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材料

——根据《清实录德宗实录》等
解读材料,围绕“清政府与西学”提炼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符合题目要求,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
材料由于努尔哈赤晚年一些错误改革的推行,致使战乱中的辽东经济受到空前破坏。成千上万的汉民纷纷起来进行反抗,就连女真人也有逃亡。皇太极即位后启用汉官,在其辅佐下以汉、金为榜样,有选择地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首先,在农业政策上,改变努尔哈赤时期采取的“掠民为奴”,把辽沈地区农民附庸在女真族的庄园中进行耕作的政策,从而稳定和激发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吸收大批汉族知识分子和明降官降将参与申明法令,这种改变实际是使广大汉民摆脱奴隶或农奴的地位,重新恢复他们自耕农身份。其次,在政治上,注意缓和女真人与汉人之间的矛盾。以明朝为样板,建立封建化制度。在文化思想上,从本民族团有文化特点出发,有选择地接受汉族先进的封建文化,提高女宾人的文化素质,希求较快地改变后金文化落后的社会而貌。由于皇太极全面实行改革,很快地稳定了后金的统治秩序。
——袁阔琨、魏鉴勋《试论皇太极的文化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皇太极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皇太极改革的历史意义。
——袁阔琨、魏鉴勋《试论皇太极的文化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皇太极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皇太极改革的历史意义。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发生于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乃是在东北亚地域所发生的东方国家和欧洲列强的一次重要的直接较量,是以后东方国家赢得战争而告终的第一场国际性海、陆大战,客观上对于动摇欧洲在东方的殖民体系产生了主要影响。这场战争也是19世纪后半期世界历史不平衡发展而导致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重要节点。正是这场战争,无论从力量的显示与积累,还是从结盟关系的形成与转换,都为十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做出了铺垫,所以,日俄战争也被一部分史家称作为“第0次世界大战”。
——摘编自冯绍雷《关于日俄战争历史地位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俄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俄战争也被一部分史家称作为“第0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材料发生于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乃是在东北亚地域所发生的东方国家和欧洲列强的一次重要的直接较量,是以后东方国家赢得战争而告终的第一场国际性海、陆大战,客观上对于动摇欧洲在东方的殖民体系产生了主要影响。这场战争也是19世纪后半期世界历史不平衡发展而导致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重要节点。正是这场战争,无论从力量的显示与积累,还是从结盟关系的形成与转换,都为十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做出了铺垫,所以,日俄战争也被一部分史家称作为“第0次世界大战”。
——摘编自冯绍雷《关于日俄战争历史地位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俄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俄战争也被一部分史家称作为“第0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4.
材料李自成,原名鸿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参加农民起义以来,李自成在各地流动作战,并无固定的据点和严密的组织,也没有提出过明确的战斗目标。他在河南聚众获胜后,军中文士牛金星与李岩向李自成献策,提出均田免粮的战斗口号。均田免粮这一朴素的口号,恰好反映了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从而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极大地便利了农民军的发展。李自成还提出农民军平买平卖的口号。1644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不久攻占北京,取代明朝而处于四面受敌的被动地位。特别是北面的清国和江南的明室残余,构成了夹击大顺的严重形势。北京城内的大顺政权正忙于筹备李自成做皇帝的登基大典,军士们则竞相追赃积财,准备还乡。大顺强敌压境,而军心涣散,失败不可免了。
——整理自《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自成“均田免粮”“平买平卖”口号的政治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李自成起义失败的原因。
——整理自《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自成“均田免粮”“平买平卖”口号的政治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李自成起义失败的原因。
2.单选题- (共9题)
5.
1835年,托克维尔指出:“如果今天有一个政党试图在美国建立君主政体,那它的处境要比现在就想在法国建立共和国的政党还要困难。法国的王权并没有在建立之前为自己拟定一套立法制度,所以目前只能有一个被共和制度包围的君主政体”。托克维尔意在说明
A.政党是政体纷争的关键 |
B.立法制度是民主政治的保障 |
C.美国共和制根基的深厚 |
D.法国共和与君主政体的并存 |
6.
《徽州府志》载:“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大都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一。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据此可知
A. 徽商的形成多属于生存所迫
B. 徽商以技艺换粮的灵活性
C. 徽州地区经商理念浓厚
D. 徽州交通优越催生徽商
A. 徽商的形成多属于生存所迫
B. 徽商以技艺换粮的灵活性
C. 徽州地区经商理念浓厚
D. 徽州交通优越催生徽商
8.
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英国逐渐形成一种现象,工人工资水平高得惊人,而煤炭的价格却极为便宜。于是,各行各业都绞尽脑汁来开发多消耗煤炭、少雇用工人的新技术。这一现象反映了英国
A.行业垄断的初始形成 |
B.动力革命启动的独特条件 |
C.劳资矛盾的日渐尖锐 |
D.近代化启动对煤炭的依赖 |
9.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实业部电令各省从速设立实业司,以为各省实业管理机关。并指出,实业为将来民国生存命脉,“已成者当竭力保护,未成者当事先筹划”。这反映出
A.“实业救国”思潮深入人心 | B.实业有利近代经济转型 |
C.民族工业将成为主流经济 | D.当时政府积极发展实业 |
10.
20世纪80年代,国家对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减少,而由农民进行市场调节交易的,或者超产由国家加价收购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一变化
A.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
B.促进了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 |
C.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 |
D.导致了农产品价格巨大波动 |
11.
有专家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该专家意在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阴影 | B.保留了计划经济残余 |
C.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 D.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 |
12.
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
B.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
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
D.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