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河北省保定定兴县北河中学高三上期中考试历史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8129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6/3/14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14分)世界历史上发生了多次思想解放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的高贵,就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
——但丁•阿利格里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
材料二   观察下图

(注:图中间是一个天平)
材料三  ……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请问材料一体现的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3分)
(2)请结合宗教改革的背景对材料二进行解读。(7分)
(3)根据材料三可以看出卢梭主张建立何种政体?(2分)材料三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什么?(2分)
2.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实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来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周克商以后,安抚殷商遗民,以为周用,同时进用各地的才俊,新创之周实际上是一个诸部族的大联盟。周人在这个超越部族范围的政治力量上,还须建立一个超越部族性质的至高天神的权威,甚至周王室自己的王权也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于是周人的世界,是一个“天下”,不是一个“大邑”;周人的政治权利,造就了一个文化的共同体。周人克商,又承认商人曾克夏。这一串历史性的递嬗,代表了天命的交接,代表了一个文化秩序的延续。中国从此不再是若干个文化体系竞争的场合,中国的历史,从此成为华夏世界求延续和求发展的长篇史诗。
——摘编自许倬云《西周史》
材料二我们认为 18 世纪中叶以后,1840 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也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实现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说,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清朝的统一,实际上是先统一了满族地区,即广义的满洲;再统一汉族的地区,即明王朝的故土;再统一蒙族地区和蒙族所统治的维藏等族地区。主要是满、蒙、汉三区的统一。
——摘编自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史疆域》
材料三国籍问题伴随着近代以主权、国民和领土为标志的民族国家世界体系而出现。1907 年荷兰国会议定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归化法”,规定自1908 年起,所有出生于爪哇的华侨,不问其现居该地或已返回中国,均为荷兰国民。此规定引起南洋华侨的强烈不满。南洋华侨成立国籍保存会,及时向国内发电请求声援,国内商界、学界及朝廷迅即回应。清政府参照中外国籍法规,针对荷兰当局的“出生地主义”,于1909 年颁布了一项基于“血统主义”的国籍法——《大清国籍条例》,规定:凡父、母为
中国人者均属中国国籍。从法律上正式明确了华侨的身份是中国国民,使保护华侨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初步完成了官方的民族国家身份认同。
——摘编自许小青《清季国籍问题与民族国家身份认同》
(1)历史学家认为,在西周时期,中原大地逐渐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政治和文化认同,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史上有重要的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种政治文化认同形成的原因。(6 分)
(2)阅读材料二,概括谭其骧的主要观点。(2 分)依据所学知识,说明康熙帝对此所做的贡献。(4 分)(3)简述清政府对于南洋华侨国籍之争所采取的对策。谈谈你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6分)

2.单选题(共15题)

3.
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格曾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下列说法可以体现“第三次征服”的是
A.在罗马征服扩张的过程中罗马法所起的作用最大
B.《民法大全》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
C.罗马法使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使平民的利益得到保护
D.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4.
关于罗马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起源
B.《查士丁尼法典》维护罗马共和国统治
C.罗马法为调节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
D.罗马法是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5.
马克垚认为:“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这里的“创新”主要是指()
A.确立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政体典范
B.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C.第一次完成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双重任务
D.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民主共和国
6.
2011年10月12日,美国参议院投票否决了总统奥巴马4 470亿美元就业方案,这意味着奥巴马政府推动就业方案整体获得通过的希望落空。这表明(  )
A.美国总统要对国会负责
B.美国总统由国会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
C.美国国会对总统有制约作用
D.美国国会拥有最高权力
7.
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这两大文献产生的共同历史背景是( )
①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③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     ④抗击外国殖民侵略
A.①②B.①③
C.①②③D.①③④
8.
1570~1780年,欧洲国家商船的运载能力发生巨大变化,阅读下表(单位:吨)判断甲、乙两国分别是
年份国家
1570
1670
1780

232000
568000
450000

51000
260000
1000000
 
A.英国、西班牙
B.荷兰、葡萄牙
C.英国、荷兰
D.荷兰、英国
9.
有学者认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变革的时代。”引发“历史性变革”经济因素是(  )
A.世界市场的形成B.工业革命的扩展
C.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D.工人运动的发展
10.
如图是19世纪中期英国的海外贸易示意图,据此可知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B.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完成
C.英国取得了“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
D.英国的世界殖民帝国地位开始确立
11.
整个18世纪成为“理性的时代”和“批判的时代”。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启蒙思想家的思考更侧重于
A.追求人生自由和思想自由B.与上帝直接对话
C.由神和自然转向人类D.批判神学统治
12.
亚当·斯密认为:“政府的全部管理艺术就在于人和物自由,政府只保卫国家,建立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在其他方面应无为而治。”对这段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A.主张在经济上自由放任B.为反封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C.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影响D.促进了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
13.
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三段论”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A.普罗塔哥拉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
14.
马克思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他的统治已到末日;另一种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的火花将取而代之。”这“革命力量的火花”是指
A.水力
B.核能
C.煤炭
D.电力
15.
下列对该推理判断表述正确的是(  )
材料
理解
结论
英国社会比较开放,善于吸收别国的先进技术;英国实行比较宽容的宗教政策,使非国教徒能在革新技术和发展工业方面发挥自己的才智,英国还向大陆受迫害的新教徒敞开大门,大批新教徒迁居英伦三岛,带来了资金和技术。
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有利于吸引人才、鼓励技术创新。
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根本原因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
 
A.材料充分,理解错误,结论错误
B.材料不充分,理解错误,结论错
C.材料不充分,理解错误,结论合理
D.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不合理
16.
某班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工业文明的前奏”这一课题时,下列材料应该排除的是(  )
A.《物种起源》B.《权利法案》
C.《十日谈》D.《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7.
造成下图1888~1894年日本工厂数与蒸汽机数量变化的主因是
A.甲午战争的取胜B.1889年宪法的颁布
C.“殖产兴业”的政策D.军事工业的刺激

3.选择题(共2题)

18.

下列错误的是(   )

19.对下列化学用语中“2”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2CO  ②2N  ③ {#mathml#}Cu+2O{#/mathml#}    ④2Na+⑤Mg2+⑥H2O.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