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欧洲人把十三四世纪蒙古人的扩张称为黄祸。“黄祸”论是19世纪形成的一种极端民族主义理论,该理论宣扬黄种人对于白种人是威胁,白种人应当联合起来对付黄种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黄祸论”甚嚣尘上,矛头针对中国和日本等国家。
“黄祸论”最早来自俄罗斯人巴枯宁,1873年在他所写的书中认为中国是“来自东方的巨大危险”,这种危险首先来自于可怕的人口与移民。中国拥挤的生存空间决定着他们会大批向外移民扩张。“中国人的原始的野蛮、没有人道观念、没有爱好自由的本能、奴隶般服从的习惯等特点”和他们已开始熟悉掌握“最新式的武器和欧洲人的纪律”结合起来,对欧洲就是巨大的威胁。1895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开始在公开场合提出“黄祸”,号召“欧洲国家联合起来!保卫你们的信仰与你们的家园!”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还出现了大量关于“黄祸论”的文章和专著。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大肆炒作“红色威胁”、“中国威胁论”。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联合国宣传“中国对邻国的威胁”,公开辱骂新中国是“共产主义黄祸”。
——摘编自百度百科
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蒙古人扩张对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欧洲人宣扬“黄祸论”的目的并分析“黄祸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盛行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外交上如何应对美国宣扬的“中国威胁论”。
材料一:.欧洲人把十三四世纪蒙古人的扩张称为黄祸。“黄祸”论是19世纪形成的一种极端民族主义理论,该理论宣扬黄种人对于白种人是威胁,白种人应当联合起来对付黄种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黄祸论”甚嚣尘上,矛头针对中国和日本等国家。
“黄祸论”最早来自俄罗斯人巴枯宁,1873年在他所写的书中认为中国是“来自东方的巨大危险”,这种危险首先来自于可怕的人口与移民。中国拥挤的生存空间决定着他们会大批向外移民扩张。“中国人的原始的野蛮、没有人道观念、没有爱好自由的本能、奴隶般服从的习惯等特点”和他们已开始熟悉掌握“最新式的武器和欧洲人的纪律”结合起来,对欧洲就是巨大的威胁。1895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开始在公开场合提出“黄祸”,号召“欧洲国家联合起来!保卫你们的信仰与你们的家园!”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还出现了大量关于“黄祸论”的文章和专著。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大肆炒作“红色威胁”、“中国威胁论”。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联合国宣传“中国对邻国的威胁”,公开辱骂新中国是“共产主义黄祸”。
——摘编自百度百科
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蒙古人扩张对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欧洲人宣扬“黄祸论”的目的并分析“黄祸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盛行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外交上如何应对美国宣扬的“中国威胁论”。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日本天皇是日本君主的称号,相传为日本神话中的创世之神天照大神的后裔,也是神道教最高领袖,日本国家象征。从神话传说的神武天皇到现在明仁天皇共125代。
一、古代天皇制(7世纪初至1868年明治维新)
604年圣德太子制定宪法,规定了君权的崇高性,提出“国靡二君,民无两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自1185年镰仓幕府建立至1867年德川幕府大政奉还,天皇权力被架空682年。1867年倒幕派发动“王政复古”,宣布废除幕府制度,天皇重掌政权。
二、近代天皇制(1868年至1945年二战结束)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第一条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之。第三条天皇神圣不可侵犯。第四条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第五条天皇依帝国议会之协赞,行使立法权。第十一条天皇统率陆海军。
三、战后天皇制(1945年至今)
1945年《日本国宪法》:第1条,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在的全体日本国民的意志为依据。第3条,天皇有关国事的一切行为,必须有内阁的建议和承认,由内阁负其责任。第4条,天皇只能行使本宪法所规定的有关国事行为,并无关于国政的权能
——摘编自百度百科
请回答:
(1)与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相比,日本天皇制有何特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概括近代天皇制和战后天皇制的区别。结合史实简述日本近代天皇制确立的历史过程。
材料:日本天皇是日本君主的称号,相传为日本神话中的创世之神天照大神的后裔,也是神道教最高领袖,日本国家象征。从神话传说的神武天皇到现在明仁天皇共125代。
一、古代天皇制(7世纪初至1868年明治维新)
604年圣德太子制定宪法,规定了君权的崇高性,提出“国靡二君,民无两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自1185年镰仓幕府建立至1867年德川幕府大政奉还,天皇权力被架空682年。1867年倒幕派发动“王政复古”,宣布废除幕府制度,天皇重掌政权。
二、近代天皇制(1868年至1945年二战结束)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第一条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之。第三条天皇神圣不可侵犯。第四条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第五条天皇依帝国议会之协赞,行使立法权。第十一条天皇统率陆海军。
三、战后天皇制(1945年至今)
1945年《日本国宪法》:第1条,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在的全体日本国民的意志为依据。第3条,天皇有关国事的一切行为,必须有内阁的建议和承认,由内阁负其责任。第4条,天皇只能行使本宪法所规定的有关国事行为,并无关于国政的权能
——摘编自百度百科
请回答:
(1)与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相比,日本天皇制有何特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概括近代天皇制和战后天皇制的区别。结合史实简述日本近代天皇制确立的历史过程。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6年,驻苏联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了一封长达8000字的电文,提出对付苏联的长期战略,也就是遏制政策。1947年,乔治·凯南又在美国《外交事务》上发表文章,明确提出美国要使用“抵抗力量”,对苏联的扩张倾向进行长期、耐心、坚定与警觉的“遏制”。文中所提出的“遏制”苏联的主张,被普遍认为是美国对苏战略的思想基础。从此一直到冷战结束,美国对苏战略,乃至整个大战略都被称为“遏制战略”。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了以遏制苏联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标志遏制战略的正式形成。
——(美)加迪斯《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
材料二1989年美国总统布什制定新的对苏政策,称之为“超越遏制”战略,宣称它是“美国战后对苏政策的彻底改变”。“超越遏制”的主旨是积极同苏联发展关系,加强美苏合作,促使苏联逐渐实现“自由化”,把苏联拉进“国际大家庭”,使其融合到国际社会中来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杜鲁门“遏制战略”和布什“超越遏制”战略的异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布什“超越遏制”战略形成的历史背景。
材料一1946年,驻苏联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了一封长达8000字的电文,提出对付苏联的长期战略,也就是遏制政策。1947年,乔治·凯南又在美国《外交事务》上发表文章,明确提出美国要使用“抵抗力量”,对苏联的扩张倾向进行长期、耐心、坚定与警觉的“遏制”。文中所提出的“遏制”苏联的主张,被普遍认为是美国对苏战略的思想基础。从此一直到冷战结束,美国对苏战略,乃至整个大战略都被称为“遏制战略”。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了以遏制苏联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标志遏制战略的正式形成。
——(美)加迪斯《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
材料二1989年美国总统布什制定新的对苏政策,称之为“超越遏制”战略,宣称它是“美国战后对苏政策的彻底改变”。“超越遏制”的主旨是积极同苏联发展关系,加强美苏合作,促使苏联逐渐实现“自由化”,把苏联拉进“国际大家庭”,使其融合到国际社会中来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杜鲁门“遏制战略”和布什“超越遏制”战略的异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布什“超越遏制”战略形成的历史背景。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于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问题,有学者认为这是“时代的选择”和“阶级的选择”。辛亥革命后,立宪派和革命派相互融合,两派之间的壁垒已不复存在,资产阶级内部的分野已渐次转化为“地方性利益集团的畛域”,而江浙集团这一地方势力的崛起,成为袁世凯“收拾局面”的支持力量。袁氏不同于一般的封建官僚,他是从政治上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官僚代表,在直隶、北洋任上,积极推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路线和政策,塑造了“锐意革新”的“一代强人”的社会形象,因此为中外所推崇,形成“非袁不可”的心理。孙中山与资产阶级的“隔膜和疏远”、民生主义思想的“超前发展”,使资产阶级普遍“难以忍受”,而导致被“遗弃”。当时资产阶级为了尽快统一全国,稳定社会秩序和免遭亡国,必须寻求与社会各阶级、各群体以至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平衡,实力雄厚的袁世凯遂成了维持“平衡”的“保护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让位袁世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加以评述。
材料
关于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问题,有学者认为这是“时代的选择”和“阶级的选择”。辛亥革命后,立宪派和革命派相互融合,两派之间的壁垒已不复存在,资产阶级内部的分野已渐次转化为“地方性利益集团的畛域”,而江浙集团这一地方势力的崛起,成为袁世凯“收拾局面”的支持力量。袁氏不同于一般的封建官僚,他是从政治上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官僚代表,在直隶、北洋任上,积极推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路线和政策,塑造了“锐意革新”的“一代强人”的社会形象,因此为中外所推崇,形成“非袁不可”的心理。孙中山与资产阶级的“隔膜和疏远”、民生主义思想的“超前发展”,使资产阶级普遍“难以忍受”,而导致被“遗弃”。当时资产阶级为了尽快统一全国,稳定社会秩序和免遭亡国,必须寻求与社会各阶级、各群体以至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平衡,实力雄厚的袁世凯遂成了维持“平衡”的“保护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让位袁世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加以评述。
2.论述题- (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这个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关系由生产力所决定,又对生产力起反作用。
运用20世纪世界史的史实,就生产关系中的一个方面要素对材料观点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材料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这个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关系由生产力所决定,又对生产力起反作用。
运用20世纪世界史的史实,就生产关系中的一个方面要素对材料观点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3.单选题- (共9题)
6.
“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A.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 |
B.属于自然法体系 |
C.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
D.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
7.
1858年清廷对鸦片征税,鸦片贸易合法化。之后,据史料显示,外国进口鸦片和走私鸦片数量逐年减少,国内鸦片价格持续下降,政府鸦片税收逐年增长。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
A.国内鸦片吸食人数减少 |
B.国产鸦片逐渐取代进口鸦片 |
C.清政府禁烟更加严厉 |
D.国民对外国工业品消费增加 |
8.
1956年~1961年,印度“二五”计划时期,苏联对印度援助高达8.3亿美元,是对中国“一五”计划经济援助规模的一倍以上,超过美国和英国,成为印度最大的外援国。苏联对印度援助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社会主义阵营 |
B.联合印度夹击中国 |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
D.与美国争夺中间地带 |
10.
1848年席卷整个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被各国封建贵族镇压了,但正如马克思所说,“那些镇压1848年革命的人违犯了自己的意志,充当了这次革命遗嘱执行人。”这是因为
A.工业革命快速推进 |
B.马克思主义影响巨大 |
C.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
D.国际争夺日趋激烈 |
11.
1979年广大农村忙于分田分地,有农民说:“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50年,既要如此,何必当初?”对这一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农民所说的“当初”是指1950年的土地改革 |
B.农村30年的土地变局,最终回归到原点 |
C.30年的土地变局是瞎折腾,农民的说法是正确的 |
D.农民没有理解1950年与1979年分田分地的本质 |
12.
佛教传入中国对儒学产生了巨大冲击,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政治上的灭佛运动,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到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这是因为
A.儒学加强理论建设,适应时代要求 |
B.君主专制加强,儒学独尊地位巩固 |
C.商品经济发展,民众价值取向变化 |
D.佛教没有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创新 |
13.
中共七大确立***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中共八大党章中却删去了“***思想”的提法,只提“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中国革命任务已经完成 |
B.***权威下降 |
C.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已经转移 |
D.吸取苏联教训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