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2018年高考适应性练习(二)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8004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5/19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是世界上最严整的体现“礼制”的城市规划制度。同时代的《管子》也提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用水而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选址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尽管在宋代以后,首都等大城市依然沿袭封闭性政治中心的传统,但在经济发达地区,“清明上河图”的模式长盛不衰。如明清的江南,以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市镇,以天然河流和人工运河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以精细农业和商业、手工业和服务业组成的复合经济,形成了崭新的城市、集镇和城市生活。

——葛剑雄《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态与功能》

(2)从宋代至明清,中国古代城市机能发生了重大变化。结合所学指出这一变化对经济、思想、文化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长久以来,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运行牢牢地被专制皇权掌控。但鸦片战争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这一状况完全被打破了。1908-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和《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规定设置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此同时,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发展迅速。而宋明以来许多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佛山、松江、朱仙镇等则日趋衰落。

——摘编自杨振宇《中国城市化1908-2008年》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42年2月1日,***作“整顿党的作风”报告,提出“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任务,引出了整风运动的主题。4月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署整风运动的文件诞生。整顿三风先是在延安的范围,从4月到6月短短3个月内,延安参加的人数达10098人。6月8日,中央发出指示,将整风运动从延安推向全党。1943年4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继续开展整风运动的决定》,规定再用一年的时间全党开展整风运动,并要求各地“灵活地运用延安经验,着重于自己创造经验”。1945年4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于党的历史上各次“左”右倾错误,特别是第三次“左”倾错误,作出了公正的批评和结论。至此,延安整风运动胜利结束。延安整风运动对中共七大和以后党中央在延安的实践都产生着重要影响。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从延安整风以后,无论前方后方的人,真是生气勃勃,生动活泼,心情舒畅,团结一致。”
——《论思想革命意义上的延安整风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整风运动的特点,指出整风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整风运动的意义。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奥地利作家斯特凡.艾威格描写了1914年要去参加战争的奥地利人的激动心情:“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之后,人们对1914年的战争到底了解些什么呢?他们根本就不了解战争,甚至几乎没有好好考虑过,他们只是通过学校的读物和博物馆里的绘画对其有些了解。神奇的骑兵穿着亮闪闪的军服发起进攻,致命的一枪总是直穿心脏,整个战争就如同一首强烈的胜利进行曲—我们会在圣诞节回家……’,1914年的一月新兵们高兴地向她们的母亲喊道,这些年轻人真的担心会错过这场可能是他们一生当中最奇妙、最令人感到兴奋的经历……那就是为什么他们会在载着他们驶向被屠宰境地的火车上还能尽情喊叫、高歌的原因。”
——《昨日世界》,海尔姆特·里波格等译,1943年
(1)根据材料,概括欧洲人对1914年战争的态度。
(2)根据材料并绐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人对1914年战争态度的原因。

2.论述题(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果说人文主义真的重新发现了对人、人的能力和人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力的信念,那么科学实验的新方式、革新了的世界观、企图征服和利用自然的新努力也应当归功于人文主义的影响。

——(意)欧金尼奥·加林《意大利人文主义》

我们提倡的人文精神应该是具有现代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应该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

——龚育之《论科学精神》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单选题(共8题)

5.
英国史学家梅因指出“(罗马法)仪式不但和允约本身有同样重要性,甚至比允约更为重要”。如果一个固定形式被遗漏或误用,法律行为便告失效。相反,如果所有程序和仪式均已正确进行完毕,即具有法律效力,至于法律行为是否反映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法律并不关注。这表明罗马法
A.具有明显的习惯法痕迹
B.不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罗马法更重视法律的作用
D.存在过分注重形式的缺陷
6.
“清前期外贸中,‘只卖不买’导致外银大量流入……‘白银时代’之说是中国作为全球经济中心和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三分之一这两个说法的叠加。”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闭关锁国”使中国成为全球贸易中心
B.合理的经济政策使清朝进入“白银时代”
C.自然经济下清朝前期仍是世界经济大国
D.广州十三行推动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市场
7.
清政府规定,上海机器织布局生产的布匹在上海纳税后,若运往内地或其他通商口岸,则领取相关单据作为完税凭据,否则须按照传统方式沿途征收税厘。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税法在长江流域各通商口岸的近代企业中得到迅速推广。这有助于
A.上海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B.收回关税自主权
C.政府加强对近代企业的管理
D.提高民族工业品的竞争力
8.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计划和议案,如1928年的“基本工业建设计划”、1931年的“实业建设程序案”、1933年的“实业四年建设计划”、1937年的“中国经济建设方案”等。这些计划和议案的制定
A.化解了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B.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
C.阻止了日本对华北地区的渗透
D.促成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9.
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把它们对立起来是错误的。”对以上决定认识正确的是
A.探索克服计划经济弊病的途径
B.实行政企分开以增强企业活力
C.调整所有制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0.
孙中山认为,共和是中国政治之精髓,先哲之遗业;人们所共尊的尧、舜、禹三代就是“天下为公”的自治共和时代,共和制度是中国政治的古老传统。据此可知,孙中山意在
A.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剖析民主共和制度的实质
C.为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
D.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文化
11.
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A.以宗教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B.未对基督教文化进行斗争
C.肯定自然的人性和欲望
D.对现世生活持悲观态度
12.
元杂剧包公戏中的包公是廉洁正直、机智善断的清官。明传奇中包公的形象渐趋神化,权力无限扩大,民间更尊其为明法致公、为民请命的“司法之神”。包公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明传奇较元杂剧艺术成就更高
B.市民阶层主导法制观念的变迁
C.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
D.明代法治的理性精神丧失殆尽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