,一律永远废除。”为弥补裁厘引起的财政损失,财政部决定于1931年1月1日起,对国内大宗机
制工业品征收出厂税,称之为统税。开征项目为棉纱、火柴、水泥。统税具有以下特点:1.在货物出厂(场)时征收,未出厂的货物不得课税。2.一物一税,不得重复征税。3.国外输入的统税货物,同样纳税。4.全国采用同一税率。最终,各项统税几经改制及提高税率,成为国民政府的三大税源之一,其地位仅次于关税和盐税。
——摘编自曹必安《南京国民政府裁厘改税述评》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述国民政府裁厘改税的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裁厘改税的进步意义。
2.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18年夏,战事对同盟国越来越不利。虽然奥匈帝国国内的少数民族领导人一直对哈布斯堡皇帝保持忠心,但此时他们不得不考虑他们自己的利益了……对他们来说也是脱离旧的帝国的时刻,接受协约国所宣扬的民族主义是必走的路了。此时的奥匈帝国已经无法将这众多民族联合在一起了。其他成员也对帝国丧失了信心:经济发展已经停止,新的经济发展的希望也消失了,战时许多战前在奥地利部分引入的开放政策被取消,这使社会主义者非常气愤。在这些条件下极端民族主义者获得了许多支持者。1918年9月和10月,一系列地区宣布独立。1918年11月3日奥匈帝国与协约国达成停火协议。
战争的结束也是奥匈帝国的终止。对战胜国来说,按照伍德鲁•威尔逊宣布的十四点计划奥匈帝国分裂为许多民族国家是必然的事。值得注意的是分裂奥匈帝国并非协约国的战争目的,这个建议一直到战争后期才获得支持。相反的,许多人认为奥匈帝国的分裂并不解决当地的民族问题,而只是使得这个地区更加不稳定。
——摘编自《没落的帝国:奥匈帝国的瓦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成奥匈帝国瓦解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一战后战胜国对奥匈帝国的处理产生的主要影响
材料:1918年夏,战事对同盟国越来越不利。虽然奥匈帝国国内的少数民族领导人一直对哈布斯堡皇帝保持忠心,但此时他们不得不考虑他们自己的利益了……对他们来说也是脱离旧的帝国的时刻,接受协约国所宣扬的民族主义是必走的路了。此时的奥匈帝国已经无法将这众多民族联合在一起了。其他成员也对帝国丧失了信心:经济发展已经停止,新的经济发展的希望也消失了,战时许多战前在奥地利部分引入的开放政策被取消,这使社会主义者非常气愤。在这些条件下极端民族主义者获得了许多支持者。1918年9月和10月,一系列地区宣布独立。1918年11月3日奥匈帝国与协约国达成停火协议。
战争的结束也是奥匈帝国的终止。对战胜国来说,按照伍德鲁•威尔逊宣布的十四点计划奥匈帝国分裂为许多民族国家是必然的事。值得注意的是分裂奥匈帝国并非协约国的战争目的,这个建议一直到战争后期才获得支持。相反的,许多人认为奥匈帝国的分裂并不解决当地的民族问题,而只是使得这个地区更加不稳定。
——摘编自《没落的帝国:奥匈帝国的瓦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成奥匈帝国瓦解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一战后战胜国对奥匈帝国的处理产生的主要影响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养民之善政,十有八焉:劝农丰谷,土田不荒芜,为上善政一。……居货不弃商贾如归,为中善政一……学校殿庑常新,春秋享祀必敬,为下善政一。
凡教太子,观于桑,则知衣服所自出,观于肆,则知器用所自出。凡教太子,过市,则见贩鬻之劳,在途,则见负担之劳。
——摘编自唐甄(16301704年)《潜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甄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甄上述观点出现的社会根源。
材料养民之善政,十有八焉:劝农丰谷,土田不荒芜,为上善政一。……居货不弃商贾如归,为中善政一……学校殿庑常新,春秋享祀必敬,为下善政一。
凡教太子,观于桑,则知衣服所自出,观于肆,则知器用所自出。凡教太子,过市,则见贩鬻之劳,在途,则见负担之劳。
——摘编自唐甄(16301704年)《潜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甄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甄上述观点出现的社会根源。
2.单选题- (共7题)
4.
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中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体现在
A.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
B.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
C.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
D.红军长征的胜利 |
5.
《1943:中国在十字路口》中记载:“l944年,蒋的部队在日军‘一号作战’攻势面前节节败退;史迪威将军的撤换引发了美国对蒋介石政权的失望;知识分子在重组的民盟下开始活动,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敌后战场转入反攻.”这主要反映出1944年
A.国民政府统治离心已见端倪 |
B.日军持续进攻战略效果明显 |
C.敌后根据地合法地位得到认可 |
D.民主党派已支持中共的主张 |
6.
明末小说《醒世姻缘传》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也不管该穿不该穿,该住不该住,若有几个村钱(小钱),那庶民百姓穿了厂衣,戴了五六十两的帽套,把尚书侍郎的府第都买了住起……”这种现象可以反映当时
A.经济结构急速变动 |
B.传统秩序受到冲击 |
C.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
D.民众娱乐生活丰富 |
7.
国际妇女解放运动从萌芽兴起,发展至今亦有200多年的历史。19世纪30—40年代,欧洲妇女开始了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从根本上讲,此时妇女解放运动兴起是基于
A.资产阶级确立政治统治 |
B.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
C.社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 |
D.启蒙运动宣传自由平等思想 |
8.
媒体指出:当安徽、四川等部分地区的制度创新收益被中国的经济决策层和广大农民群众所深刻理解后,“包产到户”的制度变迁就转变成为中国农村整体而言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这表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变革
A.是在实践基础上逐步推进 |
B.起源于自发的倡导和组织 |
C.达成自上而下的完全一致 |
D.突破了意识形态的顽固制约 |
9.
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上官仪、房玄龄、杜如晦、沈佺期、贺知章、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李贺、杜牧等,也有书法作品传世。这反映了唐朝
A.书法与诗歌得到同步发展 |
B.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 |
C.中原文化带动全国文艺进步 |
D.是文人画派形成的奠基时期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