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及表格中提供的角度和信息,填写表格中空白部分的内容。
(2)根据表格内容,提取两项有关古代中国与古代罗马的相关信息进行比较,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根据所学知识及表格中提供的角度和信息,填写表格中空白部分的内容。
历史时期 | 古代中国 | 古代罗马 |
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 分裂割据,战争频繁,各国变法革新,分封宗法体系逐渐瓦解。 | |
公元前3世纪 | | 罗马统一意大利。 |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 两汉王朝,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 | |
公元3世纪 | 汉末混乱,三国鼎立,西晋统一王朝。 | 罗马“三世纪危机”,罗马帝国中兴。罗马法发展至万民法。 |
(2)根据表格内容,提取两项有关古代中国与古代罗马的相关信息进行比较,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广东十三行,以政治而言,行商有秉命封舱停市约束外人之行政权,又常为政府官吏之代表,外人一切请求陈述,均须有彼辈转达,是又有惟一之外交权;以径济而言,行商为对外贸易之独占者,外人不得与中国其它商人直接贸易。此等特殊制度,无论中国外国,皆蒙不利。鸦片战争,即为击破此种外交制度及通商制度而来,自此一战,中国一蹶不振,外交经济,皆为不平等条约所束缚,百年以来,皆受十三行所贻之祸
——朱希祖著《广东十三行考》
材料二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在此后200多年里,东印度公司享有印度贸易的垄断权。这个权力在1813年被取消后,该公司仍然继续拥有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垄断权。直至1834年才被取消。1623年詹姆斯一世又授予公司任命官员、审判和惩罚下属的权力。1661年,査理二世扩大公司权力范围,可宣战、媾和、维持军队、设立法庭和独立处理与印度及其他国家的关系。由于公司成立时没有得到国会一个便士的支持,因此它具有相对独立性,避免政府对自己行动的干涉。
——据赵伯乐《从商业公司到殖民政权——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发展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三行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印度公司贸易垄断权的获得和解除分别体现的经济思想,概括指出与十三行相比,东印度公司的不同之处。
材料一广东十三行,以政治而言,行商有秉命封舱停市约束外人之行政权,又常为政府官吏之代表,外人一切请求陈述,均须有彼辈转达,是又有惟一之外交权;以径济而言,行商为对外贸易之独占者,外人不得与中国其它商人直接贸易。此等特殊制度,无论中国外国,皆蒙不利。鸦片战争,即为击破此种外交制度及通商制度而来,自此一战,中国一蹶不振,外交经济,皆为不平等条约所束缚,百年以来,皆受十三行所贻之祸
——朱希祖著《广东十三行考》
材料二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在此后200多年里,东印度公司享有印度贸易的垄断权。这个权力在1813年被取消后,该公司仍然继续拥有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垄断权。直至1834年才被取消。1623年詹姆斯一世又授予公司任命官员、审判和惩罚下属的权力。1661年,査理二世扩大公司权力范围,可宣战、媾和、维持军队、设立法庭和独立处理与印度及其他国家的关系。由于公司成立时没有得到国会一个便士的支持,因此它具有相对独立性,避免政府对自己行动的干涉。
——据赵伯乐《从商业公司到殖民政权——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发展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三行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印度公司贸易垄断权的获得和解除分别体现的经济思想,概括指出与十三行相比,东印度公司的不同之处。
3.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英国的文官萌芽于17世纪资产阶段革命时期。在此期间,政府官吏的录用方法以封建色彩浓厚的“恩赐官职制”为主。进入19世纪,政党政治的兴起带来了文官任免的“政党分脏制”……英国政府于1855年和1870年以枢密院名义两次颁布法令,揭开了文官制度改革的序幕。首先,确立了文官考选制度。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采取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方式选拔文官;其次,文官作为从事具体的行政管理及法令实施工作的人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并规定高级文官的考试科目分为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两种;必考科目有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辅助文字等5门;选考科目有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律、经典、梵语、外文、政治、数学和自然科学等11门,任选6门。
——一摘编自范文超《英国文官制度变迁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
材料英国的文官萌芽于17世纪资产阶段革命时期。在此期间,政府官吏的录用方法以封建色彩浓厚的“恩赐官职制”为主。进入19世纪,政党政治的兴起带来了文官任免的“政党分脏制”……英国政府于1855年和1870年以枢密院名义两次颁布法令,揭开了文官制度改革的序幕。首先,确立了文官考选制度。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采取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方式选拔文官;其次,文官作为从事具体的行政管理及法令实施工作的人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并规定高级文官的考试科目分为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两种;必考科目有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辅助文字等5门;选考科目有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律、经典、梵语、外文、政治、数学和自然科学等11门,任选6门。
——一摘编自范文超《英国文官制度变迁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
2.单选题- (共19题)
4.
克利斯提尼时期,把由四个血缘部落各选100人组成,但第四等级没有当选资格的四百人会议改为五百人会议,从10个地域部落的任何等级公民中,经抽签各选出50人组成。这一改变
A.使所有人获得参政资格 |
B.削弱氏族贵族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
C.为雅典民主制奠定基础 |
D.为雅典确立民主制奠定社会基础 |
5.
罗马法不愧是近代和现代法律的先驱,“它包含的封建关系最少,而包含的资本主义法律关系却是最多。”下列选项中无法体现“资本主义法律关系”的是
A.“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
B.“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每棵处以25阿斯的罚金。” |
C.“夫得向妻索回钥匙,令其随带自身物件,将其逐出。” |
D.“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
6.
1763年威尔克斯发表一篇文章,对国王在议会的演说进行抨击,国王下令逮捕威尔克斯,指责他犯了诽谤。然而威尔克斯是议员,享有豁免权,法庭以人身保护法为依据将他释放。国王操纵议会剥夺威尔克斯的议员身份,并指示政府下达逮捕令。这说明英国当时
A.议会由君主把持并控制 |
B.宪政体制遭到严重破坏 |
C.君权神授思想根深蒂固 |
D.君主立宪制度尚不完善 |
7.
汉密尔顿指出:在美国议会投票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州的多数却是美国人民的少数”,同时举出了一个美国人民的多数却是州的少数的例子(最大四个州的人口超过了总人口数的一半)。为了解决上述问题,1787年宪法规定
A.立法、司法和行政三者权力制衡 |
B.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分享权力 |
C.国会分两院并拟定合理选举办法 |
D.放宽选举条件并扩大选民范围 |
8.
1984年,美国青年约翰逊在一次抗议中焚烧了美国国旗,被达拉斯地方法院据德州州法判处有期徒刑和罚款;德州法院判决约翰逊言行受宪法保护,且德州州法违宪,随后受到最高法院支持;但国会指出约翰逊言行违反《国旗保护法》;最后,最高法院指出《国旗保护法》无效。这一诉讼案
A.反映了州权主义占据上风 |
B.体现国会可借助立法干预司法 |
C.推动美国建立司法审查制度 |
D.表明最高法院享有宪法解释权 |
9.
著名学者高全喜认为“光荣革命就是‘革命的反革命’——它在社会结构和价值取向的意义上,起到了革命的意义,同时却抑制了激进革命的发生”。据材料判断,“反革命”指
A.资产阶级向旧贵族妥协 |
B.议会违背了人民的意愿 |
C.避免了再次暴力斗争的出现 |
D.资产阶级政变更换国王 |
10.
明清时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而“豪杰有智略之人”则多志于商。这种“士商相混”的社会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A.导致市民工商阶层的产生 |
B.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
C.滋生突破传统观念的思想 |
D.传统四民秩序瓦解 |
11.
《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将陵(德州)运河上南北运输商品极多,最多的是丝、香料。淮安的货运可以通到40多个城市。宝应、高邮、扬州都是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很繁华。长江上每年有20万艘船航行,每船载重约50万-150万斤。苏州是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杭州最繁华。这—记述
A.是对宋代经济真实描述 |
B.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C.表明海外贸易持续发展 |
D.反映区域经济繁荣发展 |
12.
两汉时期,土地买卖是工商业利润的第一大流向,“以末致财,用本守之”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说明
A.商品经济逐渐走向繁荣 |
B.农业生产有利可图 |
C.政府政策影响价值取向 |
D.土地兼并非常严重 |
1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
B.“商业革命”出现的原因 |
C.中国四大发明的历史影响 |
D.工业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 |
14.
下图是英、美、德、中四个国家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曲线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A代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因保守的经济政策而衰落 |
B.B代表中国,西方列强的侵略在19世纪后期经济衰落 |
C.C代表美国,两次工业革命中其经济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
D.D代表德国,19世纪6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其后发展更迅速 |
15.
恩格斯曾说:“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副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由此,文学艺术上兴起的流派是
A.古典主义 |
B.浪漫主义 |
C.现实主义 |
D.现代主义 |
16.
(题文)有学者说:“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下列选项与该学者观点相吻合的是
A.科学技术进步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
B.罗马教皇专制与宗教改革的关系 |
C.资本主义发展与启蒙运动的关系 |
D.君主专制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 |
17.
杰里・布罗顿在其《文艺复兴简史》中发现:19世纪的西方学者眼中的文艺复兴,与20世纪西方学者眼中的文艺复兴,形象大相径庭。前者喜欢颂扬文艺复兴的辉煌,后者则热衷于揭示文艺复兴的黑暗。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学术竞争导致观点分歧 |
B.后人对前人的不断超越 |
C.文艺复兴运动的两面性 |
D.时代变迁影响研究结论 |
18.
马克思·书伯认为,传统的天主教鄙视世俗劳动……但在新教那里,世俗生活中职业具有神圣的意义……是侍奉上帝的手段和荣誉……与此同时,新教徒拒绝享受他们创造的财富……这样在新教徒那里,狂热的劳动态度和谋利冒险精神与节俭精神结合起来……导致资本的积累。作者旨在强调
A.新教理论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
B.新教废除禁欲主张任意享乐 |
C.新教教义尊奉上帝的至高无上 |
D.新教信仰必须借助特定仪式 |
21.
《三国演义》是用通俗的语言,将王朝兴废,朝代更替等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的历史演义小说。这类历史演义小说
A.可以直接用作史料 |
B.具有一定历史价值 |
C.以唯物史观为基础 |
D.成为思想禁锢工具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