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几乎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凡是周围的国家……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天朝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而轻视疆土划分。
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反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慕化之心,清晰稳固的边界却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疆域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朝贡体系自汉末就得到了确认,并在此后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定制,一直沿用到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之前主要以列封藩邦属国的形式巩固边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的积极意义。
材料一 古代中国,几乎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凡是周围的国家……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天朝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而轻视疆土划分。
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反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慕化之心,清晰稳固的边界却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疆域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朝贡体系自汉末就得到了确认,并在此后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定制,一直沿用到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之前主要以列封藩邦属国的形式巩固边关。
——摘编自葛兆光《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后,清王朝面临强敌窃边的边疆危机。1865年,薛福成先后追随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担任其幕僚,长期办理洋务外交,得以了解和学习西方外交理念及其运作方式,外交思想逐步近代化。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明智而务实的薛福成抛弃传统的“天下——王土”观念,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1892年,薛福成与英国就滇缅边界划分进行了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他还力请朝廷选将练兵,切实加强西南边境的军事防卫。西南地区从王朝国家的“藩篱”,变成了与内地“唇亡齿寒”的边防要地。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些较为清晰的现代民族国家间的边界线,意味着传统的属国或朝贡关系最终裂变。——摘编自林开强《清王朝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简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与近代中国疆域边界观念不同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的积极意义。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晚清历史教材举要
——摘编自《晚清历史教科书探究》
上述材料反映晚清历史教材发展的多种趋势,提炼两点并分析其历史原因。
晚清历史教材举要
类别 | 名称 | 出版简况 |
传统教材 | 《纲答易知录》 | 1711年成书 |
《御批通鉴辑览》 | 1768年成书 | |
传教士 编译教材 | 《外国史略》《美理哥合省国志略》 | 19世纪30年代在海外用汉字印刷,鸦片战争后传入我国 |
《万国通鉴》 | 1882年,上海美华书馆印刷 | |
清朝官方 编译教材 | 《俄国史略》《各国史略》 | 19世纪70年代,京师同文馆刊印 |
《法国新志》《俄国新志》、 《万国史》《欧罗巴史》 |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组织刊印,1898〜1901年出版 | |
国人 编写教材 | 《蒙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 1903年,上海文明书局出版 |
《最新中国历史教科书》 | 1904〜190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 |
《中学堂中国历史教科书》 | 1908年,上海中国图书公司出版 |
——摘编自《晚清历史教科书探究》
上述材料反映晚清历史教材发展的多种趋势,提炼两点并分析其历史原因。
3.
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朝时期,监察制度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备。洪武年间,中央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主纠察内外百官之司”。永乐始定为十三道监察御史,共110人,置按察司,设按察使分别掌管地方监察事务。洪武六年(1373)设立“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百司,永乐时六科给事中作为对朝中六部的监察机构,和十三道监察御史作为对地方的监察机关同时并行,将地方分区监察和中央按系统监察相结合。
明朝还建立了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洪武十年(1377)明太祖诏遣监察御史巡按州县,名为巡按御史。洪武时派遣亲信、重臣带宪衔出巡,谓之巡抚。正统四年(1439)正式制定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察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察对象以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万历十五年(1587)成书的《大明会典》所载都察院法规和六科给事中法规,不仅对监察职能、履行职务的效益等方面规定得极为详尽,而且制定了具体的部门监察法规及施行细则。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明时期(上册)》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朝监察制度的作用。
材料明朝时期,监察制度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备。洪武年间,中央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主纠察内外百官之司”。永乐始定为十三道监察御史,共110人,置按察司,设按察使分别掌管地方监察事务。洪武六年(1373)设立“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百司,永乐时六科给事中作为对朝中六部的监察机构,和十三道监察御史作为对地方的监察机关同时并行,将地方分区监察和中央按系统监察相结合。
明朝还建立了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洪武十年(1377)明太祖诏遣监察御史巡按州县,名为巡按御史。洪武时派遣亲信、重臣带宪衔出巡,谓之巡抚。正统四年(1439)正式制定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察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察对象以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万历十五年(1587)成书的《大明会典》所载都察院法规和六科给事中法规,不仅对监察职能、履行职务的效益等方面规定得极为详尽,而且制定了具体的部门监察法规及施行细则。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明时期(上册)》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朝监察制度的作用。
2.单选题- (共5题)
4.
“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这体现了
A.辛亥革命影响的普遍性 |
B.义和团运动影响的深刻性 |
C.五四运动影响的国际性 |
D.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震撼性 |
5.
按规定,“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作为权力机关,可以选举、罢免边区政府主席委员及高等法院院长;制定边区单行法规,批准民、财、教、建、粮食及军事等各项计划;督促、检查边区政府对参议会决议的执行等”。此举主要是为了
A.探索人民民主专政模式 |
B.推翻国民政府独裁统治 |
C.适应民族解放战争需要 |
D.巩固边区政府自治地位 |
6.
1964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发表社论指出:“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这一社论
A.揭示了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
B.反映了法国推行独立外交 |
C.体现了两大阵营对抗趋于缓和 |
D.说明了法国与美国的决裂 |
7.
下表为1850—1914年我国部分国民经济数据。据此可知
(注:1850年全部国民收入均视为农业生产部门生产,没有按产业部门划分。)
年份 | 农业(亿元) | 工矿交通业(亿元) | 服务业(亿元) | 国民收入总计(亿元) | 年平均增长率(%) | 人口(亿) | 人均国民收入(亿元) | 年平均增长率(%) |
1850 | | | | 181.64 | | 4.15 | 43.80 | |
1887 | 99.87 | 14.49 | 29.07 | 143.43 | —0.64 | 4.00 | 35.90 | —0.54 |
1914 | 128.01 | 24.80 | 34.72 | 187.64 | 1.00 | 4.55 | 41.22 | 0.51 |
(注:1850年全部国民收入均视为农业生产部门生产,没有按产业部门划分。)
A.洋务运动引进了近代工厂制度 |
B.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
C.中国传统经济向近代化的转变 |
D.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出现严重分化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