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 现在民族危机极端严重,国民党已不能照旧不变地统治下去,因而全国人民和国民党中的爱国分子,又有两党合作的迫切要求。因此,重新整顿三民主义的精神……两党重新合作,并领导人民坚决地实行起来,是完全适合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要求。
——《***选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1937年5月)》
材料三 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是什么?
(2)比较材料二,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政策上做了哪些调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做出这一调整的原因
(3)材料三中“破坏一个旧世界”的含义指什么?***在这方面的理论上有什么独特贡献?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 现在民族危机极端严重,国民党已不能照旧不变地统治下去,因而全国人民和国民党中的爱国分子,又有两党合作的迫切要求。因此,重新整顿三民主义的精神……两党重新合作,并领导人民坚决地实行起来,是完全适合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要求。
——《***选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1937年5月)》
材料三 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是什么?
(2)比较材料二,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政策上做了哪些调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做出这一调整的原因
(3)材料三中“破坏一个旧世界”的含义指什么?***在这方面的理论上有什么独特贡献?
2.
材料一 维多利亚女王(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1836年,年仅18岁的维多利亚继位,在位64年,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她从丈夫那里学到“阴谋、收买、强权、先下手为强、武力侵占”等谋略。1857年,一场设计巧妙的阴谋使英国获得了苏伊士运河的控股权;第二年,在大英帝国沿海殖民地的版图中又增加了印度——帝国王冠上的一颗明珠……形成了“日不落帝国”。维多利亚在位期间,英国在经济、科学、文学、艺术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史称“维多利亚时代”。
材料二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17岁被选秀入宫,27岁垂帘听政,执政48年。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老佛爷”。慈禧太后重用李鸿章等汉臣开办洋务运动,庚子后“新政”废科举、倡新式教育,禁止妇女缠足等。慈禧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变动的格局,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等,治理国家的难度要远超历代的帝王。慈禧皇太后的选择,一直是以妇人之短见议和与接受耻辱,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前途。
比较材料一、二,提取两项有关慈禧太后与维多利亚女王治国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材料二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17岁被选秀入宫,27岁垂帘听政,执政48年。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老佛爷”。慈禧太后重用李鸿章等汉臣开办洋务运动,庚子后“新政”废科举、倡新式教育,禁止妇女缠足等。慈禧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变动的格局,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等,治理国家的难度要远超历代的帝王。慈禧皇太后的选择,一直是以妇人之短见议和与接受耻辱,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前途。
比较材料一、二,提取两项有关慈禧太后与维多利亚女王治国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单选题- (共15题)
3.
中国步入世界的进程中,太平天国起到了一个正面作用。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这个插曲,中国融入世界还会晚若干年。这里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
A.打击了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 B.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世界潮流 |
C.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 D.激发了汉族士大夫致力于自救变革 |
4.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这一规定对中国造成的严重影响是
A.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
B.中国人民掀起了抵制日货运动 |
C.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更加恶劣 |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5.
蔡元培在1916年说:“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在此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
A.与现代化进程相悖 |
B.主要由民族矛盾引起 |
C.是维新变法的继续 |
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
6.
“我们要保证,一方面红军只要有适当驻地与相当给养,不但不向白区做任何攻击行动,而且停止打土豪,目前红军已实行此两点。”从这份电报的内容可以判断当时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正式建立
B. 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矛盾已消失
C. 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 土地革命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正式建立
B. 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矛盾已消失
C. 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 土地革命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7.
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报道:“对西方而言,这一事件已是巨大灾难;对共产主义而言,这是自俄国革命以取得的最伟大胜利;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样将意味着和平。”文中“这一事件”隐含着作者某种强烈的价值判断的是
A. 中国赢得民族抗战伟大胜利 B. 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 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 D. 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A. 中国赢得民族抗战伟大胜利 B. 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 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 D. 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8.
清雍正年间的官窑督造官唐英一方面积极向民间工匠学习制作技法,另一方面也不断摹仿东西洋的彩法。一次出口的瓷器由于毫无创新之处,雍正不报销该瓷器的制作费用,唐英不得不自掏腰包。该材料说明
A. 官营手工业最能促进技术创新
B. 官营手工业管理者要自负盈亏
C. 官营手工业管理仍然十分严格
D. 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供应出口
A. 官营手工业最能促进技术创新
B. 官营手工业管理者要自负盈亏
C. 官营手工业管理仍然十分严格
D. 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供应出口
9.
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人富豪榜。这表明
A.铁制工具运用广泛 |
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 |
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
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 |
10.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孝、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辏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城市规模扩大引发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
B.对外贸易兴盛带来了社会风气的恶化 |
C.都市人口膨胀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变化 |
D.商品经济发展造成了社会观念的转变 |
11.
明人朱载堉在《十不足》歌写道:“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这说明( )
A.商品经济发展是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
B.明代商业发展影响了社会风貌 |
C.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人们道德水平下降 |
D.传统农业社会品格已不再适应新的时代 |
12.
清代中叶,苏州地区共有130多种行业成立行会,或建立会馆和公所,且都在官府备案,并将其行规以及有关营业的重要事件,铭刻碑记,以资信守。这反映出当时
A. 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D. 商品经济相当活跃
A. 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D. 商品经济相当活跃
13.
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 )
A.自由流通的支票 | B.中国最早的纸币 |
C.国家发行的债券 | D.兑换货币的凭证 |
14.
《中华文明史》记载:“中国的近代化运动很大程度上是由军事所牵动,近代化改革也多从军事改革开始,……但中国的近代化由军事所牵动也有相当的负面作用,当转型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时,……军事体制中那种与生俱来的层次化、制式化、纪律化、统一化又恰恰具有某种反现代的品性,这不能不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影响。”材料的核心观点是( )
A.中国近代化开始于对外战争 | B.统治者局限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
C.军事部门是推动中国近代化的核心 | D.军事改革牵动的近代化转型缓慢 |
15.
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 |
B.士人官僚的“规谏” |
C.皇权接受儒家之道的制约 |
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 |
16.
1920年12月***在致新民学会学员蔡和森的信中说: “罗素在长沙演说,主张共产主义,但反对劳农专政,谓宜用教育的方法使有产阶级觉悟,可不至要妨碍自由,兴起战争,革命流血……我对于罗素的主张,有两句评语,就是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俄国就是个明证,所以我对于中国将来的改造,以为完全适用社会主义的原理与方法。”材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 )
A.认为俄国革命道路要和中国实际结合 | B.主张思想启蒙以唤醒民众 |
C.认识到劳工阶级取得政权的必要性 | D.主张用宪政手段改造中国社会 |
17.
1905 年《东方杂志》的一篇社论中提到“今日立宪之声,洋洋遍全国矣。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这说明
A.政治变革成为晚清社会各阶层的共识 |
B.维新思潮开始演变为政治运动 |
C.民主革命运动已形成广泛的社会风潮 |
D.戊戌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3.选择题- (共4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