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全真模拟(第四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921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6/13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关于“轴心时代”的观念是由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1864~1920年)提出的。他认为,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中国、古波斯都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在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古波斯有索罗亚斯特,等等,形成了不同文化传统。雅斯贝尔斯说:“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自此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力量。对这一开端的复归是中国、印度和西方不断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汤一介《“新轴心时代”或将到来:论儒学的复兴》
结合材料与所学历史知识,围绕“‘轴心时代’思想复兴”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单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材料分析题(共3题)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秦灭六国,“六合为一”,货币的混乱状态,给国家统一向各地征收赋税及各地区之间的商品经济交流都造成极大不便,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统一政权的巩固。……直到公元前210年才最终统一了全国货币。秦兼天下统一币制后,货币分为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锰为单位;圆形方孔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秦朝在统一币制的过程中不仅对货币的形、质、量有明确规定,,而且严禁私人铸钱。……它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币制,意义至为重大。尽管秦行暴政短促而亡,但其统一货币之功,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摘编自《秦汉币制改革略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币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币制改革的意义。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20世纪的重大战争表(见表)
时间
名称
主要原因
1904﹣﹣1905
日俄战争
争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39﹣﹣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50﹣﹣1953
朝鲜战争
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
1961﹣﹣1975
越南战争
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
 
材料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的作者认为:“如果21世纪会是一个和平的世纪,那么它不仅是由国家间的均势或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性或是由思想技术层面上的全球化带来的,而是由通过超越国境的个人或集团的网络结构带来的可能性会更大。”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一表格的内容。
(2)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二所提供的视角分析21世纪人类和平的可能性。
4.
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判标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康熙
材料二“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由今观之,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之时代矣。如是则中国民族必无汉唐之发展昌大而同化南方之种族也。及我民族同化力强固之后,虽一亡于蒙古,而蒙古为我所同化;再亡于满洲,而满洲亦为我所同化。其初能保存孳大此同化之力,不为北狄之侵凌夭折者,长城之功为不少也。”
﹣﹣孙中山
(1)根据材料一分析康熙帝不修长城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康熙帝处理与蒙古族关系、解决北方边疆问题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对秦始皇修筑长城的评价,并结合时代背景回答孙中山作此评价的目的。

3.单选题(共6题)

5.
古代罗马法规定:承认当事人有权选择适用于其自己事务的法律规范,这在多种法律规范并存的情况下,必然发生法规之间的相互竞争,这保证了法律规范创制和适用上的自由和民主,也促使法律规范本身达到实质合理性。这一规定实际上反映了罗马法的
A.开放性
B.公正性
C.权威性
D.无序性
6.
2017年1月11日新华社报道,教育部要求,2017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十四年抗战”主要基于
A.史学界很多学术争论难有定论B.抗战的民族性和完整性
C.新结论着眼于反侵略的长久悲壮D.新结论强调了东北抗战的重要性
7.
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秦代有朝请,汉代有奉朝请,意思是“逢朝会请”,即每逢上朝便应召议事,并不实指某个官位。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朝廷命官,却在古徽州遭到了广泛的“贬值”,便是普通人家的男子,也有互相敬称为朝奉的。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记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徽州朝奉”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
A.徽商唯利是图的本性
B.徽商走官商结合之路
C.徽商的社会形象下跌
D.徽商的政治虚伪性
8.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即使能开垦荒地、改良实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近代以来中国的统一和稳定导致人口迅速增长
B.精耕细作和高产作物的推广能够解决人口问题
C.近代中国工业化程度低制约了人口问题的解决
D.要根本解决人口问题的最好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9.
中国山水画的整体面貌有一个明显的审美特征,那就是呈现出一种静穆、含蓄、玄淡、浑芒和中庸柔和之美,极少有浮躁不安、剑拔弩张的火气与刚猛之感。这表明中国山水画
A.营造纯真温馨的氛围B.注重写意甚于写实
C.表达文人政治追求D.体现鲜明的儒道思想
10.
在《新青年》与《东方杂志》对垒的文化论争中,陈独秀认为中西文化不同,宣扬“西洋文明远在中国之上”;杜亚泉则提出:不要把科学视为“信条”,主张以传统的儒家学说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他们论争中的共同点是
A.认为西方文化出现认同危机
B.对西方文明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C.重新定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D.主张调和中西文化面临的冲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