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2018届高三4月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854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4/25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2014年全国人大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宪法日”,依法治国再迈新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共和主义者在辛亥革命之后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但它的内在缺陷也使得这部宪法最终沦为废纸。而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此时的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
——摘编自张晋藩著:《中国宪法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土地革命期间,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既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和独立的历史使命,又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中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曲折的原因。
2.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理论和政策只有不断的调整和变化,才能适应变化了的经济形势并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以调整或探索为线索,下表的十二条资料选择两条或两条以上资料能够提炼出多个主题。请依据自己的理解在下表中提炼主题,将符合这两个主题的资料序号分别挑选出来,每个主题必须涵盖两条或以上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给这两个主题补充一条符合该主题的新资料加以简要阐释。
序号
资料
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
罗斯福新政
3
新经济政策
4
福利国家
5
大萧条
6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7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8
混合经济
9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
斯大林模式
1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2
大跃进
 
示例:
主题: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调整相关序号:1、6 补充的新资料:《布雷顿森林协定》
简要阐释:言之成理即可。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发生了很多变化:
第一阶段,1958年以前,属自由迁徙期。1954年宪法规定了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
第二阶段,1958年~1978年,为严格控制期。1958年和1959年的户口制度对人口流动作了严格限制。1975年宪法取消了关于迁徙自由的条款。
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为半开放期。1984年制定的《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是对户籍政策的重大调整,人们对户口问题的认识有了新变化。
2010年5月,首次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截至目前,全国各省区市都已研究制定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25个省区市发布了居住证实施办法,2016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1.2%。实施居民身份证“三项制度”以来,办理异地居民身份证500余万张,2016年又有143.5万的无户口人员登记上了户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和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
4.
(历史一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从20世纪初美国政府把目光从美洲转向了世界,美国国内就产生了孤立主义思潮。他们认为美国地大物博,与欧亚远隔重洋,是个世外桃源,提出了“坚守美洲堡垒”,反对插手世界事务。……在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袭击下,美国公众主要关注国内的经济复兴和就业问题,普遍对国际事务不感兴趣,孤立主义势力趁机崛起。面对孤立主义的阻挠,罗斯福因势利导,对欧洲政治事务采取中立和“不干涉”政策,让英法顶在第一线应付德意的威胁。当德国正式迈出扩张步伐时,罗斯福政府同样认为希特勒的侵略目标只限于德意志人居住区,因此没有作出积极的反应,直到德波战争爆发后,才逐渐同法西斯相对抗。
——整理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篇》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前美国奉行孤立主义的原因及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奉行孤立主义带来的影响。

2.单选题(共8题)

5.
罗马《民法大全》记载,裁判官说:“如果船员、客店店员未将旅客交给他们看管的物品完整无损地返还给旅客,那么,我将赋予这些旅客以诉权对抗船员、客店店员。”这反映了罗马法
A.重视物权保护
B.强调诉讼程序
C.倡导公正公开
D.关注人身安全
6.
“1777年,英军在北美萨拉托加失败,首相诺思向国王乔治三世说明,他完全不适合留在职位上充当战争领导人,但被拒绝了。1781年英军在约克镇投降后,下院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动议,乔治三世被迫允许诺思率内阁成员集体辞职。”这反映当时英国
A.首相尚未成为内阁首脑
B.君主立宪制尚未建立
C.国王拥有至高无上权力
D.责任内阁制逐渐完善
7.
下表反映了晚清有籍可查的驻外公使、领事等外交人才籍贯的分布情况。
省籍
人数
省籍
人数
广东
50
江苏
28
广西
1
浙江
23
四川
1
贵州
4
山东
2
八旗
16
江西
3
湖北
2
河北
1
台湾
1
福建
11
安徽
16
湖南
8
 
 
 
据此判断,影响晚清外交人才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沿海与内陆开放程度有别
B.各地教育文化水平的差异
C.清末各省选才政策不一致
D.满洲贵族势力逐步被削弱
8.
1933年4月1日,蒋介石批准成立鄂豫皖赣四省农民银行。最初其主要经背业务集中于农业信贷与农村救济。1933年底,四省农民银行开始更多地担负起军事经费经调拨等工作。这变化主要反映了
A.世界性经济危机扩散
B.国民经济建设深入开展
C.工农革命根据地壮大
D.日本侵华范围不断扩大
9.
居民身份结构的比例能够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读《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下图),该图反映了
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
B.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
C.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租佃关系开始确立
10.
下表为晚清中央政府不同时期财政收入的估算统计占比(%)表,此表可以说明19世纪中后期下表
 
1851年前
19世纪90年代初
20世纪初
土地税和贡粮
30
32
33
盐税
5或6
13
13
旧关税
4
1
4
新关税
0
22
35
厘金
0
15
14
其他收入
1
5
4
 
A.中国开始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清政府的关税主权已经完全丧失
C.外国商品对中国市场的冲击益加深
D.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11.
根据下表内容判断,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
召开时间
会议类型
主要议题和会议成果
1961.3
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
人民公社体制问题;公社规模必须划小
1961.8
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重点是工业问题,其次是粮食问题;会议通过《工业七十条》,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
1961.10
中央局第一书记会议
专门讨论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问题
 
A.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B.中央着手调整经济管理体制
C.人民公社化造成了严重后果
D.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
12.
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中写道:“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这主要说明牛顿革命
A.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B.确立了理性化或科学化的思维传统
C.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D.激发了法国人极富玄想的探索精神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