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雅典国家的出现是在经济发展中直接从氏族组织发展出来的。周人型则是:氏族、血缘组织化在地缘组织之中,汉语“国家”这个词的组成“国+家”,很有意义地反映了国家形成中的历史现实。西周春秋的国家仍是由城邦组成的,从一开始就有上下领属关系。诸侯分出去的城邦,受诸侯国君的领导,没有哪个国家对它的领土四至有清晰的观念,后在战国时形成领土国家。希腊的古代城邦,都是些独立的城邦国家,在城邦居民管理城邦的权力上,西方古代城邦居民的权力保存并发展下来,出现近代民主;东方古代城邦居民的权力却削弱、最后在实际生活中消失了,我们只有皇权而没有民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塑造新国家形象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材料一:雅典国家的出现是在经济发展中直接从氏族组织发展出来的。周人型则是:氏族、血缘组织化在地缘组织之中,汉语“国家”这个词的组成“国+家”,很有意义地反映了国家形成中的历史现实。西周春秋的国家仍是由城邦组成的,从一开始就有上下领属关系。诸侯分出去的城邦,受诸侯国君的领导,没有哪个国家对它的领土四至有清晰的观念,后在战国时形成领土国家。希腊的古代城邦,都是些独立的城邦国家,在城邦居民管理城邦的权力上,西方古代城邦居民的权力保存并发展下来,出现近代民主;东方古代城邦居民的权力却削弱、最后在实际生活中消失了,我们只有皇权而没有民主。
——摘编自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及其向中世社会的过渡》
材料二:1949年标志着新中国由观念而成为现实,但对于新生的政权来说,它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塑造新的国家形象。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们、《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新中国建立新的政治秩序和新的经济秩序以塑造新的国家形象,同时推行社会改革,在重建社会结构中、群众运动再次被有效地加以运用,以形成强大的社会與论,通过“翻身”意识等建立“积极的国家形象”,并赢得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拒绝“继承”旧中国一切外交“遗产”,从而“在整个战略上处于主动地位”,这极大地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摘编自周良书《“新中国”观念的生成和国家形象的初步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古希腊相比中国早期国家形象的不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塑造新国家形象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
材料:郑观应作为一个具有现代思想的买办,其主张议会制度和中国应促进自己的商业和工业,同洋货竞争,那么外商就不得不蒙受亏损、很自然就会回国去。为了罗致真正的人才,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建立技术和职业学校是必要的;为了利用自然资源,就要强调开矿和农业近代化的重要性。他对于把商人列于底层的现存社会等级提出了疑问,认为中国人崇奉祖宗和不远游的习惯阻碍了商业的发展:他发现了国际法的效用--对防御西方颇有价值的洋式工具。但是中国只有放弃所谓“天下”的传统儒学观念和把自己视为国际大家庭的一名成员时,才能从中得益。
--摘编自郝延平《十九世纪的中国买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郑观应的改革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观应改革思想产生的背景。
--摘编自郝延平《十九世纪的中国买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郑观应的改革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观应改革思想产生的背景。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司马谈临终前,执其子迁之手而泣曰:“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巨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这启发司马迁形成了“大一统”的历史观,并渗入《史记》的写作中。《史记》所开创的“纪传体”编写体例,成为两千年来史书的主要体例。《史记》取材丰富,司马迁充分利用了当时所能见到的书籍资料,国家收藏的档案、民间收藏的古文书传;特别是亲身经历的、从见闻和交游中得来的材料,以及实地调查的材料,又注意鉴别和选择材料,淘汰无稽之谈、不仅增加了史料来源,而且增强了其内容的真实性。司马迁在撰写过程中,“不虚美,不隐恶”,力求实事求是。他认为传说中的“三皇”不可信,本纪便不收;有可疑的地方,则存其疑,不能断定的,则诸说并存。因而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司马迁的贡献。
材料 司马谈临终前,执其子迁之手而泣曰:“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巨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这启发司马迁形成了“大一统”的历史观,并渗入《史记》的写作中。《史记》所开创的“纪传体”编写体例,成为两千年来史书的主要体例。《史记》取材丰富,司马迁充分利用了当时所能见到的书籍资料,国家收藏的档案、民间收藏的古文书传;特别是亲身经历的、从见闻和交游中得来的材料,以及实地调查的材料,又注意鉴别和选择材料,淘汰无稽之谈、不仅增加了史料来源,而且增强了其内容的真实性。司马迁在撰写过程中,“不虚美,不隐恶”,力求实事求是。他认为传说中的“三皇”不可信,本纪便不收;有可疑的地方,则存其疑,不能断定的,则诸说并存。因而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概括司马迁的主要史学思想方法。(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司马迁的贡献。
2.论述题- (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围绕材料.结合古代史的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可以任选一个特定时段历史现象拟定具体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材料
时间 | 现象 |
公元前6~公元前4世纪 | 公民、海外贸易、美德、选举、津贴、仁义、土地私有、中央集权、私学 |
公元10~12世纪 | 夜市、瓦肆勾栏、市民、南戏、科举制、参知政事 |
公元14~18世纪 | 章回小说、工商皆本、房佣关系、白银、内阁、经世致用 |
围绕材料.结合古代史的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可以任选一个特定时段历史现象拟定具体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3.单选题- (共7题)
5.
雅典民主政治建立之初,设立了由富人承担的捐献制度,起初它有较强的公益性和自愿性;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雅典对捐献制度进行改革,捐献真正成为城邦法律规定的强制性义务。这一变化
A.消弭了雅典社会的贫富鸿沟 |
B.违背了雅典民主的基本价值观 |
C.有利于雅典国家机器顺利运转 |
D.有利于雅典人平等参与政治 |
6.
公元前390年,高卢人攻占罗马。情况危急,罗马人决定请卡米卢斯回来带兵作战。他们派出一名使者冒险穿过敌人的包围,回城征求元老们的意见。元老院取消了对卡米卢斯的放逐,命其为独裁官。卡米卢斯才能够名正言顺地来带领众人打败入侵者。卡米卢斯的这一人生转变表明
A.罗马贵族垄断司法权欺压民众 |
B.万民法巩周了罗马的共和政权 |
C.民族矛盾激化了罗马阶级矛盾 |
D.古罗马公民注重遵守法律程序 |
7.
(题文)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这说明了( )
A.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 |
B.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
C.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格局 |
D.战争促使中华民族不断反思并最终走向胜利 |
8.
明清时期的一位学者分析说:“必有兄老先营货殖于前,子弟方得专事读书进取,以致身通显。是故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天下之士多出于商。”根据这则材料,可以判断明清时期
A.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B.商人地位提高,“士首商末”的观念已经被打破 |
C.商人入仕,开始掌握政权,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
D.商人经商动机与西方不同,不利于商业资本的积累 |
10.
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城市化路径可以概括为“双轨城市化”,即“自下而上城市化”(“自发性城市化”)和“自上而下城市化”(“国家主导的城市化”)。其中,与“自发性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的是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