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8006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5/19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长期的国家分裂割据,货币和度量衡制度的五花八门,重重关卡的限制,德意志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受到了极大阻碍。普鲁士首先推动了关税统一进程,1818年普鲁士颁布“新税法”,取消一切商品进口的禁令;同时废除境内税收和商业关卡,建立统一税制。1828年,普鲁士与黑森——达姆斯塔特根据普鲁士税法原则订立关税同盟条约。1834年,那些原先担心主权丧失的邦国,如巴伐利亚、符腾堡、萨克森、图林根各邦等也先后加入了普—黑关税同盟,德意志关税同盟正式生效。
——摘编自徐剑《关税同盟与德国的民族统一》
材料二  1932年,英国在渥太华召开英联邦和殖民地帝国经济会议,签订了11个双边协定,其主要内容是:自治领、殖民地农产品在英国的销售市场需得到英国的保证,运往自治领、殖民地的英国工业品要相应地受到优待;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这样,在英国与自治领、殖民地之间建立了关税同盟性质的帝国特惠制。
——摘编自倪宏忠《1932年渥太华会议前后英美在加拿大的经济博弈》
(1)根据材料一,指出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对德意志统一进程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帝国特惠制”的特点,并简要评析“帝国特惠制”。
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历时三个月(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的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抵抗最坚决、最持久、战绩最显著的一次大会战。淞沪会战期间担任作战部部长的黄绍竑,作战后日记说:“最高统帅(指蒋介石)的决策,是要以主动的姿态,先把上海敌军根据地摧毁,即使不能将敌人根据地铲除,亦须吸引其兵力到这方面”。会战后期,蒋介石在苏州召开的高级将领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如果我们在这次上海战争发生以后,到双十节为止,不能以壮烈的牺牲,予倭寇以最大的打击,……则本月5日美国罗斯福总统的正义演说,不会发表,国联谴责日本暴行的议案,也不会通过”。
——据国民政府军委会办公厅《上海作战日记(1937年8月11)》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组织淞沪会战的战略意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淞沪会战的积极影响。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罗马帝国以其传统宗教为主要信仰,自基督教诞生之日起,帝国就对其进行迫害。公元3世纪以后,罗马帝国的经济、政治和道德开始出现明显的衰败迹象,从宗教中寻求解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要求。此时接受基督教的不仅有普通的平民大众,也有达官贵人,军队和政府甚至宫廷中也充斥着基督徒。君士坦丁走上帝位之后,所面临的是一个历经风雨四分五裂的帝国,此时摆在他面前最大的课题便是如何取得军事与帝国的绝对权力,快速实现大一统的政治理想。而帝国统治者对于基督教迫害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也使得君士坦丁决定改弦易张。
公元313年2月,君士坦丁发布了著名的“米兰敕令”,宣布信仰自由;另一方面君士坦丁还不断重申他的统治来自上帝,着手对基督教会进行改造,使自己成为全国性的大主教,利用教会组织恢复帝国的行政管理。君士坦丁还将十字标志印于军旗之上。十字符号在当时有多重含义,基督徒将其看成是耶稣的号召,而多神教则以之为旧信仰的复兴,从而使不同宗教信仰的人都在十字军旗之下获得了信心,甘愿为神灵而战。
——刘钊《君士坦丁与“米兰敕令”的政治动因》
(1)根据材料,说明罗马帝国对基督教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君士坦丁改革的历史意义。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詹天佑自1872年11岁时赴美国留学9年,1881年从耶鲁大学毕业回国;从1888年开始,他投入到中国刚刚举步的铁路事业,1905年至1908年,首创中国独立筑路的奇迹

——建成了艰险异常的京张铁路,震动了世界,为中国与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詹天佑对清王朝的所谓“新政”改革感到失望,1906年指出“当前中国正处于极不稳定的情况下,在进行代价很高的试验以进行革新。今后发展如何,无人能料及”。作为邮传部侯补丞参,詹天佑1911年指出“邮传部正在收回所有的铁路干线,是善是恶,终将有报。我强忍着不作任何评论,而每一个人都和我一样,洞悉此事。”詹天佑对辛亥革命的发生并不感到意外,更不感到恐惧与忧伤。相反,他积极地迎接革命与新时代的到来。他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平静而友好地支持新的民主政权与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
詹天佑在一次演讲中指出:“吾人居官者,世人恒讥之为刮地皮,孰知铁路工程师真乃刮地皮者。鄙人忝为工程师二十年之久,刮地皮之多,似以鄙人为第一,而天下肯以刮地皮第一自居,殆鄙人一人矣。化学家能将各种物质分化而变幻之,使人不知其原质为何物,亦能变异各种颜色,不啻所谓颠倒黑白也。然所谓政治家、法律家者则无庸费此种种手续,而亦能颠倒黑白也。则其学问既非化学家所能及,尤非工程师、矿学师所可能矣。”

——据经盛鸿《詹天佑与辛亥革命》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詹天佑在中国近代化方面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詹天佑能作出贡献的原因。

2.论述题(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作为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影响最大的两大政党,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以及斗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大问题。两党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政治制度建设,在实践中出现了巨大的差别,导致两党出现了不同的结局。
结合材料与中国近代国共两党活动的相关史实,围绕“政治实践与社会环境”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单选题(共9题)

6.
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1889-1962)抗战前创作的戏曲有《黛玉葬花》、《晴雯补裘》、《黛玉焚稿》等;抗战时期创作的有桂剧《梁红玉》、《木兰从军》等。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A.动荡年代人们借戏剧逃避现实
B.戏剧有利于传播国家民族观念
C.戏剧的教化功能开始发挥作用
D.戏剧的大众化取得了重大进展
7.
对人民日报上相关词汇使用频率进行计量分析,“一边倒”在1949年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到了1951和1952年开始下降,到60年代,降到个位数,甚至为零。1950至1952年,“帝国主义”一词呈下降趋势。“独立自主”和“和平共处”使用频率从1953到1956年出现迅速增长趋势。这说明
A.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中国放弃“一边倒”政策
B.中美关系逐渐缓和,中国开拓外交新局面
C.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积极融入第三世界
D.中国从革命外交向民族外交转变
8.
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产铁地置铁官约50处,其中有6处在今天河南境内;迄今发掘出汉代冶铁遗址近60处,河南地区有38处且规模较大。这反映出汉代
A.冶铁技术趋于成熟
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
C.中原地区经济领先
D.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9.
观察下图,图片信息表明

明代画家地理分布图
A.经济发展程度决定文化水平
B.绘画艺术层次超越元代
C.江南地区画家数量全国最多
D.北方经济发展日趋衰落
10.
下表为1840年前、1894年国产粮食商品量、值估计,这从侧面反映出
 
国产粮食商品量
国产粮食商品值
亿斤
占产量(%)
万两
1840年前
20
10.0
1553
1894
372.5
15.8
37250.0
 
A. 农业生产有了长足进步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C. 自然经济逐步走向解体
D.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11.
在修养理论上,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发明本心”思想,以“本心”认识“圣贤之心”,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王阳明的这一主张
A.体现出一定的平等与叛逆萌芽
B.有效提升了普通大众的个人修养
C.解放了宋明理学对人们的束缚
D.被明清三大思想家所继承和发扬
12.
古希腊悲刷往往以人与命运的斗争为主题,着重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行为虽然悲剧中主人公都难逃命运的魔掌而终于毁灭,但悲剧的整体气象不是悲惨,而是“悲壮”。这表明
A.悲剧代表古希腊文学最高水平
B.古希腊人主张服从命运安排
C.古希腊文明是英雄主义的滥觞
D.戏剧是古典人文主义的载体
13.
有人认为:18世纪牛顿学说通讨法国启蒙思想家得到深化,甚至提出了“牛顿主义”,从而把牛顿的自然科学方法和理论照搬到人文社科领域。这说明牛顿的学说
A.产生的社会影响被夸大
B.被用来论证社会现象
C.与启蒙运动相互影响
D.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推崇
14.
20世纪初,梁启超一方面吸收了启蒙运动中的自由、民主、人权思想,另一方面又认为“作为群体自由基本前提的个体自由不存在了”。响他出现这一思想的上要因素是
A.深受专制思想的影响
B.君主立宪的立场决定
C.民族主义的历史使命
D.保皇思想仍根深蒂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