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威廉二世时期(1888—1918年在位)德国的军队、政治和商业领导人一致认为,国家的发展建立在军事扩张之上。军事扩张的动力是以帝国主义文化为基础的,这种文化传播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市场的征服、势力范围的渗透、资本家同伴之间的竞争、生存空间的获得和国家力量的上升。为想象的军事优势、总体的经济力量,尤其是工业活力、广泛传播的乐观主义和好战情绪所鼓舞,军事和政治领导人发现,当他们做出推进战争的决定时,这是许多德国人甚至大多数德国人都能接受的选择。
包括德国在内的20世纪20年代的西欧知识分子们,经历了战争的考验,亲眼目睹了扫除百年帝国、席卷欧洲的革命浪潮,他们无法使自己摆脱这样的想法:世界末日仅仅是被推迟了。
——摘编自丹尼斯·舍尔曼《西方文明史读本》
(1)根据材料,概括威廉二世时期大多数德国人接受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20年代西方知识分子中弥漫着一种怎样的情绪?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情绪主要受到了哪些事件的影响?
材料 威廉二世时期(1888—1918年在位)德国的军队、政治和商业领导人一致认为,国家的发展建立在军事扩张之上。军事扩张的动力是以帝国主义文化为基础的,这种文化传播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市场的征服、势力范围的渗透、资本家同伴之间的竞争、生存空间的获得和国家力量的上升。为想象的军事优势、总体的经济力量,尤其是工业活力、广泛传播的乐观主义和好战情绪所鼓舞,军事和政治领导人发现,当他们做出推进战争的决定时,这是许多德国人甚至大多数德国人都能接受的选择。
包括德国在内的20世纪20年代的西欧知识分子们,经历了战争的考验,亲眼目睹了扫除百年帝国、席卷欧洲的革命浪潮,他们无法使自己摆脱这样的想法:世界末日仅仅是被推迟了。
——摘编自丹尼斯·舍尔曼《西方文明史读本》
(1)根据材料,概括威廉二世时期大多数德国人接受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20年代西方知识分子中弥漫着一种怎样的情绪?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情绪主要受到了哪些事件的影响?
2.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公元829年(唐太和三年),李德裕任西川节度使,驻成都(今属四川)。李德裕来此之前,这里刚刚遭到一次战争的洗劫。南诏贵族攻占了戎、邛二州,并攻破了成都,掠去了大批人口和财物,西川人民遭受了一场大灾难。他到任后着手收拾残局,医治战争创伤。他注重调查研究,绘制了与南诏、吐蕃有关的军事地图。精减了老弱病残,选用善战而适应当地环境的士卒;同时又从当地每二百户中抽调一人作为民兵,在农闲时习武,有事打仗,无事务农,称为“雄边子弟”。在与南诏、吐蕃交界的险要之处分别修筑了杖义城和御侮城等城防。过去,从内地运粮供应黎、雟州,常在炎热的夏季送到,“地苦瘴毒,辇夫多死”。李德裕改为十月出发,盛夏之前粮食即可运到,“馈者不涉炎月,远民乃安”。他还下令把僧尼的私人庐舍全部拆掉,把占用的土地归还给农民耕种。当时蜀地河中小洲渚田有千余顷,都是肥沃的良田,原来由农民零星垦种,后被豪强兼并。李德裕“至则均其耕垦,首及贫弱,俾其利而一其征”。同时还着手改革弊风。当时蜀地很多人私卖女儿,使做富人妾,受人奴役。李德裕下令,凡买的妾,年龄在十三岁以上的,在夫家可役使三年;十三岁以下的役使五年。期满以后,要归还本人父母,严令限制买卖人口。
经过几年经营,西川“数年之内,夜犬不惊,疮痏之民,粗以完复”。从此西川的形势有了显著的好转,吐蕃、南诏再也不敢轻举妄动。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李德裕西川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李德裕西川改革的作用。
材料公元829年(唐太和三年),李德裕任西川节度使,驻成都(今属四川)。李德裕来此之前,这里刚刚遭到一次战争的洗劫。南诏贵族攻占了戎、邛二州,并攻破了成都,掠去了大批人口和财物,西川人民遭受了一场大灾难。他到任后着手收拾残局,医治战争创伤。他注重调查研究,绘制了与南诏、吐蕃有关的军事地图。精减了老弱病残,选用善战而适应当地环境的士卒;同时又从当地每二百户中抽调一人作为民兵,在农闲时习武,有事打仗,无事务农,称为“雄边子弟”。在与南诏、吐蕃交界的险要之处分别修筑了杖义城和御侮城等城防。过去,从内地运粮供应黎、雟州,常在炎热的夏季送到,“地苦瘴毒,辇夫多死”。李德裕改为十月出发,盛夏之前粮食即可运到,“馈者不涉炎月,远民乃安”。他还下令把僧尼的私人庐舍全部拆掉,把占用的土地归还给农民耕种。当时蜀地河中小洲渚田有千余顷,都是肥沃的良田,原来由农民零星垦种,后被豪强兼并。李德裕“至则均其耕垦,首及贫弱,俾其利而一其征”。同时还着手改革弊风。当时蜀地很多人私卖女儿,使做富人妾,受人奴役。李德裕下令,凡买的妾,年龄在十三岁以上的,在夫家可役使三年;十三岁以下的役使五年。期满以后,要归还本人父母,严令限制买卖人口。
经过几年经营,西川“数年之内,夜犬不惊,疮痏之民,粗以完复”。从此西川的形势有了显著的好转,吐蕃、南诏再也不敢轻举妄动。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李德裕西川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李德裕西川改革的作用。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1755年~1804年)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宪法的起草人之一,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
材料在美国史上,1781年至1789年被称为“危机时期”。当时,英国凭借其自身强大的制造业和商业优势,对新生的美国进行了打击。“美国向何处去”一时成为建国者讨论的焦点。在美国出现了两条道路,分别是以托马斯·杰斐逊为代表的农业立国政策,以及由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鼓吹的发展制造业政策。
杰斐逊的观点与南部种植园园主不谋而合。种植园主虽然对英国限制出口不满,却得益于优质廉价的工业品。因此他们主张自由贸易,同时加快向西部扩张,将西部广袤的土地变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以增强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1791年12月,汉密尔顿向国会提交了著名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他指出,美国要想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有利地位,绝对不能走小农经济之路、执行重农主义政策,一定要走工业化的道路、建成一个工业国。而且美国当时的工业属于“幼稚工业”,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所以必须采取政府干预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然而汉密尔顿的提议并未得到重视。1789年,美国《关税法案》规定进口税率仅为9%,远不足以保护新生的制造业。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汉密尔顿关于发展“制造业”的观点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1755年~1804年)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宪法的起草人之一,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
材料在美国史上,1781年至1789年被称为“危机时期”。当时,英国凭借其自身强大的制造业和商业优势,对新生的美国进行了打击。“美国向何处去”一时成为建国者讨论的焦点。在美国出现了两条道路,分别是以托马斯·杰斐逊为代表的农业立国政策,以及由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鼓吹的发展制造业政策。
杰斐逊的观点与南部种植园园主不谋而合。种植园主虽然对英国限制出口不满,却得益于优质廉价的工业品。因此他们主张自由贸易,同时加快向西部扩张,将西部广袤的土地变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以增强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1791年12月,汉密尔顿向国会提交了著名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他指出,美国要想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有利地位,绝对不能走小农经济之路、执行重农主义政策,一定要走工业化的道路、建成一个工业国。而且美国当时的工业属于“幼稚工业”,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所以必须采取政府干预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然而汉密尔顿的提议并未得到重视。1789年,美国《关税法案》规定进口税率仅为9%,远不足以保护新生的制造业。
——摘编自唐逸如《美国制造业的崛起之路》
(1)根据材料,指出汉密尔顿和杰斐逊立国方略的不同(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汉密尔顿关于发展“制造业”的观点
2.单选题- (共16题)
5.
北宋时东京开封城内:“倘欲修整屋宇,泥补墙壁,……即早辰桥市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南宋时都城临安城内沿街的临时工匠,如补锅、修鞋帽、穿珠子、修刀剪、磨镜等匠人,随时可叫唤,大约有数十种。材料反映宋代的民营手工业
A.行业分工开始出现 |
B.出现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 |
C.以官营手工业为主要形态 |
D.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 |
6.
元朝实行匠籍制度(匠户沦为国家奴隶),明政府规定“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不愿者,仍旧当班”。这表明当时工匠
A.从封建徭役中得以解放 |
B.摆脱了官府对其人身控制 |
C.封建义务由力役变银差 |
D.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 |
7.
美国商人亨特曾写道:最壮观的景象莫过于英国商船队驶入广州港的情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帝国的十三行和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了18、19世纪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这表明
A.广州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商业竞争激烈 |
B.清政府被迫逐步改变闭关锁国经济政策 |
C.东西方两个区域市场的存在促进了世界市场发展 |
D.广州十三行是当时中西方最重要的贸易机构之一 |
8.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其根源是
A.人口增长刺激人地矛盾 |
B.政局动荡流民的大量出现 |
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结果 |
D.封建土地私有制趋于瓦解 |
9.
《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开始使用金属工具
B.井田制已彻底瓦解
C.赋税制度重大改革
D.重农抑商政策推动
A.开始使用金属工具
B.井田制已彻底瓦解
C.赋税制度重大改革
D.重农抑商政策推动
10.
南宋永嘉(今浙江温州)学派(儒家一派)的代表人物叶适主张:“抑末厚本,非正论也。(假)使其果出于厚本而抑末,虽偏,尚有义;(倘)若后世但夺之以自利,则何名为抑?”材料表明
A.重本抑末思想存在弊端 | B.儒家崇尚工商业的传统 |
C.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 | D.义利兼顾成为主流思想 |
11.
1769年,英国人乔赛齐·韦奇伍德开办了埃特鲁利亚陶瓷工场,场内原来由一个人完成的制陶流程分成几十道专门工序,分别由专人完成。工人按照固定的工作节奏劳动,服从统一的劳动管理。由此可知
A.英国的陶瓷质量下降 | B.工人生存能力被间接降低 |
C.机器取代人成为趋势 | D.工人与场主的矛盾被激化 |
12.
从工厂制到股份公司制,从个人所有及合伙制到行业垄断的形成,工业化又走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发展阶段
A.劳资矛盾的日渐尖锐 | B.培育了科技为先导的经济理念 |
C.促进了近代化城市的逐渐兴起 | D.推动了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
13.
布罗代尔在《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由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作者所说的“奇迹”主要是指
A.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 B.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 |
C.工业革命兴起 | D.促进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
14.
20世纪30年代,西方不少国家出现了“妇女回到家庭去”“妇女的天职在教养子女”等口号。这主要是由于( )
A.西方国家重视教育 |
B.经济危机增大就业压力 |
C.西方国家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 |
D.科技发展提高了生产力 |
15.
1915年7月南洋公司在北洋政府农商部申请立案,请农商部通咨各省以保护其所拥有的“飞艇”、“飞马”、“双喜”等十多种商标的产品。农商部对南洋公司所制各品牌均予立案,并承诺商标条例颁布后照章核准,这就使南洋公司的商标得到了法律保护。这说明
A.实业救国的理想是可以实现的 |
B.政府政策支持是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
C.北洋政府的统治有利于中国实现工业化 |
D.商标法保护使南洋公司取得市场垄断地位 |
16.
有学者列表对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进行成本分析。通过表格分析可知


A.近代工业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
B.近代工业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扩张 |
C.近代工业创办克服了诸多困难 |
D.洋务派官僚草率决策影响企业效益 |
17.
1961-1963年间,全国精简职工超过1800万人,加上其他非职工群体(如职工家属),约超过2600万的城镇人口迁回农村,这突出表明()
A.自然灾有严重影确了经济发展 |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
C.政府调整政彼以促进经济恢复 | D.国家采取城市反哺农村的策略 |
18.
2002年以来,我国城乡收入比一直在“3”以上,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3.33:1。同样在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这说明
A.经济发展一定会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
B.我国的城乡发展很不平衡 |
C.改革开放不利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加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
19.
下表是1980年中国农村生产责任制汇总
这反映了 ( )
责任制形式 | 全国各种形式生产责任制 | 定额包工责任制 | 联产承包责任制 |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责任制 |
所占百分比 | 84.7% | 55.7% | 29% | <1.1% |
这反映了 (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效益低下 | B.农村改革遭遇巨大阻力 |
C.改革开放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力 | D.社会转型过程困难重重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