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贵州省铜仁一中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803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1/1/1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材料1:太平天国回答英海军照会:
照会敬悉意,不胜诧异,须知贵国敬奉耶稣,我天朝崇奉上帝。贵我两国既以崇拜耶稣为宗教之本源,自当世代交好,有如一家。……自为各守天教,权衡双方之缓急,而不可损人以利己。
材料2: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倡言,万国所同喻,前次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之抱平和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
材料3:宗教仁代草国民党大政见
吾国现势,非致力对外之时,故宜维持列强对我素持之主义,使之相承之变,而得专心一意于内政整理。
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太平天国所持的对外愿望的思想根源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2,指出孙中山相信列强“中立”的思想根源是什么?(4分)
(3)材料1和材料2所反映的共同点是什么?没有看到什么实质问题?(4分)
(4)材料4宗教仁主张的对外政策的实质是什么?能否达到“专心内政”的目的?为什么?(4分)
(5)由以上材料你得到了哪些重要认识?(2分)
2.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在20世纪30、40年代,对中国的报道涉及到政治层面的比较多。它独特的报道风格和对中国局势的关注,受到国人的瞩目。
材料一:1936年2月24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远东四大元首:日本天皇、满洲溥仪、斯大林和蒋介石


材料二:1942年6月1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蒋介石

(1)材料一中,““远东危机”指什么?它对国际社会产生了什么主要影响?
(2)材料一中,《时代》周刊认为这四大“元首”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3)根据所学并结合材料二回答,蒋介石及领导的国民政府在抗战中有什么积极表现?
(4)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时代》周刊将以上人物列为封面人物的原因。

2.单选题(共12题)

3.
1844年,美国获取“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港口”这一特权的借口是(    )
A.巡查贸易B.保护侨民
C.保护教堂D.补充给养
4.
大清大皇帝见于即日降谕各督抚大吏,“以凡有民情甘出口……无论单身,或愿携家眷,一并赴通商各口,下法国船只,毫无禁阻。”这位“降谕”的大清皇帝是( )
A.同治帝B.道光帝
C.咸丰帝D.光绪帝
5.
近代史上,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军事、经济侵略,披着宗教外衣的文化侵略者打着“传播基督教福音”的旗号对中国大肆侵略。与此无关的是( )
A.《天津条约》B.《望厦条约》
C.《黄埔条约》D.《辛丑条约》
6.
***曾指出“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是团结的破坏者,是抗日失败的负责者,是内战的祸胎,必须立即废止,及由各党派和无党派的代表组成联合政府,发布一个民主的施政纲领,然后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这段讲话的背景是( )
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B.抗日战争即将胜利
C.国共两党谈判时期D.人民解放战争结束
7.
全面抗战爆发前,日本对华北地区进行侵略、渗透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进犯察哈尔地区B.占领平津地区
C.推行治安强化运动D.卢沟桥事件全面侵华
8.
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由于日本的疯狂扫荡,抗日根据地的面积逐渐缩小,游击区面积扩大。抗日根据地变为游击区说明( )
A.日本侵华加剧,抗日力量削弱
B.抗日力量发展壮大
C.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转变
D.日本在沦陷区的统治加强
9.
据清代史书记载:“上自绅富,下自委巷工贾胥史之俦,赢十白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对上述材料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产物
B.是重农抑商政策带来的后果
C.不利于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D.导致资本主义萌芽中断的主要原因
10.
明末农民战争曾提出“平买平卖”、“公平交易”。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它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阶级的利益要求B.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
C.广大手工业者的要求D.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11.
赋税制度改革体现了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驾驭能力和执政者的统治意图。唐朝中后期推行两税法的主要意图是(   )
A.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方式
B.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C.放松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抑制土地兼并
12.
20实际20年代,国民党提出“耕者有其田”“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实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由国家经营管理之,”“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动法,以改良工人生活。”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国民党的民生主义体现了扶助农工的政策
B.国民党开始关注法律手段维护劳工权益
C.国民党主张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由国家经营
D.国共两党关于民生问题的主张是一致的
13.
历史上的改革往往因专注前朝制度之弊,而忽视了创新制度存在的潜在危害,给社会带来严重的问题,以下各项突出地说明这一点的是(    )
①北宋初的军事改革 ②北宋的财政改革 
③王安石的募役法  ④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 ⑤唐募兵制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②⑤D.③④⑤
14.
美国学者伊佩霞指出:“与20世纪以前中国历史上任何其他时代相比,初唐和中唐时的中国人自信心最强,最愿意接受不同的新鲜事物。……这个时期的中国人非常愿意向世界敞开自己,希望得到其他国家优秀的东西。”可印证该观点的史实不包括()
A.玄奘西行B.鉴真东渡
C.“新罗坊”的开设D.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的采用

3.选择题(共11题)

15.细胞究竟是怎样分裂的?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弗莱明发现,细胞核内散布着微粒状的特殊物质,可以用某种红染料将之染色。他对染色的物质进行观察,成功地看到了细胞分裂过程中的一些变化。弗莱明把处在不同分裂期的各种细胞(一个个静止的画面)串在一起,便构成了细胞分裂过程的动态“电影”。由此,他发现了细胞有丝分裂的整个演化过程。弗莱明发现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的思维方式是                                                 (   )

16.细胞究竟是怎样分裂的?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弗莱明发现,细胞核内散布着微粒状的特殊物质,可以用某种红染料将之染色。他对染色的物质进行观察,成功地看到了细胞分裂过程中的一些变化。弗莱明把处在不同分裂期的各种细胞(一个个静止的画面)串在一起,便构成了细胞分裂过程的动态“电影”。由此,他发现了细胞有丝分裂的整个演化过程。弗莱明发现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的思维方式是                                                 (   )

17.细胞究竟是怎样分裂的?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弗莱明发现,细胞核内散布着微粒状的特殊物质,可以用某种红染料将之染色。他对染色的物质进行观察,成功地看到了细胞分裂过程中的一些变化。弗莱明把处在不同分裂期的各种细胞(一个个静止的画面)串在一起,便构成了细胞分裂过程的动态“电影”。由此,他发现了细胞有丝分裂的整个演化过程。弗莱明发现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的思维方式是                                                 (   )

18.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又呼应了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理念。海宝的设计运用到了综合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 (  )

19.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  )

20.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的具体感觉与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而,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上述结论的产生过程主要体现了(  )

21.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的具体感觉与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而,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上述结论的产生过程主要体现了(  )

22.毛泽 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场决死战争。这是对中日战争矛盾总体的分析。具体而言,“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所以,这场战争会经历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方针。经过持久战,最后的胜利一定是中国的。上述材料体现的思维方法是_____ ___。
23.毛泽 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场决死战争。这是对中日战争矛盾总体的分析。具体而言,“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所以,这场战争会经历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方针。经过持久战,最后的胜利一定是中国的。上述材料体现的思维方法是_____ ___。
24.实验室中需要配制2 mol/L的NaOH溶液950 mL,配制时应选用的容量瓶的规格和称取的NaOH的质量分别是(  )
25.

将24.4 g NaOH固体溶于水配成100 mL溶液,其密度为1.219 g/mL。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2道)

    选择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