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重大历史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70年代初,在韩国朴正熙总统的直接推动下开始了具有韩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之路。1971年到1982年投入到新村运动的资金共计52583亿韩元,其中政府投入为51%,居民投入49%(韩国内务部,1982年)。1967年韩国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率达到34%,1988年这个比例下降到6%以下。农村地区绝对贫困率下降得益于实现大米自给、经济作物范围扩大等农业生产效率的迅速提高,农村地区教育、医疗、通信、交通的明显改善,农民住宅、厕所、上下水、农村公路等农村居住及生活环境的明显改善。
新村运动是以缩小城乡差距、改造农村、农民广泛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造福农民为目的的农村现代化建设运动。新村运动开展30余年,成功地解决了农村贫困、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居民收入同步提高的目标,极大地推动了韩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新村精神扩展到全社会,升华为韩国国民克服困难、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
——摘自张薇《韩国新村运动研究》
根据材料,概括出韩国新村运动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国新村运动的影响并说明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材料20世纪70年代初,在韩国朴正熙总统的直接推动下开始了具有韩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之路。1971年到1982年投入到新村运动的资金共计52583亿韩元,其中政府投入为51%,居民投入49%(韩国内务部,1982年)。1967年韩国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率达到34%,1988年这个比例下降到6%以下。农村地区绝对贫困率下降得益于实现大米自给、经济作物范围扩大等农业生产效率的迅速提高,农村地区教育、医疗、通信、交通的明显改善,农民住宅、厕所、上下水、农村公路等农村居住及生活环境的明显改善。
新村运动是以缩小城乡差距、改造农村、农民广泛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造福农民为目的的农村现代化建设运动。新村运动开展30余年,成功地解决了农村贫困、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居民收入同步提高的目标,极大地推动了韩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新村精神扩展到全社会,升华为韩国国民克服困难、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
——摘自张薇《韩国新村运动研究》
根据材料,概括出韩国新村运动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国新村运动的影响并说明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2.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元济(1867—1959),光绪十八年进士,曾任总理衙门章京等职,支持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张遭“革职永不叙用”,后经李鸿章介绍,入南洋公学(近代著名官办高等学堂,今上海交大前身)任译书院主事兼总校,开始编译出版教材和参考书籍,实现了人生第一次跨越。在这期间,张元济主持出版的最有影响的书籍是严复翻译的《原富》(即英国亚当·斯密著《国富论》)。
1902年张辞去南洋公学职务,到商务印书馆筹建编译所。至此,张元济实现了人生第二次大跨越。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颁行,教育改革思潮再次兴起,编写得体、符合教育科学规律的教材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张把握住了历史机遇,1903年推出中国第一套现代教科书——“最新教科书”,1912年又推出“共和国教科书”,为变革中的国家确立了全新的文化标准。
——据张人凤《戊戌到辛亥期间的张元济》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元济两次人生抉择中的身份转换。概括他对近代中国社会进步所作出的贡献。
(2)以张元济为例,说明社会环境对历史人物人生抉择的影响。
材料 张元济(1867—1959),光绪十八年进士,曾任总理衙门章京等职,支持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张遭“革职永不叙用”,后经李鸿章介绍,入南洋公学(近代著名官办高等学堂,今上海交大前身)任译书院主事兼总校,开始编译出版教材和参考书籍,实现了人生第一次跨越。在这期间,张元济主持出版的最有影响的书籍是严复翻译的《原富》(即英国亚当·斯密著《国富论》)。
1902年张辞去南洋公学职务,到商务印书馆筹建编译所。至此,张元济实现了人生第二次大跨越。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颁行,教育改革思潮再次兴起,编写得体、符合教育科学规律的教材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张把握住了历史机遇,1903年推出中国第一套现代教科书——“最新教科书”,1912年又推出“共和国教科书”,为变革中的国家确立了全新的文化标准。
——据张人凤《戊戌到辛亥期间的张元济》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元济两次人生抉择中的身份转换。概括他对近代中国社会进步所作出的贡献。
(2)以张元济为例,说明社会环境对历史人物人生抉择的影响。
2.单选题- (共5题)
3.
有学者指出,雅典法律分为私法与公法两大部分,私法蕴含着对财产权力的极度重视,但更多的法律规定体现了公法的内容……其全部意义在于,它不仅是民众控制和制约政治家、将军和其他官员、维护公民最高统治权力的工具,更是对公民集体内部所有公民的约束。这表明古典时代的雅典
A.产生了三权分立的观念与具体做法 |
B.形成了权力的内部和外部制约机制 |
C.公民法具有十分浓厚的政治色彩 |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 |
4.
1850年,上海英商林塞洋行的走私规模不如别家大,该行老板上书英国领事说:“(我行)要和任何人一样大肆走私了。”英国领事答复道:“……他们(清朝官员)对海外强国,不敢有任何公开冲突。”这说明中国
A.海关职权逐渐丧失 | B.清政府成为列强傀儡 |
C.已抛弃天朝上国观念 | D.外交上处于弱势地位 |
5.
据下表可知,“二战”后初期,西欧
年份 | 西欧各国工业指数(1938年=100,目标130) | 西欧各国农业指数(“二战”前=100,目标115) | 西欧各国批发价指数 |
1949 | 112 | 95 | 108 |
1950 | 124 | 104 | 124 |
1951 | 35 | 111 | 143 |
备注:表中“目标”为马歇尔计划提出的目标,1951年该计划宣告结束。 |
A.工农业生产迅猛发展 |
B.物价基本保持稳定 |
C.经济复兴隐含着危机 |
D.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
6.
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很少发生农民起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 |
B.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 |
C.庄园经济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 |
D.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