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7989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5/22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1近代中国重要历史名词
五口通商
洋务运动
甲午战争
实业救国
维新变法
清帝退位
新文化述动
五四达动
中共一大
国民大革命
九-八事变
开国大典任
 
选上表中的2个历史名词,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列出所选历史名词;阐述所选历史名词与论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全国划为十道,置军府684个,其中关中地区占261个,占全部军府的41%,形成了“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格局。还将骠骑府、车骑府改为折冲府,以折冲都尉、果毅都时分任正、副统将。所有军府均隶属于12卫府及东宫六平,新冲府分为三等,担任宿卫、镇戍和征战的任务。……军府和地方长官无隶属关系,但州刺史也负有一定的军事责任。如征发府兵时,朝廷向州刺史、折冲都尉同时下符奖,会同勘契后才能发兵。又如对练兵也有检查督促职责,加.上州刺史品位被一般折冲都尉为高,故习惯上有上下级关系。
《新唐书·兵志》称:“府兵之道,居无事则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己,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渐,绝祸乱之萌也。”
——摘编自《中国古代兵制·唐朝兵制》
(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兵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兵制改革的积极意义。

2.单选题(共20题)

3.
“世界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这种社会和思想的酝酿,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这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的主要影响是
A.推动现代科学的传播
B.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
C.加速国家统一的进程
D.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
4.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载:“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但就在他们胜利的巔峰,沉重的打击从其内部出现,革命运动被削弱到无可复元的地步”。这场运动
A.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C.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D.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5.
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却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A.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B.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D.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
6.
1844年,道光帝谕令各省督抚:“除现在开采外,如尚有他矿原开采者,准照现开各厂一律办理”。1849年议定《云南矿厂章程》四条,由是“一时矿禁大驰”。上述材料可以表明这一时期
A.放宽限制伲进近代工矿业发展
B.开矿筹纳以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C.鼓励兴办洋务以实现自强求富
D.鸦片战争后政府重视矿藏开采
7.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从各省调兵25万增援东南沿海,执行情况举例如下表:
命调时间
调出省
兵数
调往方向
1841年1月5日
贵州
1000
广东
1842年3月24日
甘肃
1000
浙江
1842年6月1日
山西
1000
江苏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B. 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
C. 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
D. 清朝战和不定指挥失当
8.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9.
1740年,中国1两银换800文铜钱,而到1828年时,1两银在直隶值2500文铜钱,在山东值2600文铜钱。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正常的对外贸易持续入超
B.对外贸易长期出超
C.鸦片走私无法禁绝
D.商品市场普遍萎缩
10.
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汉族督抚数量增加,满族督抚数量减少,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主要背景是
A.鸦片战争后国内民族矛盾缓和
B.洋务运动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
C.湘军在反侵略战争中表现神勇
D.八旗军无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11.
1853年末,清朝户部下文,“凡川、粤盐斤入楚(湖北),无论商民,均许自行贩鬻,不必由官借运……令四川、广东各督抚招来商贩,远赴邻村。”清政府允许“私盐”入楚,主要是因为
A.四川广东两省的食盐价格便宜
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了官盐贩运
C.清政府对太平军实行经济封锁
D.清政府开始实行官盐民营政策
12.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一观点旨在强调
A. 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具有空想性
B. 太平天国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C.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革命失败
D. 太平天国的失败缘于时代局限
13.
“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B.不能承担民主革命重任
C.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D.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
14.
1907年8月26日《时报》刊登了漫画《中国现形记》,漫画揭露的“中国现形”是(注:图中器具:坛、提勺、漏斗、壶)
A.清廷成为洋人朝廷
B.政府统治岌岌可危
C.清末新政收效甚微
D.官府搜刮民脂民膏
15.
徐中约在评价甲午战争时指出:“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战争压根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从中可知
A.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
B.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
C.中国民族主义意识严重缺失
D.中国主要军事将领妥协退让
16.
1903年,有人指出“(中国)不自立,必灭亡,必(被)瓜分……各省先行自图自立”,提出“广东者,广东人之广东也……筑起广东自立之势,以建立全中国自立之起点”。此类观点在当时蔚然成一种思潮,并加速了“预备立宪”中清政府对地方自治的认同。这种思潮本质上反映了
A.三民主义的提出掀起了革命运动的高潮
B.清政府中央集权统治的实质性瓦解
C.先进知识分子要求在中国建立联邦制
D.中国政治民主化运动的必然结果
17.
孟子以前的政治家,大多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重农抑商政策出台的主要背景是
A.私营工商业发展
B.秦朝统一全国
C.铁犁牛耕的普及
D.商人地位低下
18.
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广州关税达185万两白银。嘉庆五年到道光九年,全国每年出口棉布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青睐。这种状况表明(   )
A.纺织技术先进拥有海外市场B.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
C.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D.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19.
西汉御史指出盐铁官营的目的,“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据此分析盐铁官营
A. 具有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
B. 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
C.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
D. 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
20.
数据显示,1919年6月份的日本对华贸易较上年同期减少约一半,从2769万元减至1405万元,使中国的对日贸易出超460万元。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中国扭转了对日贸易的被动局面
B.一战期间日本对外贸易受挫
C.军阀割据混战殃及中国对外贸易
D.政治运动影响了中日贸易
21.
19世纪60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创办淮军,后又创办轮船招商局,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此人
A.被称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B.代表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
C.固守传统观念,排斥一切外来事物
D.提出了伸民权、开议会的主张
22.
据统计《诗经》中有大量描写并赞美爱情的诗歌,例如《关睢》、《兼䈔》等篇。而同时代的西方,智者学派也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重要命题。据此可知,轴心时代东西方思想所具有的共性是
A.民本思想
B.人文关怀
C.批判现实
D.仁爱至上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