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安一中2018届高三年上学期期中考文综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96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8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学》云:“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此处之所谓德,即是《大学》开首所谓明明德之明德。人类有此明德,才可相结集。人之结集,即是土地之拓展。土地拓展了,则不患财用不充足。近代西方帝国主义殖民政策,则与此正相反。因于财用观点而拓展土地,而奴役人民,而沦丧明德,这就本末倒置了。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材料分析题(共3题)

2.
东西方“人民”、“公民”一词的词义经历了古今演变。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秦时期的“人”与“民”是两个对立的阶级。甲骨文的“7”(人)像人垂手侧面站立形,表示一个懂得鞠躬、谦逊,有修养的人;甲骨文的“呷”(民),像被用一刃刺瞎眼睛(或低眉顺目)的人,“盲其一目以为奴征”(或在人面前恭顺),即“民”为奴隶,被认为是蒙昧无知、不曾开化,没有道德可言的群氓。
周秦以来“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民”因其无知,就需要政府进行调教、驯服,教化。古代将管辖一方的官员称为放牧者,“民”就如同牛羊是官员们的放牧对象。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民主权”理论,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人民”已经不再是懵懂、糊涂、任人支配的代名词,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孙中山认为“专制国以君主为主体,人民皆其奴隶,共和国以人民为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

——摘编自万齐洲、冯天瑜《“人民”词义的变迁》

材料二:希腊城邦(polis)是政治(politics)的词根,公民(politest)形成于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即“属于城邦的人”,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人是城邦权利的主体,城邦属于全体公民所有。古希腊、罗马最初都是只有贵族才有公民权,平民经过斗争,公民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出生而可由授予获得(卡拉卡拉敕令)。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激发了欧洲城市市民平等意识的觉醒,市民逐渐演变为近代西方的公民。近代西方公民的选举权、参政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展其范围的。

——摘编自《西方“公民”概念演变的历史考察》、《论述西方当代的选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先秦至晚清时期“人民”的含义的变化和西方自古以来公民政治发展变化的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民”的含义变化及西方公民政治发展的原因。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明代早期已有对官吏政绩进行考核的制度。但明代吏治腐败,法令不行,这些制度流于形式化。……张居正于万历元年(1573)推行“考成法”,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订立期限,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作底册,另一本送六科,最后一本呈内阁。二是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每完成一件,注销一件,反之必须如实申报,否则处罚;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亦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张居正立限考成的三本帐,严格控制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每逢考核地方官的“大计”之年便强调要将秉公办事、实心为民的官员列为上考;专靠花言巧语、牟取信行的官员列为下考,对于那些缺乏办事效率的冗官,尽行裁撤。张居正当政期间,裁革的冗员约占官吏总数的十分之三。同时,张居正又广泛增添人才,提拔拥护改革、政绩卓越的官员,委以重任,因为有考成法在,“立限考成,一目了然”。彻底打破了论资排辈的传统偏见,不拘出身和资历,大胆任用人才。
——摘自百度百科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考成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考成法”实施的历史作用。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世纪80年代初,法国加紧侵略越南,觊觎中国,构成了对云南、广西的严重威胁,中国南疆告警。当时,张之洞还在山西巡抚任上,他虽远离前线,但“目击时艰,不胜焦灼”,向清廷屡上奏折。他指出:“法国图越窥滇,蓄谋已久”,当此“强邻窥伺,藩属急难,疆国堪虞之际”,中国亟宜加强防务,增兵边关,“助越之势,沮法之气”,“断无坐视之理”。他进而力言:“强敌压境,边防紧急,依恃谈判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唯有积极筹战筹防”,兴师助越,志在必战,方能挫败凶锋,粉碎法国的侵略计划。
张之洞于1885年初兵凶战危的紧急关头,力排众谤,起用爱国老将冯子材,并在军事上鼎力扶持和发挥其才能的事迹,时人称道:“中外两军相见,威震远人,独数谅山一役,全仗运筹决策。”人云冯子材“建此殊绩,亦之洞知人之效也”,是有道理的。
——摘编自黎仁凯、钟康模著《张之洞与近代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之洞屡上奏折的目的及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之洞被时人广为颂扬的原因。

3.单选题(共8题)

5.
1894年7月28日《申报》载:“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日本)。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这反映当时
A.清政府死守“天朝上国”理念
B.统治者动员民众策略巧妙
C.国人过分夸大洋务运动的成果
D.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
6.
1400年到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这表明
A.古代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B.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依然领先世界
C.当时中国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D.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繁荣
7.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8.
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客观上反映了

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 三角航程
A.欧洲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B.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C.殖民主体和对象发生改变
D.人类文明进程加速
9.
阅读表2,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表2:英、法、美、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A.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持续下降B.欧美列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C.设备陈旧阻碍了欧美国家的发展D.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
10.
古希腊建筑师们在设计伊瑞克提翁神庙时,计划把6根单调的石柱雕刻成少女形象,但少女的脖子纤细,无法承受神庙的重量,如果加粗少女颈部,则会影响美观。建筑师们经过冥思苦想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那就是给每个少女颈后保留一缕秀发,再在头顶加上花篮。这主要体现了古希腊
A.注重人文与审美契合的建筑理念
B.妇女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C.建筑师具有活跃思维和高超技艺
D.希腊艺术人才辈出成就斐然
11.
在论及元朝儒士的社会地位时,南宋遗民郑思肖认为,元朝儒士处于社会底层,即“九儒十丐”,儒士地位仅高于乞丐;而我国台湾学者、元史专家萧启庆则认为,元朝儒士比一般民众地位要高得多,仅次于贵族与官吏。据此说明
A.郑思肖作为历史见证者,其观点更加全面客观
B.萧启庆作为元史专家,他的观点更加真实可信
C.历史研究和陈述会受到时代条件及作者立场等因素影响
D.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来源于对当时的时空环境全面考察
12.
古希腊建筑师们在设计伊瑞克提翁神庙时,计划把6根单调的石柱雕刻成少女形象,但少女的脖子纤细,无法承受神庙的重量,如果加粗少女颈部,则会影响美观。建筑师们经过冥思苦想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那就是给每个少女颈后保留一缕秀发,再在头顶加上花篮。这主要体现了古希腊
A.建筑师具有活跃思维和高超技艺
B.妇女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C.注重人文与审美契合的建筑理念
D.希腊艺术人才辈出成就斐然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