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为17—19世纪初的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子以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材料 表为17—19世纪初的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中国 | 西方 |
清军入关《大清律》的颁布顺治帝颁布禁海令军机处设立八股取士康乾盛世广州“十三行”设立乾隆时《医宗金鉴》问世 | 殖民扩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美国1787年宪法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 启蒙运动工业革命 |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子以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中国的土地制度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赵兰:《<中国土地法大纲>(注:颁布于1947年)档案揭秘》
值得一提的是执照的底边图案,非常有特色。多么富有诗意的图案啊,回过头来完整的审视这个图案,这不正是一个农户得到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以后从春种到秋收的火热的劳动场景吗?这不正是反映了东北人民翻身得解放,从此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生活的无比喜悦的心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吗?同时也反映出在党的领导下,终于实现了几千年来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也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党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任刚:《东北解放区土改运动的见证——土地执照(注:1947年)》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的作用
材料
中国的土地制度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赵兰:《<中国土地法大纲>(注:颁布于1947年)档案揭秘》
值得一提的是执照的底边图案,非常有特色。多么富有诗意的图案啊,回过头来完整的审视这个图案,这不正是一个农户得到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以后从春种到秋收的火热的劳动场景吗?这不正是反映了东北人民翻身得解放,从此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生活的无比喜悦的心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吗?同时也反映出在党的领导下,终于实现了几千年来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也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党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任刚:《东北解放区土改运动的见证——土地执照(注:1947年)》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的作用
3.
材料:巴黎和会召开期间,梁启超出游法国,他自述出游目的,一是看看这空前绝后的历史剧怎样收场,二是拿私人资格将中国的冤苦向世界舆论申诉。因此,到达巴黎后,他便开始外交游说。为了更好宣传中国,博得共鸣,他还撰写了《世界和平与中国》,并翻译成英、法等多国文字此外梁启超还在各个外交场合发表关于中国问题的演讲。在谈到山东权益问题时,他严正指出:“假如有一国而欲承裳德人在山东侵略主义之遗产者,此和平之公敌,而为世界第二战之媒也”。
但1919年4月底,英、美、法等国公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金部转让给日本。听闻此消息,梁启超极为痛心并于5月2日急电国内的“国民外交协会”:“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各金权,万勿署名,以示决心。”北洋政府仍然秘密向巴黎发出签字训令,好在这一消息被梁启超获得,他第一时间把这样信息告知在巴黎的中国留学生。在6月28日签字那一天,愤怒的留学生和工人将中国代表团的驻地团团包围。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团拒绝签字的原因。
但1919年4月底,英、美、法等国公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金部转让给日本。听闻此消息,梁启超极为痛心并于5月2日急电国内的“国民外交协会”:“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各金权,万勿署名,以示决心。”北洋政府仍然秘密向巴黎发出签字训令,好在这一消息被梁启超获得,他第一时间把这样信息告知在巴黎的中国留学生。在6月28日签字那一天,愤怒的留学生和工人将中国代表团的驻地团团包围。
——摘编自黄丹阳《浅论梁启超在巴黎和会前后的政治贡献》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梁启超关注巴黎和会的意图及所做的努力。(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团拒绝签字的原因。
4.
材料
公元前139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径匈奴,匈奴得之,留骞十余岁”。但张骞始终不忘使命。持汉节而不改,于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他把在西域各地的见闻详细地报告给武帝,对中亚、南至各国的地理位置、环境、历史、民俗、物产等作了介绍。张骞还向武帝提出了联络乌孙(今新疆天山之北)以“断匈奴右臂”的建议。公元前119年,武帝拜张骞为中郎将,率三百人,第二次出使西域。在乌孙时张骞派副使多人到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安息、身毒等国联络,沟通了汉朝与这些国家间的正式往来。一时之间,东西方使者、商人往来张骞所通道路,络绎不绝。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
材料
公元前139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径匈奴,匈奴得之,留骞十余岁”。但张骞始终不忘使命。持汉节而不改,于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他把在西域各地的见闻详细地报告给武帝,对中亚、南至各国的地理位置、环境、历史、民俗、物产等作了介绍。张骞还向武帝提出了联络乌孙(今新疆天山之北)以“断匈奴右臂”的建议。公元前119年,武帝拜张骞为中郎将,率三百人,第二次出使西域。在乌孙时张骞派副使多人到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安息、身毒等国联络,沟通了汉朝与这些国家间的正式往来。一时之间,东西方使者、商人往来张骞所通道路,络绎不绝。
——摘编自陈频《张赛凿空西域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背景及其目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密,取人之道益公,所举中原与边域之人才益均,既受拥护于人民,又不遭君主之干涉,独立发展,蔚为盛典,盖吾国政制中之最可称颂者也”。从唐代以后,科举出身成为各个朝代首要的做官途径,“国家以科名奔走天下士”,“范才于科目之内”。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杌构,但若没有科举制的配套,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史书记载,"(元)仁宗皇帝居潜,深厌吏弊作,其即位乃出独断,设进士科以取士。”美国学者罗兹曼说:“科举制度曾经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特点,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密,取人之道益公,所举中原与边域之人才益均,既受拥护于人民,又不遭君主之干涉,独立发展,蔚为盛典,盖吾国政制中之最可称颂者也”。从唐代以后,科举出身成为各个朝代首要的做官途径,“国家以科名奔走天下士”,“范才于科目之内”。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杌构,但若没有科举制的配套,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史书记载,"(元)仁宗皇帝居潜,深厌吏弊作,其即位乃出独断,设进士科以取士。”美国学者罗兹曼说:“科举制度曾经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政治与科举学》
材料二 18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1854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诺新科特——屈维廉报告》发表,对文官的选拔、晋升等提出改革建议。根据此报告,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它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优胜劣汰、选贤任能。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选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有人称文官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摘编自张延华《廉洁与效率: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特点,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2.单选题- (共5题)
6.
公元前5世纪中期,执政官、平民与贵族代表组成的家最高立法权成“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确定了“人民的福利必定是最高的”。可见罗马法律的制定
A.推动共和政体的确立 |
B.本质上维护平民的利益 |
C.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
D.体现了人人平等的原则 |
7.
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一败再敗,南京沦陷,“唯武器论”、“亡国论”甚嚣尘上。台儿庄战役之后,“唯武器论”不攻自破,“最重要的是我国军民人心认识对日本人还可一战”。这说明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A.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
B.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
C.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D.扭转了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 |
8.
1684年,康熙帝颁布《展海令》,允许人民出海经商。1685年,清政府分别设粤、闽、浙、江海关,对外贸易兴盛。许多官员把自己的资金委托信脊好的商人代理,以图稳健增值。这反映了
A. 康熙帝全面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 官商勾结导致政府的腐败现象严重
C. 清朝部分政府机构开始近代化
D.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A. 康熙帝全面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 官商勾结导致政府的腐败现象严重
C. 清朝部分政府机构开始近代化
D.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9.
北魏实行均田制,把土地划分为生产谷物的露田,栽植桑、榆、果木的桑榆田,植麻的麻田,造屋和种菜的园宅田,备休耕的信田,明确规定各类土地的用途。这一做法
A.推动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
B.推动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
C.有利于棉纺织业的发展 |
D.限制了土地的高度集中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